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語文一檢試卷
發布:2025/6/29 6:0:11
一、積累與運用。(20分)
-
1.默寫。
(1)
(2)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3)霧凇沆碭,
(4)
(5)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6)山舞銀蛇,
(7)新時代青少年要淬煉一顆寵辱不驚、得失泰然的赤子之心,像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的那樣“
(8)李商隱《無題》中寓情于景,以春光易逝的凄涼和人力對此無可奈何的悲嘆來渲染離情,極寫離別的沉痛心情和纏綿的相思之苦的詩句是:組卷:4引用:1難度:0.5 -
2.請根據要求完成問題。
每年的11月至12月是簕杜鵑開得最燦爛的時節。從1999年開始,深圳每年都會在此期間舉辦簕杜鵑市花展。經過歷年的發展,花展逐漸成為市民翹首以盼的一年一度的盛事。想一覽美景的游客無須四處①xún mì____,登上環境宜人的蓮花山即可飽覽美景。這期間也是蓮花山最美最熱鬧的時刻。簕杜鵑用熱情迎接【甲】( )(A.絡繹不絕 B.前呼后擁)的游客。她撇開女子的嬌羞,盡情綻放,紅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賽雪。漫山遍野花團錦簇,②měi bù shèng shōu____。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她雖不像梅花,【乙】_____在嚴寒下,_____頑強綻放(A 即使……也……B 只有……才……),但她只要一落地,便會生根開花,無論風雨多大,都要開出最鮮艷奪目的花。作為深圳市花的簕杜鵑與雕塑“拓荒牛”及以“打開國門”為寓意的雕塑《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彰顯著特區人民的開拓創新奮斗的奮斗精神。
“拓荒牛”的作者是著名中國的雕塑家潘鶴在1984年創作的。“拓荒牛”勾頭蹬腿,重心向前,渾身使力,將身后一個巨大的樹根拔出地面的畫面展示著深圳的開拓精神。《闖》的作者是由設計者鄭建平于1993年為深圳創作的,他曾說:一個城市需要一個城市記憶的記錄,城市記憶和城市的文化資產,都需要為之尋找載體,雕塑便是這樣一種載體。
(1)看拼音寫詞語。
①xún mì
②měi bù shèng shōu
(2)請結合語境,從文中的括號內選擇正確的詞語填入【甲】【乙】處。
(3)選擇下列選項中錯誤的一項
A.“花團錦簇”“環境宜人”都是補充短語。
B.“燦爛”“熱鬧”“鮮艷奪目”,這三個詞的詞性都是形容詞。
C.“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出自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卜算子”是詞牌名。
D.“她撇開女子的嬌羞,盡情綻放,紅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賽雪”使用排比、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4)下列選項中對病句修改正確的一項是
A.《闖》的作者是由設計者鄭建平為深圳于1993年創作的。(應修改為由設計者鄭建平于1993年為深圳創作的是《闖》的作者。)
B.《闖》的作者是由設計者鄭建平于1993年為深圳創作的。(應修改為:《闖》的作者是于1993年為深圳創作的設計者鄭建平。)
C.“拓荒牛”的作者是著名中國的雕塑家潘鶴在1984年創作的。(應修改為:“拓荒牛”的作者是中國著名的雕塑家潘鶴在1984年創作的。)
D.“拓荒牛”的作者是著名中國的雕塑家潘鶴在1984年創作的。(應修改為:“拓荒牛”的作者是在1984年創作的著名中國的雕塑家潘鶴。)組卷:29引用:1難度:0.8
二、閱讀。(70分)
-
3.(甲)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乙)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前四句三見“黃鶴“,二見“去”“空”,回環詠嘆,抒發了詩人那種求而不得、待而不來的迷惘與惆悵之情。
B.乙詩首聯即運用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一色彩鮮明。“橫”字勾勒青山的 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
C.甲詩頸聯描寫登樓所見之景,天氣晴好,天地之間陽光朗照,遠遠望去,漢陽的樹木清晰分明,連天的衰草凄清荒蕪。
D.乙詩尾聯寫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2)下面對這兩首詞的情感和表達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具有繪畫美,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交替出現,變化奇妙,氣象恢宏。
B.乙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其中,又充滿了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
