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1.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2023年同步練習卷(十)
發布:2024/8/11 8:0:2
一、選擇題
-
1.某金屬工藝品的外觀有銀白色的金屬光澤,同學們認為它可能和鐵一樣,有磁性。在討論時,有的同學提出可以拿磁鐵來吸引一下,通過操作發現金屬工藝品未被吸引,在該過程中,沒有應用的科學方法是( )
A.設計實驗 B.假設 C.觀察 D.得出結論 組卷:279引用:6難度:0.7 -
2.有關蠟燭燃燒時的現象描述正確的是( )
A.蠟燭燃燒時火焰分三層,內焰最明亮 B.火柴梗接觸外焰的部分首先變黑 C.燃燒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燃燒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組卷:23引用:2難度:0.6 -
3.在對“人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證明呼出氣體含二氧化碳多的證據是:呼出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而空氣不能 B.證明呼出氣體含氧少的證據是:呼出的氣體使木條燃燒更旺 C.證明呼出氣體含水蒸氣多的證據是:呼出的氣體在玻璃上結成水珠 D.判斷呼出氣體中含有氮氣的依據是:空氣中含有氮氣,而氮氣不為人體吸收 組卷:85引用:6難度:0.7 -
4.法拉第曾以《蠟燭的故事》為題為青少年連續開展了多次報告.下列列舉了報告中涉及的問題及對問題的回答,其中“對問題的回答”屬于“設計實驗方案”的是( )
選項 問題 對問題的回答 A 吹滅蠟燭時產生的白煙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燭油蒸氣 B 火焰為什么向上? 熱氣流上升,形成對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與火焰中有碳顆粒有關,碳顆粒會影響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溫度高低如何比較? 用一張紙在火焰中心一掠,觀察紙上留下的火痕特點 A.A B.B C.C D.D 組卷:2302引用:57難度:0.9 -
5.“控制變量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①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②探究人體吸入的氣體和呼出氣體的性質③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④探究酸雨對環境的影響,以上四個實驗中,沒有利用到“控制變量法”的有( )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組卷:131引用:2難度:0.9 -
6.小明同學在化學課上提出,可以用磁鐵來吸一下某金屬工藝品是否是鐵,就“拿磁鐵來吸一下”這一過程而言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 )
A.猜想 B.獲得結論 C.實驗 D.反思與評價 組卷:84引用:4難度:0.9
四、解答題
-
17.請你參與某學習小組的探究活動,并回答問題:
【發現問題】小明將一只燃燒正旺的蠟燭輕輕吹滅后,發現燭芯產生一縷白煙,
【提出問題】小明想:這縷白煙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與假設】大家展開了熱烈討論.小亮猜測白煙是蠟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測白煙是石蠟燃燒產生的水蒸氣;小明猜測白煙是石蠟蒸氣凝結成的石蠟固體顆粒.
【收集證據】(1)查閱資料:煙是由固體顆粒形成的,霧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蠟的熔點和沸點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氣化.二氧化碳是無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實驗探究】
①吹滅蠟燭,立即用一個內壁占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住白煙,觀察到澄清石灰水
②吹滅蠟燭,立即用一塊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煙上,玻璃片上沒有出現水霧,而是出現了一些白色固體物質.小光由此得出結論:白煙不是
③吹滅蠟燭,立即用燃著的木條靠近白煙,發現蠟燭重新被點燃,說明白煙具有可燃性,這為
【結論與解釋】
(1)由以上探究結果可知:
(2)小亮在實驗時確實看到石灰水變渾濁,但他獲得的結論不正確,原因可能是
【反思與評價】
小光同學的反思是:蠟燭燃燒產生水,由于溫度高于100℃而呈氣態,不會凝結成霧狀.所以不應該猜測白煙是水蒸氣.
小亮同學的反思可能是:組卷:78引用:10難度:0.5 -
18.幾名同學對蠟燭燃燒火焰的焰心進行了以下探究,請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驟.
(1)點燃蠟燭,將一根小木條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s后取出,現象如圖A所示,這證明焰心
(2)向火焰中斜插入一支短玻璃管,發現玻璃管中無明顯現象(如圖B),在玻璃管上口點燃,上口產生火焰,這說明焰心物質的狀態為
(3)猜想和驗證:猜想 操作 現象 結論 假設1:焰心處的氣體含二氧化碳 在未點燃短玻璃管上口 假設1成立 假設2:焰心處的氣體含石蠟蒸氣 取一較長細玻璃管,用濕冷毛巾包住中部,將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試用火柴點燃 假設2成立 取下長玻璃管,打開濕毛巾 組卷:149引用:9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