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九年級(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5/7/4 8:0:13
一、積累與運用(16分)
-
1.在活動手冊介紹“會堂藏品”板塊,小立寫下了一段文字。閱讀這段文字,完成各題。
??人民大會堂,是一座豐富的藝術寶庫!這里的畫作,有巍峨挺拔的井岡山,有平江遠去的長江三峽,有激情奔涌的黃河……每一幅畫卷,都是祖國最壯美的風景,都是畫家對祖國飽含深情的贊歌。其中,最讓我震撼的是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畫面的近景是青綠山巒、蒼松翠柏,遠景是茫茫云海、冰山雪嶺,長江和黃河橫貫整個畫面。畫面右上方,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映照大地,左上方是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江山如此多嬌”六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面對這幅氣勢恢宏的畫作,我們情不自禁地朗誦起毛澤東主席的詞作《_____》,感受著偉人的豪邁情懷。除國畫外,書法也是人民大會堂收藏最多的藝術作品。懸掛在金色大廳的巨幅鐵藝書法作品《中華頌》,每字徑尺,大氣磅礴,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岸與自信,讀來讓人熱血沸騰。
(1)文段中提到的毛澤東主席的詞作是《
(2)下面是四位同學朗誦毛澤東主席這首詞后的感受,表述不恰當的一項是
A.看著畫作中浩茫綿延的雪山,讀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時,我感受到作者開闊的眼界和曠達的胸襟。
B.讀到“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時,我仿佛看到遠處的山巒在紛飛大雪中綿延起伏、奔騰躍動,充滿活力。
C.讀到“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時,再看畫作中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我的內心感到無比沉靜。
D.看著畫作中雄偉的祖國山河,讀到“江山如此多嬌”時,我不禁心潮澎湃,自豪和驕傲之情油然而生。組卷:7引用:1難度:0.7 -
2.古詩文填空。
(1)從政遇挫,求仕無望的李白深感仕路的艱難,但他仍然高呼“
(2)李商隱《無題》中,運用比喻、雙關的修辭,現常用來贊美獻身事業,奉獻不止的精神的詩句是:
(3)歐陽修《醉翁亭記》寫醉翁游玩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喝酒上,后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的句子:組卷:4引用:1難度:0.8
二、閱讀(44分)
-
3.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1)這首詩歌中運用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你如何理解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
(3)重章疊唱是《詩經》典型的藝術特色,請簡要分析這首詩重章疊唱的表達效果。組卷:304引用:9難度:0.5 -
4.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A.懲山北之塞 懲前毖后 懲一儆百 B.固不可徹 固若金湯 根深蒂固 C.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不毛之地 輕于鴻毛 D.且焉置土石 本末倒置 置之度外
【甲】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理解:寒來暑往季節交替,愚公一家開始折返回家。這句話寫出了移山進程之快,表現出愚公一家干勁十足。
【乙】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理解:這是智叟譏笑、阻止愚公移山的語句。智叟認為愚公不可能完成移山任務,他不理解愚公的堅定執著。
【丙】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理解:愚公認為自己的子孫繁衍不斷,但山不會加大增高,移山任務終將完成。這體現了愚公超越一般人的見識。
(3)愚公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結合下面兩則鏈接材料,談談這種精神是如何被繼承和發揚光大的。
【鏈接材料一】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鏈接材料二】
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十萬開山者,歷時十年,絕壁穿石,挖渠千里,在太行之巔修建了紅旗渠。