C.甲詩藝術上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變化,歷來被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
D.乙詩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組卷:142引用:2難度:0.6 -
4.閱讀《馬說》一文,完成下列各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下面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組A.不以千里稱也 以中有足樂者 B.是馬也 是可謂善學者矣 C.故雖有名馬 故余雖愚 D.一食或盡粟一石 主人日再食
(3)如果將“安求其能千里也”改成“難求其能千里也”,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請作簡要分析。A.才美不外見 B.一食或盡粟一石 C.同舍生皆被綺繡 (《送東陽馬生序》) D.其真無馬邪 組卷:12引用:1難度:0.7 -
5.借你一個微笑 ①李俊是個性格內向的學生,閱完的試卷一發下,我發現他眉頭又鎖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②一個從來不及格的學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說了。
③我合上教案而無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來,他喉頭動了一下,然后眼淚就要掉下來了。我站住,等他說話。同學們也圍了上來,他的臉漲得通紅。我靜靜地站著,希望他能開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緊緊鎖住了似的。
④他遞過一張紙條:老師,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學后為我補一個小時的課?
⑤我可以馬上答應他,但面對這樣的一個學生我決定“迂回”一下。我牽著他的手到僻靜處說:“老師答應你的要求,可這兩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還是點點頭。我知道他中計了,接著說,你必須先借一樣東西給我!他著急起來,可還是說不出一句話。
⑥“你每天借給我一個微笑,好不好?”
⑦這個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著我。我耐心地等待著,他終于眼噙淚花艱難地咧開嘴笑了,盡管有些情不由衷。
⑧第二天上課,我注意到李俊抬頭注視我,我微笑著,但他把臉避開了,顯然他還不習慣對我回應。我讓全班一起朗讀例題,然后再讓他重讀一遍。他沒有感覺我為難他,大大方方地站起來讀了。也許想起了昨天對我的承諾,讀完后,很困難地對我笑了笑。見他這樣,我心生一計,又給他設置了一道障礙。我說,你復述一下題目的要求,這回他為難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學對他的無能表現很不耐煩,七嘴八舌地爭著說起來,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終于張口了,語無倫次。我笑著讓他坐下。
⑨他開始和同學來往了,一起上廁所,回教室……這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提為他補習的事。一天下課李俊又攔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攤開手。他一愣,老師您要什么?我說,你寫給我的條子呀。他笑了:我不寫條子了,您給我補補課吧。我面帶笑容:“功課你不必著急,到時我會主動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還沒給夠我。”
⑩“好的,我一定給足您。”等他高高興興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來什么似的把他叫回來,遞給他一張紙條,那里有我為他準備的一道題。我告訴他,一天之內把它做出來,可以和同學討論也可以獨立完成。我知道,他寧可“獨吞”,也決不會和同學討論的。這正是性格內向學生的最大弱點。下午他說還沒做出來,我有點不高興,說晚自習你還沒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諾了。自習時我見他站在一個男生邊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樣子,我得意地笑了。就這樣我先后為他寫了4張紙條,題目一次比一次難。后來,紙條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學們爭論開來。
?期末考試李俊成績尚可,科科及格--看來我為他補的都差不多了。新學期剛開學,李俊休學了,因為他爸遇車禍癱瘓了,而他自小就被媽媽遺棄了--這也是他憂郁的一個原因。我有些擔心,一個連話都不大愿說的少年,能擔負起養護父親的責任嗎?
?星期天,我和幾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剛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圍上了,硬要為我們擦皮鞋。只有一個小孩沒沖進來,在外面吆喝著:擦皮鞋擦皮鞋!……離開茶室,我從那個小孩子面前走過時,發現那孩子竟是李俊!
