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中考語文二模試卷
發布:2025/7/5 15:0:26
第一部分(20分)
-
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艾青箴言 人人喜歡聽真話。詩人只能以他的由(zhōng)(1)
人民不喜歡假話。哪怕多么裝腔作勢、多么冠(miǎn)(3)
人人心中都有一架(héng)(4)
——節選自《<艾青詩選>自序》組卷:2引用:4難度:0.7 -
2.古詩文名句默寫。
“歌以詠志,詩以傳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的“組卷:1448引用:3難度:0.8 -
3.系統找不到該試題
第二部分(50分)
-
4.結合整本書閱讀,回答問題。
(1)“水滸情節妙無窮,巧借三復起波瀾”。在文學作品中,行動重復三次才得以完結的情節,稱為“三復情節”。請寫出《水滸傳》中的三個相關情節。
(2)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文段一:
林沖自來天王堂,取了包裹,帶了尖刀,拿了條花槍,與差撥一同辭了管營,兩個取路投草料場來。正是嚴冬天氣,形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那雪早下得密了。
文段二:
且說林沖與柴大官人別后,上路行了十數日,時遇暮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緊起,又見紛紛揚揚,下著滿天大雪。行不到二十余里,只見滿地如銀。
①結合閱讀積累和文段一,將下面的旁批補充完整。
文段一的雪,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這里的彤云、朔風、大雪,渲染了一種凄冷、悲涼的氣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機四伏的處境。
文段二的雪,
②林沖為何與柴進告別,雪天趕路?他去了哪里?組卷:11引用:1難度:0.5 -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論語》十二章(節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語。
①不亦說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
④博學而篤志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A.人不知而不慍 博學而篤志 B.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與人期行 C.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 D.于我如浮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及其弟子在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上有很多觀點,請在選文中選擇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組卷:7引用:1難度:0.3 -
6.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各行各業在過去非凡的十年間,砥礪奮進、開拓創新,書寫了古都大同發展史上恢宏壯麗的畫卷。2022年十月,黨的二十大在北京勝利召開,這將更加凝聚全市人民“奮斗兩個五年、跨入第一方陣”磅礴力量,打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攻堅戰。這場攻堅戰始于今年5月中旬,計劃通過3年扎實有效的創建工作,使廣大群眾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城市環境更加優美,社會秩序更加優良,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公民行為更加有禮,爭取到2023年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
??材料二
??問:什么是全國文明城市?
??答:全國文明城市是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信仰堅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城市。
??問:為什么要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答:創建文明城市,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和推動力量,更是一項合民情、順民意、得民心的利民惠民工程。
??材料三
??班級召開“輝煌二十大?文明大同行”的主題研討會,同學們搜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曉雯同學閱讀材料一后深有感觸,她用稚嫩的筆觸創作了一首小詩,請你結合自身閱歷,將詩歌內容補充完整。
家鄉贊??假如我是一只鳥,我堅信:
??我要用清亮的喉嚨歌唱:明天的大同比今天更加美麗文明。
??在中國,在北方,
??有一顆塞外明珠,
??這里有黑色的寶藏,
??這里有
??這里有
??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大同
??城在云中留連,
??無數的愛繪成畫卷,
??你我身處其中……
??大同啊大同,
??愿你和祖國同步,
??永遠年輕,永遠興旺!
(2)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衡量我市戰略性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閱讀材料,請你從兩個方面,分別用兩個四字詞語概括文明城市的特點。
市民:
城市:
(3)2022年9月,大同市教育系統發出了創建文明城市的倡議,請你圍繞“輝煌二十大?文明大同行”這一主題,以校團委的名義擬寫一封倡議書。
寫作提示:①結合材料;②不少于100字。組卷:1引用:1難度:0.5 -
7.閱讀《一個人和一座博物館》,完成下列各題。
一個人和一座博物館
舒晉瑜 雨后的莒縣博物館,巍峨的氣勢中又有幾分清新素樸。
80歲的老館長蘇兆慶正給參觀者講解。這座20000平米的博物館,留下蘇兆慶幾十年不停歇的腳印。我說,看著一件件展品,是不是特別有成就感?他笑了,說:“成就感覺不到,文物好比自己的孩子。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館支撐著。”芬兆慶從文化館的一名職員,成長為一名文物專家。見證了莒縣博物館從無到有的艱辛歷程。76年,蘇兆慶在莒縣文化館負責文物征集工作。有一回,他花60元收集了4件文物,卻被館長批評“亂花錢”。蘇兆慶一氣之下找到了縣委書記,說想成立文物管理所。書記問他,經費怎么辦?他說:“我自己想辦法!”