20世紀60年代,河南省林縣人民為解決當地干旱缺水的問題,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開始修建紅旗渠這一水利工程。太行山綿延陡峭,在山腰修建溝渠本就十分困難,加上每延伸8000米才允許垂直高度降低1米的施工要求,使得修建過程難上加難。修渠民工從峭壁高聳的山頂,腰系大繩,下到山腰,再用蕩秋千的方法到達渠線,在堅硬的石英巖構成的懸崖上掄錘打釬,劈山鑿石。除此之外,他們還面臨糧食緊張、物資短缺、技術設備落后等困難。修渠民工憑著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的精神,最終削平了1250座山頭,開鑿了211個隧洞,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最終完成了紅旗渠工程,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組卷:73引用:2難度:0.7 -
5.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題。
不要告訴別人艾小米??①咖啡館里的自家烘焙糕點特別受小朋友的歡迎,經常有父母喝完咖啡后打包一塊帶給家里的孩子,或者干脆帶小朋友一起來吃。
??②父親與男孩一起出現時,是中午,服務員剛上班。昨天下過一場春雨,天氣一天比一天暖和,男孩戴著一頂深藍色絨線帽,在這個流行“春捂秋凍”養生觀的城市里并不顯得突兀。
??③男孩四五歲的樣子,很活潑,邊吃蔓越莓餅干,邊與服務員聊天,他父親站在院子里,大約因為只買了三塊餅干而不好意思坐下。
??④因為不是節假日,大家很自然地問男孩為什么沒上幼兒園。“因為我要去看病。”他的聲音十分響亮,像個真正的男孩。“什么病呀?”服務員隨口問。男孩的父親不知什么時候已經沖了進來,一只大手牢牢地按在兒子肩上。
??⑤男孩抬頭看著他的父親,說:“姐姐問我呢。”語氣里充滿了“我想說”。父親注視著他的眼睛,堅定地搖頭。男孩低下頭,喝了一口免費的檸檬水,又吃了一口餅干,忽然語速很快地大聲說:“爸爸說我病得很重,做完化療還要吃中藥,但我一點兒也不怕。”空氣像滴在香草冰淇淋上的巧克力,瞬間凝固,男孩的父親盡管努力克制,還是忍不住揪了一下他的耳朵。看上去輕巧,下手卻很重,男孩明顯被弄疼了,憤怒地質問父親為什么打他,父親顯然不想當著我們的面解釋什么,兒子更加憤怒,摘下帽子狠狠地甩在桌上,他的小腦袋露出來,上面覆蓋著稀疏的毛發,頭皮一塊塊暴露著,似乎在說“我很痛”。
??⑥父親的態度緩和下來,將帽子重新戴在他的頭上,拍拍他的腦袋,男孩的氣還沒有消,他離開了椅子,狂躁地從房間這頭走到那頭。“等我長大了,也要讓你嘗嘗挨打的滋味。”終于,他在父親面前停下來,稚氣的話語逗得人想笑。從他走下椅子,他父親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他一秒,甚至連眼睛都沒眨一下。此時,他閉上眼睛,短短幾秒之后,睜開看著他的兒子,說:“一言為定。等你長大了,如果爸爸不聽話,你也揪爸爸的耳朵。”
??⑦我認真地看這位父親,年紀大約35歲,粗黑的頭發里夾雜著更粗的白發,背一只雙肩包,包的兩端已經磨破發白。或許是有一陣風經過,他在說到“等你長大了”這句話時,聲音抖動著。
??⑧店里來了別的客人,大家開始忙碌。父親終于肯在桌子邊坐下來。他將兒子拉進自己懷里,迫不及待地教育他“以后不要告訴別人”,聲音不大,以為我們聽不到。
??⑨“為什么?”男孩在吃最后一塊餅干。
??⑩“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如果別人知道你跟他們不一樣,就會瞧不起你。”大約這個答案的確聽過太多次,男孩有些泄氣,卻沒再問為什么。吃完餅干,他又喝了一杯水,父親拉著他的小手走了。我們給父親倒的水,他一口都沒喝。
???“真可憐,應該送幾塊餅干給他。”一個服務員說。
???我搖搖頭。誰愿意接受同情呢?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所有平常的人一樣。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結合語境,根據要求品味下列語句。
①空氣像滴在香草冰淇淋上的巧克力,瞬間凝固,男孩的父親盡管努力克制,還是忍不住揪了一下他的耳朵。(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品味)
②或許是有一陣風經過,他在說到“等你長大了”這句話時,聲音抖動著。(說說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4)談談本文刻畫了一位怎樣的父親形象。組卷:25引用:2難度:0.5 -
6.(三)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南京的靈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開遠遠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進細看就會發現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藝術品,雪白的花瓣,淺綠色的花蕊,玲瓏剔透,姿態萬千。賀知章看到春天的萬條柳絲,驚嘆說,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我們同樣可以追問,世間萬紫千紅的鮮花,究竟是哪一雙巧手剪裁出來的呢?