?“老師,讓我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說,臉上沒有靦腆也沒有沮喪。我答應了,伸過鞋子讓他很用心地擦著。他一邊擦一邊說,他雖然不纏人,生意也不錯。顧客告訴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我說是嗎?他又笑著告訴我,不久他還會復學的。他學會了笑,他的笑讓他掙半天錢也能養活他和爸爸了。
?我也高興起來,我說我一定等你回來。可轉過身,我的淚水就出來了。李俊大聲地在后面喊,老師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點點頭,反而嗚咽有聲了。
?我終于沒有給他補課,是他為我補了一堂人生課。
(1)通讀這篇小說,簡述題目“借你一個微笑”的深層含義。
(2)第⑦自然段寫李俊聽說“我”要向他每天借一個微笑后,始而“很困惑地看著我”,終而“眼噙淚花艱難地咧開嘴笑了,盡管有些情不由衷”。由于受敘事方式的限制,這當中作者沒有寫李俊復雜的心理活動,假如你是當時的李俊,請將你的心理活動描寫出來。 (不超過50字)
(3)在這篇小說中,為了讓李俊每天能夠借給“我”一個微笑,作為老師的“我”具體做了哪幾件事?請概括作答。
(4)作者在第?自然段寫道:“期末考試李俊成績尚可,科科及格--看來我為他補的都差不多了”,而在小說結尾卻又說“我終于沒有給他補課”,這是否矛盾?為什么?請簡要作答。組卷:97引用:3難度:0.5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2022年1月13日下午,《2021中國互聯網廣告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華揚聯眾1號會議廳和騰訊會議、B站直播間同步舉行。
報告從多個維度,用客觀的方法對2021年我國互聯網營銷進行了研究分析。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互聯網廣告市場穩中向好,在國家政策有效引導與防疫抗疫舉措得力的支撐下,克服諸多不確定因素,實現了全社會各行業的穩步復蘇。
互聯網行業實現了廣告收入5435億人民幣(不含港澳臺地區),同比增長9.32%,增幅較上年減緩了4.53個百分點。為“十四五”良好開局,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構筑了一個關乎10.11億網民的大平臺。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8.5個小時。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約95%。城鄉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基本拉平,但在具體網絡應用上存在差異。網絡仍然是未成年人重要的學習陣地,同時新興網上娛樂社交活動受眾遞增。報告顯示,未成年網民通過互聯網學習課外知識、接受在線教育輔導的比例持續增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互聯網成為“停課不停學”的重要保障,93.6%的未成年網民在疫情期間通過網課進行學習。
(摘編自鳳凰網,2022年1月13日)【材料二】
上世紀50年代,電視機在美國家庭普及時,社會學家發現觀眾會對喜歡的媒介人物做出各種反應,仿佛他們之間存在直接和真實的互動關系。當然,這只是一種單方面的幻象,因為媒介中的人并不能對觀眾做出即時的回應,也對喜愛他們的觀眾一無所知。社會學家將觀眾和媒介人物之間的這種關系稱為準社會關系。
與準社會關系不同,主播在直播時會積極地回應玩家,有時候他們之間會形成切切實實的親密關系。進入一個直播間,最引人注目的是主播的畫面,從觀者的角度看,他們就坐在自己的面前,言語動作神情盡收眼底。主播往往將其攝像頭調整至能展現其腰部以上的角度,這對觀者而言,有近距離接觸之感。主播還會調動自己的肢體語言,如揮手、比心、豎大拇指等,以積極回應玩家。
在即時反饋和同步互動過程中,主播以聲音、圖像、指名道姓地互動等方式介入到用戶的物理空間。而用戶則以刷禮物等方式在直播間凸顯自己,以成為與主播互動的焦點。即便他們從未在實體空間中見過面,每天數小時的直播,也能使他們維持親密、保持信任。
