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寧夏石嘴山市平羅中學高三(上)月考語文試卷(12月份)

          發布:2024/9/11 6:0:1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農業文化遺產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指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廣義則包括三個主要方面:一是物質形態的農業文化遺產,如一些有悠久歷史傳統和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一些鄉村古建筑、傳統特色民宿、傳統特色飲食等;二是制度層面的農業文化遺產,如與農耕生產方式相伴生的一些制度設計和風俗習慣等;三是精神層面的農業文化遺產,指在農耕生產方式基礎上所形成的特有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氣質等。
                  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糧食安全不僅包括數量安全,還包括質量安全。確保質量安全,需要尊重農業的自然循環規律,挖掘保護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多吸收傳統農業的優秀成分,推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幾千年形成的一些優秀農業生產系統,體現了人類保護環境的大智慧,為現代社會保護環境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范例。如有千年歷史傳統的浙江青田稻魚共生農業模式、成型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等,在發展生產的同時,也實現了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則通過發展農耕、林業、牧業三者有機循環生產方式,有效保持了生物多樣性,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是涵養文化自信的需要。農耕文化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追求、價值取向和情感認同,積極挖掘保護并傳承弘揚好傳統農耕文明,是提升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是世界農業最早的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幾千年來,我國各地農民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發展出眾多行之有效的可持續農業生態生產模式,實現了人與自然的雙贏。在作物和農產品方面,中國古代農業對世界的貢獻也是巨大的。世界上1200多種作物中,中國就有600余種,其中約300種起源于中國。在農學方面,中國古代農學自成體系并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立足新時代,推動建設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持續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進一步挖掘其各方面的傳承利用價值。
                  在農業產業發展上,應賦予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汲取傳統農業優秀因素。尤其是相對欠發達地區和一些邊遠山區,人類與自然長期博弈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農業生產生活模式,是這些地區珍貴的農業文化資源優勢和傳家寶。用好這些寶貴資源,拓展農業多功能,是促進當地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鄉村建設上,要根據農業生產方式特點,建設農村生活方式,保留青山綠水,留住鄉愁,守好這些瑰寶。在鄉村治理方面,要注意積極挖掘農業文化遺產中的優秀合理因素,融入現代治理體系。尤其注意挖掘古代農業社會德治中好的做法,推動鄉村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的善治體系,推動鄉村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借助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平臺,世界各國應進一步加強農耕文化和農耕文明的交流互動。要向世界講好中華農耕文化和農耕文明故事,也要積極吸收世界各國傳統農業中一些優秀的成分,為國家所用。落實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和傳承弘揚工作,還需建立更加完善的工作業績考核辦法,讓保護的理念和舉措真正落到實處。
            (摘編自宋圭武《共同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光明日報,2022.7.22)(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長久以來形成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習俗等都屬于農業文化遺產。
            B.確保糧食的安全,也包括尊重農業自然循環規律,挖掘保護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C.中國有著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發展農業最早并且長期以來處于世界的前列。
            D.持續推進農遺保護實踐也是推動建設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文化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角度論述農遺保護的特點。
            B.文中青田稻魚共生模式和新化紫鵲界梯田例,論證了農遺保護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
            C.文章從農業文化遺產含義談起,層層深入地論述了為什么要進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D.為使農遺保護落到實處,文章在最后三段提出了新時代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不屬于農業文化遺產的一項是
             

            A.漾濞核桃作物復合系統是傳統的核桃與各種農作物間套作復合栽培獨特的農耕模式。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戶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并經營土地等形成的生產模式。
            C.江蘇吳江不斷挖掘和弘揚傳統蠶桑文化,創新推出符合時代需求的蠶絲產品。
            D.棗莊古棗林位于山亭區店子鎮8萬畝長紅棗園內,是山東現存保存最完整的古棗林。

            組卷:14引用:4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共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題。
                  材料一:
                  近期,某國際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長半身裙,售價高達29000元人民幣,但有網友發現,這款裙子神似中國的馬面裙。該品牌強調其采用了“標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優雅時尚的單品”,卻只字未提“馬面裙”。盡管國內質疑該品牌文化抄襲的聲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沒有表態,只是在中國市場內默默下架了這款新品,國外的網站上這款裙子在繼續售賣。有媒體認為,這波操作難以被界定為抄襲,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馬面裙的概念: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馬面裙的風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再到民國的秀麗質樸,其結構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著。
                  此前,也有不少國際大牌借鑒中國元素,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出現在巴黎、米蘭、倫敦的時尚舞臺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經穿過紅色的馬面裙,當時的新聞稿寫的是中式刺繡裙。這些借鑒參考,在文化領域并不少見,是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喜愛和推廣,為國人所樂見。
                  要想讓我們的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就需要主動去發現。在此之前,許多國人并不了解馬面裙。爭議事件發生后,眾人才知道,這種款式不僅凝結了古人的實用智慧和審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現代感,只需稍加改良點綴,便可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時尚單品。
                  文化交流與元素借鑒本來就是一種雙向奔赴,“韓國端午祭申遺”等文化搶注事件一直讓國人耿耿于懷,此次“被挪用”則給我們再次敲響了警鐘。不過,與其停留在口頭的“抗議”,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來,尋找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傳播的方法。
            (摘編自張曉涵《文化挪用,應讓公眾更關注傳統文化守護》)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處于一種文化背景中的人將其他不屬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進行符號特征挪用的行為。根據內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歸為“實物挪用”與“非實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對有形物體的占有,而后者更為抽象,通常表現為內容挪用和主題挪用。內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創作者借鑒、利用,又可具體分為風格挪用和母題挪用,兩者都指異文化對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過前者會主動地表明挪用對象的出處并以此進行自我標記,而后者則是利用異文化的符號與象征來創造性地再現本文化。而主題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個體與機構。
                  對于文化挪用的批評者來說,文化挪用是一種異文化思維下對本土文化的誤讀與錯用,是對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別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備的符號化、片面化及多變性等特征讓人將其視為是刻板印象的輸出。但是,文化傳播是從符號開始傳播的,即文化傳播的第一步永遠都是符號化與片面化的。這在好萊塢電影中體現得最為明顯,表現中國不離功夫,表現日本不離和服。符號化的目的是便于傳播與記憶,只有借助符號化的事物進行文化傳播,才能使得更多處于外來文化背景中的傳播對自身文化產生興趣,并在此基礎上持續地進行輸出。
                  在對文化挪用進行討論時,要避免“絕對原創性”的誤區,避免陷入保守主義與自閉主義。一種文化若想進入世界舞臺,就必須以適合其傳播的形式進行改造,以適應不同文化。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學來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現與發展的文學作品”,“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世界文學能夠包含任何影響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為日益成為學術關注重點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實際上包含著一種內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時代,每一種文化都不是具體而為之的,而是各個文化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的產物。簡而言之,每一種文化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矛盾對立的產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體系中獲得發展與尊重,就要讓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與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發展為普遍性。
                  當下,中國文化實踐堅持“文化自信”。我們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負面意義,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載的積極意義,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礎上,以積極的姿態與“文化星叢”中的其他文化進行對話。只有這樣,才能打破西方社會對中國“傅滿洲”“陳查理”式的想象,促進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欣賞,以符號為載體,各文化共同參與編碼與解碼,實現“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自信”。
            (摘編自徐冠群《文化傳播與文化創新:跨文化傳播語境中文化挪用的積極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某國際大牌面對網友的抄襲質疑,雖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國市場下架了這款新品,部分媒體認為這是一次“文化挪用”而非抄襲。
            B.在此次風波之前,國際大牌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借鑒參考并不少見,這也有利于中國文化在西方社會的傳播與推廣,為國人所樂見。
