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能力分層卷》2024年單元測試卷(基礎)
發布:2025/7/4 3:0:17
一、選擇題
-
1.下面語段橫線上填入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自從有了書籍,就有了讀書方法。梁啟超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抄錄或筆記,這種______________的辦法笨是笨極了,真正做學問的人卻總也離不了;陳寅恪讀書,習慣將自己的考證、注釋、心得寫在書眉上,這種___________的方法使他成為“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胡適主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種_________ 的讀書方法同時適用于科學與人文學科;朱自清則主張______________,特別推崇姚鼐的“放聲疾讀,久之自悟”。A.博覽 質疑 誦讀 精讀 B.精讀 博覽 質疑 誦讀 C.誦讀 精讀 博覽 質疑 D.質疑 誦讀 精讀 博覽 組卷:462引用:15難度:0.7 -
2.下列各組詞語中,漢字書寫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A.淵博 感概 蔭蔽 呼朋引伴 B.分歧 心緒 草垛 由然而生 C.慈善 絮叨 捶打 花團錦簇 D.憔淬 棱鏡 蒞臨 人跡罕至 組卷:5引用:1難度:0.5 -
3.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樂業(lè) 教誨(huì) 羨慕(mù) 言行相顧(gù) B.倘若(tǎng) 禪師(chán) 佝僂(gǒu) 斷章取義(zhāng) C.駢進(pián) 解剖(pōu) 褻瀆(xiè) 發憤忘食(fèn) D.承蜩(tiáo) 喉嚨(lóng) 容赦(shè) 強聒不舍(guō) 組卷:75引用:2難度:0.9 -
4.下面的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 B.表,是古代向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文辭往往恭敬、懇切。 C.《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是“四書”之一。 D.古人的稱謂有謙稱敬稱的區別,如“愚見”是謙稱自己的意見,“高見”是敬稱對方的意見。 組卷:20引用:2難度:0.8 -
5.【鑒君子風范】
在下面文字畫線處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綜觀我們的社會,社會中的人們,總是會為了所謂的事情而煩惱,或為了名譽、或為了利益,或為了前程……總是每天悶悶不樂。_____。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在你心中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的氣度,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①我們今天來借鑒君子風范,也是希望從這里找到幸福道路,從這里找到生活方向。
②這些都對自身產生了一種壓力,離幸福的境界越來越遠。
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成為君子,就要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④有這樣一種情況,總是抱怨所處環境,抱怨客觀事實——所謂的怨天尤人。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④②①③ D.①②④③ 組卷:34引用:2難度:0.5
二、綜合讀寫
-
6.班級開展“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主題研學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相關任務。
【華夏溯源?尋文明之脈】
同學們整理了一段關于研學主預理解的語段,請閱讀后按提示進行完善。
一部河南史,半部華夏史。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xiáng地,五千年文化___。行走河南,可以讀懂河南名山怎樣肩并三山五岳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江河大川如何攜手孕育了中華民族。行走河南,___于歷史建筑文化遺產,可以讀懂中華文化何以博大精深,瑰麗輝煌。行走河南,解讀中華文明綿yán繁盛的深遠奧秘,可以讀懂中華民族把責任擔當___進史冊,激勵我們踔厲奮發,篤行不息,去追尋屬于中華民族的“詩和遠方”。
(1)依次給語段中加點字注音及根據拼音寫漢字,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詳 jǐ 廷 chuō B.祥 jǐ 延 chuō C.祥 jí 延 zhuō D.詳 jí 廷 zhuō A.源源不絕 徜徉 篆刻 B.源源不絕 徘徊 鐫刻 C.源遠流長 徜徉 鐫刻 D.源遠流長 徘徊 篆刻 組卷:13引用:2難度:0.5
三、現代文閱讀
-
7.閱讀回答問題。
做難一點兒的事情 ①經常有人問我,總覺得自己的腦子像生銹了一樣轉不動,有什么方法能讓大腦轉起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呢?
②一般情況下,我會給他一個最簡單的建議:試著去讀一些稍微復雜一點兒、需要費腦子的文章或書籍。不用強求能讀懂多少,也不用追求從中得到多少收獲,只要努力讀下去。
③這種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啟發,而在于通過這種方法鍛煉我們的大腦,讓它逐漸習慣這種“需要動腦”的模式。一旦形成動腦習慣,思考對于你而言就不再是一件需要刻意去做的事情了,而會變成一種無須費力的習慣。當這個過程變得熟練、簡單,成為默認模式,你便能掌握它、消化它,甚至進化它。
④大腦靠什么來理解外部世界呢?靠輸入。
⑤我們每天生活里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訓練它。你喂給它什么,它就會成為什么。
⑥你喂給它粗制濫造、無須動腦的信息,大腦就會變得日漸懶惰、懈怠,因為它發現這樣就足以應對每一天的生活;你喂給它高度復雜、需要反復咀嚼的信息,大腦就會努力改變自己、調整自己,來適應信息的難度,直到得心應手。相信大腦,它永遠在努力適應它遇到的“新情境”。
⑦讓我們從生理學的角度一窺這個過程背后的機制。
⑧大腦有860億個神經元,其中絕大部分在我們3歲左右就已經發育完畢。終其一生,我們的大腦都不會再長出新的神經元。那么,為什么我們能夠持續不斷地學習新知識、記住新事物呢?