不同于憑借地緣、血緣、親緣形成的親密關系,主播和用戶是憑借互聯網結成的親密關系。這種線上的親密關系被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稱為“虛擬關系”。虛擬并非“不真實”,而是一種“連線”的狀態。虛擬關系并不牢固,當主播消失在網絡中——換站、刪除掉某位用戶的聯系方式等,他們的關系也意味著終止。
(摘編自新華網《直播間的魔力》,2020年10月2日)【材料三】
隨著越來越多的專家教授選擇在年輕人喜愛的視頻平臺上開課,“在視頻網站上大學”這句網友曾經的調侃,正在走向現實。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已有超過300位名師學者入駐B站,覆蓋近百個學科專業,800多個認證高校號、近萬個學院號也已入駐。
年輕人聚集的短視頻平臺對知識共享的重視有目共睹。在抖音平臺上,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於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等“學術大牛”廣受歡迎。
法律、文學、科學、藝術……這些內容在各大平臺有著上億規模的播放量,成為年輕一代獲取知識的途徑。
年輕人之所以愿意在視頻社區“上課”,主要原因在于可以最大化利用碎片化時間。傳統學習模式都要用整段時間。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把零碎的時間有效利用起來,打破傳統學習模式的時空限制。另一方面,中、短視頻中的學習模式更活潑,也符合年輕人的媒介習慣,因此更受歡迎。
(摘編自中國青年網《打破傳統學習模式時空限制,“教授開講“引發網課熱潮》,2022年2月21日)(1)下列對【材料一】內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2021年我國實現了全社會各行業的穩步復蘇,完全是因為國家政策的有效引導和得力的抗疫舉措。
B.2017年以來,我國互聯網廣告總體收入穩步提升,但同比增長幅度正在逐年下降。
C.截至2021年底,我國城鄉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經基本一致,只是在具體網絡應用上存在細微差異。
D.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93.6%的未成年人通過網課進行學習,如今網絡依然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學習陣地。
(2)下列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準社會關系是觀眾和媒介人物之間存在的直接和真實的互動關系。
B.與憑借地緣、血緣、親緣形成的親密關系不同,主播與用戶之間的親密關系是一種不真實且不牢固的“虛擬關系”。
C.由于年輕人對知識共享的重視,如今越來越多的專家教授在視頻平臺開課,年輕一代也把短視頻平臺作為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
D.視頻社區學習可以把零碎的時間有效利用起來,打破時空限制,且學習模式更活潑,這些都是其受年輕人歡迎的原因。
(3)將材料一中的圖表刪去好不好?為什么?
(4)初中生小文沉迷于觀看網絡視頻直播,并會用父母儲蓄卡里的資金打賞主播,請你結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內容,對小文進行勸說并給出建議。組卷:11引用:1難度:0.9 -
7.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①2019年2月17日下午,故宮將舉辦元宵節燈會的消息引發搶票熱潮和持續關注:元宵節當晚的活動預約門票幾乎是“秒光”;在18日零時,再嘗試登錄故宮門票預售系統,甚至已經無法打開網站。一場元宵燈會竟能點燃如此巨大的參與熱情,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人們節假日活動中的吸引力可見一斑。不難發現,回歸傳統習俗,品味傳統文化,如今已成為許多人過節時的首選。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傳統文化成為了節日新時尚?