            C.此次爭議事件推動了國人對馬面裙的認知,讓人們意識到這種凝結古人智慧和審美的服裝款式也能成為當下的時尚單品。
            D.好萊塢電影表現中國不離功夫,表現日本不離和服,說明文化傳播始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符號化、片面化的問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材料二關于文化挪用的分類,材料一中引起爭議的某國際大牌的行為是內容挪用中的風格挪用。
            B.文化挪用的符號化、片面化及多變性使其不斷輸出刻板印象,是對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種異文化思維下對本土文化的誤讀與錯用。
            C.只要借助符號化的事物進行文化傳播,就能引發外來文化背景中的傳播對自身文化的興趣,從而實現文化的持續輸出。
            D.若想進入世界舞臺,中華文化必須經過適合其傳播的形式改造,以適應不同文化,在欣賞、學習、溝通中獲得發展與尊重。
            (3)面對文化挪用,中華文化應該如何實現突圍?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1引用:3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共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西北風鉆進了晉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溝谷間尖利地呼嘯著,似乎把裸露的巖石都凍裂了。路邊幾棵孤零零的槐樹在嚴寒的侵襲下,時而傳來樹枝的折裂聲,偶爾一截粗大的樹枝被寒風刮落到地上,砸在潛伏的戰士們的背上。
                  戰士們一動不動地趴在公路兩側的土溝里,他們身上蓋著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隱蔽。李云龍看見路邊的草都在微微顫動,他知道這是身穿單衣的戰士們在寒風中被凍得發抖。部隊已經進入潛伏位置三個小時了,李云龍也凍得兩排牙在不停地撞擊,他隔著單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對,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臟六腑全凍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鎧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進去。
                  日軍的汽車隊出現了,頭車的駕駛棚頂上架著兩挺歪把子機槍。車廂里滿載著荷槍實彈穿著黃色粗呢大衣戴著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車竟有十幾輛。這時,隨風傳來了日軍士兵的歌聲。
                  懂些日語的政委趙剛臉色倏變,輕聲道:這是關東軍軍歌,老李,情況有變,這不是日本駐山西的部隊,是剛調進關的關東軍。兵力得有兩個中隊,和咱們的兵力對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龍注視著開近的車隊,牙一咬發狠道:狹路相逢勇者勝,干!敵人把胸脯送到咱們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縮回來?李云龍一揮手,警衛員拉響了預先埋好的地雷。轟的一聲,第一輛車被炸得粉碎,汽車的碎片、日軍士兵破碎的肢體紛紛揚揚從天上落下。
                  路邊的枯草在一瞬間被掀開,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現了。部隊潮水般沖上公路,頃刻間,刺刀相交的鏗鏘聲,搶托擊中肉體發出的悶響聲,瀕死者的慘叫聲,殺得性起的吼聲響成一片……
                  按照戰前團黨委的決定:團長、政委應堅守指揮位置,絕不允許參加白刃戰。可戰斗一打響,李云龍三兩下就把單軍裝脫下來,抄起鬼頭刀赤膊沖上去。趙剛制止不及,一時也按捺不住,拎著駁殼槍沖出去。
                  李云龍的第一個對手是個日本軍曹,兩人對視著兜了幾個圈子。李云龍雙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對著敵人,而刀鋒卻向著自己,幾乎貼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這種姿勢迎敵有什么奧妙,他不耐煩了,呀的一聲傾其全力向李云龍左肋來個突刺,李云龍身形未動,手中的刀迅速上揚咔嚓一聲,沉重的刀背磕開了敵人手中的步槍,刀鋒從右至左,從上而下斜著掄出了一個180度的殺傷半徑,軍曹的身子飛出了兩米開外。
                  趙剛雖然參加過不少次戰斗,但這種硬碰硬的白刃戰還是第一次碰上,眼前這種血淋淋的場面使他感到震驚。在他看來,日軍士兵的身高雖普遍矮小,但每個士兵都長得粗壯敦實,肌肉發達,臉上都泛著營養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軍戰士身材單薄,臉上也呈現出營養不良的菜色,兩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懸殊,體現在單兵素質上,使趙剛感到痛心。但趙剛也同時發現,獨立團的戰士身上有一種共同的氣質,就是出手兇狠果斷,有種敢和敵人拼命的勁頭,一出刺刀就痛下殺手,很少使用格擋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對手同歸于盡。搏斗中,有的戰士腹部已被刺刀豁開,腸子已掛在體外,但仍然發著狠地將刺刀向敵人桶去。一個身中十幾刀、渾身血肉模糊的戰士,已經站不起來了,他雙手握著攻刀臥在地上,只要見到穿翻毛皮鞋的腳就狠命地砍,有兩個正在對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斷腳腕,一頭栽倒,看得趙剛眼眶發熱、血脈賁張。
                  趙剛拎著駁殼槍,望見二連長張大彪正和日軍中尉對峙,舉槍就要打,被李云龍攔住了:老趙,千萬別開槍,咱們今天玩兒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龍不能讓鬼子笑話咱不講規矩。趙剛不屑地說:和鬼子講什么規矩?我看你腦子有病,時間緊迫,快開槍打死這個鬼子,趕快打掃戰場……
                  李云龍固執地說:不行,白刃戰有白刃戰的規矩,我李云龍往后還要在這一帶混呢,不能讓鬼子笑話我的部隊沒拼刺刀的本事,這有損我的名譽。現在是單打獨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張大彪和日軍中尉轉眼間已過了五六招,兩人身上的軍裝都被刀鋒劃得稀爛,鮮血把軍裝都浸透了,李云龍兩腿叉開,雙手拄著鬼頭刀在旁邊若無其事地觀戰,嘴里還嘖嘖評論著:我說大彪,你還行嗎?不行就換人,別他娘的占著茅坑不屙屎。張大彪把砍刀掄出一片白光,嘴里說著:團長,你先歇著,不勞你大駕了,我先逗這小子玩會兒,總得讓人家臨死前露幾手嘛。只見他一側身躲開了對方的突刺,身子撲倒在地,歐刀貼著地皮呈扇面掠過,日軍中尉突然慘叫一聲,他呈弓箭步的左腳被鋒利的砍刀齊腳腕砍斷,頓時失去支撐點,一頭栽倒在地上。張大彪閃電般翻腕就是一刀,日軍中尉的腦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戰用了十幾分鐘就結束了。是役,獨立團一營陣亡358人,僅存30多人。日軍陣亡371人,兩個中隊全軍覆沒。日軍駐山西第一軍司令官莜家義男得到消息時正下圍棋,他先是震驚得說不出話來,隨后又暴怒地抽出軍刀將圍棋盤砍成碎片,他憤怒的是,窮得像叫花子一樣的八路軍竟敢率先攻擊一流的關東軍部隊……
            (選自都梁《亮劍》第三章,有刪改)文本二:
                  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們向荷花淀里搖,最后,努力的一搖,小船竄進了荷花淀。就在地們的耳邊響起一排搶!