⑨原因在于,大腦會不斷吸收外界輸入的信息,利用這些信息來優化神經網絡內部的結構和效率:那些重要且頻繁使用的信息,大腦就會給它們單獨建一條“路徑”,讓它們更容易被激活和提取;那些不重要且較少用到的信息,大腦就會把它們安排到較偏僻的位置。
⑩大腦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你持之以恒地去鍛煉它、刺激它,它就會一步步地完善已有的心智世界,讓它朝著你想達到的訓練目標再接近一點兒。
?只不過,你越早訓練它,它成型的時間就越早;你越晚行動,它的速度就會慢一些,成型的時間就會晚一些。
?所以,如果要讓我分享一個簡單又有效的行為習慣的話,我想,會是這一個:每天都做一點兒困難的事情,別讓自己總沉浸于舒服之中。
?這就是“終生學習”的本質和含義:我永遠假設這個世界是復雜多變的,我所經歷的每一次困難和挑戰,都會增加我的經驗值,成為完善自己的養分,讓我變得更加強韌,讓我的心智世界跟現實世界之間的差距變得更小。
?當然,做難一點兒的事,并不意味著你要給自己施加太大的壓力,適度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呢?舉個例子:你想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但毫無經驗,很多基礎內容都看不懂,怎么辦呢?你可以先給自己找到一個“最小成果”,也就是找到讓自己能明確感受到離這個領域又近了一小步的事情。圍繞著這個最小成果,集中精力去攻克它,通過查閱資料、請教他人、進行主題學習,直到能夠用自己的話把它講清楚為止。在這個過程中,你應該保持一個讓自己感到較為舒適、不需要刻意維持的強度。
?而能堅持下去的關鍵是什么呢?你要做的是讓自己每天都保持行動,保持“手感”,不必追求短時間內一定完成,但一定不要半途而廢。通過每天都做些難一點兒的事,讓自己逐漸適應、習慣這樣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說不定僅僅在一段時間之后,你可能會突然發現,很多原本看似很難想清楚的問題,如今也沒那么難思考、理解了;原本以為一輩子都無法解決的事情,我竟然也做到了。
?此刻,你已經把那個曾經生銹的自己,打磨得锃光發亮了。
(選自2023年第7期《讀者?原創版》,有刪改)(1)下列對提高思考能力的建議,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擇略有難度的文章書籍讀。
B.讀書時盡量追求知其所以然。
C.忽視微難度閱讀收獲的多少。
D.努力閱讀些有點燒腦的作品。
(2)下列成語蘊含的道理不能證實“做難一點兒的事情”是合理的一項是
A.順其自然
B.熟能生巧
C.遇強則強
D.用進廢退
(3)作者圍繞“做難一點兒的事”提出了哪些注意事項?請你閱讀⑦~?段,分條簡要概括。組卷:11引用:1難度:0.5 -
8.閱讀下面的選段,完成問題。
選段一: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時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選自史鐵生《秋天的懷念》)選段二:
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冬季。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兒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選自莫懷戚《散步》)(1)對下列各句的朗讀處理不恰當的一項是
A.“你要是愿意,就明天?”這句話要讀出母親得知“我”愿意去看花時的欣喜,后半句要讀出試探的口吻。
B.“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朗讀時前后句可以不停頓,一口氣連貫地讀下來,體現母親的喜不自禁。
C.“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要重讀“熬”字,表現出母親度過冬天的不易和“我”的體貼孝順。
D.“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要讀出孩子的活潑天真,可重讀兩個“也是”,突出前后都是母子相伴的情景。
(2)以上兩個語段中,母親對兒子的態度同中有異,請結合文中的畫線句具體分析。
A.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B.母親信服地點點失,便去拿外套。
(3)如果將這兩個語段編入以下的一個專題,你認為哪個最適合?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理解。
A.人間親情
B.家庭責任
C.生命感悟組卷:32引用:2難度:0.5 -
9.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
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察言觀色,試探什么。后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我曾遺憾地想:這里再也看不見藤蘿花了。
過了這么多年,藤蘿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臥龍般的枝干,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1)結合語境,請從用詞角度賞析下面句子中的加點詞語。
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2)選文詳寫過去紫藤蘿的衰萎零落有什么作用?
(3)“我曾遺憾地想:這里再也看不見藤蘿花了。”這一句去掉好嗎?為什么?
(4)“我不覺加快了腳步”的原因是什么?組卷:8引用:0難度:0.9
四、作文
-
10.作文。
美國作家塞繆爾?厄爾曼的散文《青春》中談到:“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熱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但最近小山同學發現,班級里的同學們似乎失去了青春的朝氣和活力,在很多事情上缺乏動力,喜歡“躺平”。他覺得這種現象需要改變,請你幫助他以“青春的意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投稿給校報。
要求:①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組卷:3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