【材料二】
我們說中國是詩的國度,不純粹是指詩歌的數量,這樣說主要指以下兩層意思,一是中國的一切文化藝術,無不滲透了詩的特點,比如漢字是從象形文字開始的,有聲調上的抑揚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是從先秦到今天,我們的理論核心,真善美的原則標準是統一的,我們的美學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說詩可以興,觀,群,怨,漢人詩講究溫柔敦厚,都是與真和善緊密結合的,從上述兩層意思說,中國確是詩的國度。
【材料三】
陶淵明
朱光潛 大詩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養成一首完美的詩,充實而有光輝,寫下來的詩是人格的煥發,陶淵明是這個原則的一個典型的例證,正和他的事一樣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是最深厚的。
和我們一般人一樣,淵明的生活中有許多矛盾和沖突,和一切偉大詩人一樣,他終于達到調和靜穆,他飽經憂患,極端貧窮,逼得要自己種田,他逼的要去乞食,窮還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詩集滿紙都是憂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國家兵戈擾攘,幾無寧日,他一個窮書生,進不足以謀國,退不足以謀生,也很憂憤,陶淵明詩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壓住心頭極端的苦悶,忘去世間種種不稱心的事。
但淵明由沖突達到調和,并不由于飲酒,彌補這世間缺陷的有他的極豐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極深廣的同情。淵明有任何力量不能剝奪的自由,就在“樊籠”以外,發現一個“天高任鳥飛”的宇宙。他先是打破了現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載,發現許多可“尚友”的古人。在詩中,他把他所敬仰的古人排起隊來,向他們馨香禱祝,更可以見出他的志向。淵明還打破了身處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與物與我在一體同仁的狀態中各自徜徉自得,如莊子所說的“魚相忘于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氣韻貫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躍,情趣更豐富;同時也吸收外物的生命與情趣來擴大自己的胸襟氣韻。這種物我的回響交流,有如佛家所說的“千燈相照”,互映增輝。所以無論是微云孤島,時雨景風,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觸目成趣。他沒有由苦悶而落到頹唐,也正因此。
淵明盡管胸襟高超,卻保持著一個平常人的家常便飯的風格,他在詩中表現最多的是對子女的慈愛。他做了官,特別派遣一個工人給兒子,以減輕他的勞作之苦。還關照說:“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既可以見出做父母的仔細,又可見出人道主義者的深廣的同情。淵明的偉大之處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現出來。
總之,淵明經過極端的苦悶,達到極端的和諧肅穆。他的智慧與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釀成他的極豐富的精神生活。他的為人和他的詩一樣,都很淳樸,卻都不很簡單,是一個大交響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聲響。
(節選自《詩論》,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刪改)(1)自然景象常讓中國人聯想起相關的古詩句,“材料一”中作者的經歷就是一例。請你也寫一例與大家分享
(2)“材料三”中,陶淵明的人格體現在哪些方面?
(3)“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與詩從未有片刻的分離。請聯系上述三則材料,談談你對生活與詩的關系的理解。組卷:254引用:5難度:0.5 -
7.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問題。
??眼如丹鳳,眉似臥蠶,滴溜溜兩耳垂珠,明皎皎雙睛點漆。唇方口正,髭須地閣輕盈;額闊頂平,皮肉天倉飽滿。坐定時渾如虎相,走動時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懷掃除四海之心機。
(1)以上文段選自《水滸傳》,這本書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
(2)“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是許多梁山好漢的行事作風,請舉一人一事例,并說說從中體現了該好漢怎樣的性格特點。組卷:75引用:6難度:0.8
三、綜合性學習與寫作(60分)(一)綜合性學習(10分)
-
8.系統找不到該試題
(二)寫作,任選一題(50分)
-
9.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
擁抱自然,鍛煉身體,社會實踐,家務勞動……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體驗能開闊視野,凈化心靈,增長才干,磨練意志……只要你積極投入生活,用心品味,就常常會有所收獲。
請選取你生活中的經歷,以“這也是收獲”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用規范漢字書寫,不少于600字;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得抄襲,不要套作;④不得泄露個人信息。組卷:4引用:1難度:0.5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涯規劃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如何規劃人生呢?
葉嘉瑩的《什么是好詩》啟發我們:寫一首好詩,不是要找那些美麗的字,也不是把別人詩中漂亮的字搬過來,而是要找到適合于表達自己情感的字。
寫詩是這樣,規劃人生也是這樣。
請你根據對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敘述生活經歷,或論述其中道理,寫一篇文章。
要求:依據材料的整體語意立意,自擬標題,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現真實的姓名或校名,請以化名代替。組卷:125引用:8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