                  整個荷花淀全震蕩起來。她們一齊翻身跳到水里去,扒著船幫露出頭來,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荷花變成人了?那不是我們的水生嗎?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臉,啊!原來是他們!
                  但是那些隱蔽在大荷葉下面的戰士們,正在聚精會神瞄著敵人射擊,半眼也沒有看她們。槍聲清脆,三五排槍過后,他們投出了手榴彈,沖出了荷花淀。
                  手榴彈把敵人那只大船擊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團煙硝火藥氣味。戰士們此在那里大聲歡笑著,打撈戰利品。他們又開始了沉到水底撈出大魚來的拿手戲。他們爭著撈出敵人的搶支、子彈帶,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著水去追趕一個在水波上滾動的東西——是一盒用精致紙盒裝著的餅干。
                  婦女們帶著渾身水,又坐到她們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個紙盒子,一只手高高舉起,一只手用力拍打著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對著荷花淀吆喝:“出來吧,你們!”
                  好像帶著很大的氣。
                  她們只好搖著船出來。忽然從她們的船底下冒出一個人來,只有水生的女人認的那是區小隊的隊長。這個人抹一把臉上的水,問她們:“你們干什么去來呀?”
                  水生的女人說:“又給他們送了一些衣裳來。”
                  小隊長回頭對水生說:“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們是誰,一群落后分子!”說完把紙盒順手丟在女人們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遠的地方才鉆出來。
                  小隊長開了個玩笑,他說:“你們也沒有白來。不是你們,我們的伏擊不會這么徹底。”
                  幾個青年婦女把掉在水里又撈出來的小包裹,丟給了他們,戰士們的三只小船就奔著東南方向,箭一樣飛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煙波里。
            (選自孫犁《荷花淀》,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開頭描寫了自然環境的惡劣,營造了緊張的氛圍;文本二開篇的環境描寫突出了水鄉的特點,為下文的戰斗埋下伏筆。
            B.“五臟六腑”仿佛“凍結在一起”的李云龍,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進去的鎧甲,表現了他作為八路軍將領的樂觀與幽默。
            C.文本一以趙剛的視角展開故事敘述,“震驚”“痛心”“血脈賁張”等復雜心理變化側面塑造了八路軍戰士們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D.兩篇小說善于運用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李云龍張嘴就罵的“土匪式語言”,和文本二中戰后人物的對話描寫均富有生活氣息。
            (2)“亮劍精神”在文本一中有哪些體現?請結合文本分析。
            (3)同樣是寫伏擊戰,文本一體現了革命的現實主義,文本二體現了革命的浪漫主義,請結合文本比較分析。

            組卷:2引用:2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你有過這種經歷嗎?午睡醒來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主要是睡午覺不規范所導致的。午睡是很有講究的,①             ,就不能真正發揮午睡的作用。
                  ②             。剛吃完午飯時,胃被食物充滿,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壓下降,大腦供氧及營養明顯下降。這時入睡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進而影響午睡質量。午睡的最佳時間一般是在飯后20分鐘。
                  ③             。權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時長以15~30分鐘最為恰當,最長不要超過1小時。人的睡眠分為淺睡眠和深睡眠兩個階段,是周期性循環交替。一般人在入睡超過30分鐘后,身體會進入深度睡眠,若在此時醒來,反而容易因“睡眠慣性”而導致醒來后感到疲憊、迷糊。
            此外,午睡姿勢也很重要,俯臥或趴在桌上睡,會減少頭部供血,或壓迫眼球、腦部,讓人睡醒后出現頭昏、眼花、疲憊、乏力等一系列癥狀。
            (1)下列句子中的“深度”和文中畫橫線處的“深度”,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我估計沒人能說出這些炭層的蓄量和深度。
            B.對這個哲學問題,他們理解的深度不一致。
            C.再不注意用眼衛生,你會發展到深度近視。
            D.我們將會不斷推動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0引用: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疫情的反復,讓很多人、許多事陷入困局,但卻有一些人、一些事能別開“新局”。比如,隨時語音留言的作文批改可以反復聽,對高三學子來說,反而是效果更好的“新面批”;老字號“試水”菜品,制作直播線上外賣,反而找到了老餐飲的“新生意”;靠品牌贊助的“線上演唱會”,贏得了上千萬人“隔屏互動”,為歌手找到了歌唱的“新天地”……
                  事業發展,社會演進,乃至人類走向未來等等都難免遭遇困局。以上現象,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聯系現實,以“困局與新局”為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組卷:22引用:2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