②先要肯定的一方面是,有了新技術、新形式的加入與助推,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現代人的時尚生活。比如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春節假期,一些城市家庭通過互聯網團購,一家老小到郊區租個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的小院,大年三十支起大鐵鍋煮年夜飯,還能看春晚,放鞭炮,賞煙花,第二天又可以趕集采風,參觀旅游……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烘托出濃濃的節日氛圍,更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生活新風尚融為了一體。
③而另一方面,新技術、新形式還只是表面因素,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理念情感深植于民族血脈,才是吸引現代人回歸傳統的根本原因。今年春節檔的電影市場上,《流浪地球》最終獲得了票房冠軍,這部影片之所以廣受好評,除了技術的突破、形式的創新以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于,電影中出現了許多讓人熟悉的中國元素。特別是影片中對“流浪”與“回家”這一組關系的理解,放在新春佳節的背景下,充滿了中國式的游子心態、故土情結。這些獨具中國特色的理念情感,構成了傳統文化的靈魂,從遠古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始終陪伴在人們身邊,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便會爆發出驚人的號召力,重新喚起人們的熱情。
④曾經有一段時間,有些人認為我們傳統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淡,傳統文化遭到冷遇了。其實問題癥結在于,公共文化生活和文化產業鏈中的供給方未能充分回應老百姓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的文化需求。這次故宮元宵節燈會引爆互聯網,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相關部門瞄準了人們的真實需求,為人們提供了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及服務,順勢推動了傳統文化的普及。我們還驚喜地看到,春節假期前后,許多博物館、圖書館回應學生和家長的需求,為孩子們提供了書法、年畫、戲曲、剪紙等傳統藝術的展覽,同時還設計了寫福字、畫門神、勾臉譜、做花燈等趣味體驗活動,這些創意與服務使老百姓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和傳統文化拉近了距離。可見,只要供給方回應好百姓的文化需求,傳統文化重新得到關注就會水到渠成。
⑤元宵佳節之際,在浙江杭州清波街道,“尋夢宋都”元宵游園會正在舉行。孩子們在廟會上猜燈謎,拔河,踩高蹺,畫糖畫,滾鐵環……玩得不亦樂乎;他們身邊的大人們臉上洋溢著愉悅安詳的笑容。在歡樂的節日氛圍里,有關部門的積極創意和優質服務,使中華傳統文化融入了現代人的①_____,激發出了人們內心深處那份古已有之的②_____——誰會不喜歡這樣一場傳統文化的時尚盛宴呢?
(1)結合全文看,第⑤段橫線處應填入的詞語是①
(2)閱讀全文,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①段用故宮元宵節燈會門票被熱搶的事例引出了文章想要論述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傳統文化成為了節日新時尚。
B.第②段重點論述的是“有了新技術、新形式的加入與助推,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現代人的時尚生活”。
C.第③段引用“流浪”與“回家”的理念證明了這段所要論述的觀點: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理念情感深植于民族血脈之中。
D.第④段先由有些人的看法引出對傳統文化遭冷遇問題癥結的議論,再舉兩例并做分析,最后點明“只要供給方回應好百姓的文化需求,傳統文化重新得到關注就會水到渠成”。
(3)故宮文創產品“神駿水果叉”(左圖)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乾隆皇帝大閱圖軸》(右圖),這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的又一范例。請結合文章內容和這個事例,談談怎樣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組卷:12引用:3難度:0.4 -
8.下面是小游同學在閱讀《簡?愛》一書后,整理出簡?愛四次“離開”的情節,請你幫助他完成以下任務。
(1)任務一:依據上圖,請按情節發生的先后進行排序。(只填序號)
(2)任務二:請簡要分析簡?愛離開洛伍德學校的原因。
(3)任務三:請簡述簡?愛的“離開”對你成長的積極影響。組卷:15引用:1難度:0.5 -
9.《水滸傳》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些人物的性格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如魯智深和李逵,林沖和武松。請從所給的示例中,任選一組人物分析其性格的異同。
組卷:335引用:6難度:0.7
三、寫作。(60分)
-
10.作文。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有段視頻在網上熱傳: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一群七十多歲的老人,在舞臺上歡快地唱起這首《少年》。它們以別樣的“少年”姿態,打破了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固有印象。現在,你才是真正的少年,你在塑造著怎樣的當代少年形象?
請以“我就是那個少年”為題,寫一篇字數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文章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
②除詩歌、戲劇外,體裁不限。
③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得套寫、抄襲。
④書寫工整,卷面整潔。組卷:2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