聽上去,成立20平方米的莒縣文管所,是蘇兆慶一時負氣的行為。但實際上,他自打走街串巷收集文物的時候起,就愛上了這一行。
他收集文物,有好幾招。
一是守。在莒縣,老蘇幾乎是個婦孺皆知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喜歡文物,懂行,有“好東西”都愿意拿來給他看。1980年,有人拿來一件文物,蘇兆慶一看,是玉琮,中間有圓孔,四邊圓滑,是原始氏族部落禮地神時使用的禮器。蘇兆慶說:“入了賬,可就是國家的了,你是為國家貢獻了文物,應該獎勵你。”
二是勸。蘇兆慶聽說莒縣的趙明祿家里有“好東西”,蘇兆慶就經常去找他聊天,有一次聊到得意處,趙明祿搬出了董其昌的行書中堂讓老蘇看。蘇兆慶勸他捐給國家,可他就是不松口。后來,蘇兆慶聽說趙明祿要蓋房子,手頭有些緊,就又來勸他捐給國家,并答應獎勵他25元。這一次,趙明祿不但捐出了董其昌的行書,還捐出黃慎的水墨寫意畫《漁家樂》。
三是磨。80年代初,一個熟人說鄰居有個壺,蘇兆慶趕緊去看,壺盤口細短頸,圓鼓腹,腹上塑一龍,龍身鉆入壺內,又從壺腹對側伸出頭來,整個器物構思獨特,制作精美。蘇兆慶知道遇見了好文物,多次上門,最終成交。后來經鑒定,這把壺屬國家一級文物。
1979年,隨著古物的增多,20平的小房子漸無蘇兆慶立足之地。在經過多重努力之后,“博物館”從20平米的小屋變成了200平米的獨立小院;1989年,莒縣博物館在縣城建起陳列樓,建筑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新世紀以后,文物還在不斷地增加,2009年,莒州博物館開館,總建筑面積達到了20000平方米。
蘇兆慶說,他喜歡到處跑,搶救發掘,好多文物就是這么一件件積累起來的,幾乎每一件背后都藏著故事。他自豪地說,齊魯文化用文獻可以擺出來,莒文化可以用文物擺出來。5000年的文明之路,竟然通過蘇兆慶的考古人生將其一步步擺在博物館的玻璃櫥窗里。
大炮彈?日月山?大口尊 1960年夏季的一天,莒縣普降暴雨,山洪暴發。蘇兆慶接到電話:“河崖里沖出三個大陶罐,看起來像三個大炮彈!”他不顧土路泥濘,登上自行車就趕到現場。他發現每件器物的胸部都刻有圖畫,便以圖畫稱這三件文物為:“日月山”“錛”和“斧”的“大炮彈”。
1969年,蘇兆慶帶著這三個“炮彈”進京參加展覽。他將重約200斤的3個“大炮彈”裝箱,其中兩個用繩子拴著,掛在胸前和后背,左手再拎一個,右手還拿著隨身物品,就這么上下汽車和火車。后來提及此事,學界都驚出一身冷汗。“我當時的情景就像個逃難的一樣。”蘇兆慶回憶說,自己當時敢這么干,是因為確實不知道這三個“炮彈”是改寫中國文明史的無價之寶。原來“大炮彈”是大口尊,被古文字學界稱之為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物證。隨著“陶文“大口尊”在國內外的展覽,它就像當年發現的“甲骨文”一樣,為考古、歷史、古文字、天文學界所矚目。
有專家指出,大口尊外部刻畫的“日月山”圖形是一個會意字“旦”,“山上的云氣承托著初出的太陽,其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繪。”蘇兆慶受到啟發,他想,先人在陶文上刻的圖形,不可能是為了創造文字,而是生產生活的需要。在查閱了大量資料之后,他大膽設想如果在聚落居住的地方有突出的山峰,只要觀測點選擇得當,就能看到陶文所示的景象。
為了驗證這個判斷,蘇兆慶曾在春分、秋分季節,先后十次騎著自行車去陵陽河遺址發掘點中央觀察日出現象。“春分時太陽升到山峰之巔,就能出現陶文的圖景,它可能是東夷民族一個部落天文觀象臺的遺址。”蘇兆慶說。遺址東方也有一個高聳的孤峰,從前高峰處有一個塔,被稱為“屋樓春曉”。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已用日出方向確定春分,用測量日影確定二至。我國天文歷法產生的年代,當追溯到5000年前。
拂去歷史的塵埃,古老的莒地文明終于在她的后代面前露出了真容。
金點子?_______?文物之外的功夫 1957年接觸文物時,蘇兆慶幾乎是一竅不通。他完全是在實踐中學習,家里的十幾架書,都是和文物考古歷史有關。無論是文獻資料、實物資料,還是民間資料,蘇兆慶都“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他經常對學生們說,研究文物要在文物之外下功夫,“歷史是一個大課題,我們怎能一下子明白?所以要扎扎實實一步步來。這是對文化和歷史本身的負責,也是對祖先、民族和未來的負責。”
最初在陵陽河發現的三口大尊皆是洪水沖出來的,學界一直有人懷疑是否真是莒地出土,要解決這一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在陵陽河再挖出一個來。1979年,在蘇兆慶的多方努力下,新一輪的挖掘工作開啟。但是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幾無收獲,失望的挖掘負責人因與蘇兆慶觀點不合憤而離去。現場只剩蘇兆慶與支持他觀點的賴非、萬良三人。人手不足,蘇兆慶以每天1.20元的價格從附近村子里雇用60位民工,沿陵陽河溝深挖。
一天,一直挖到中午仍然一無所獲,挖掘隊放工,蘇兆慶到河溝中洗手,忽然發現不遠處有一角陶片,憑直覺,蘇兆慶興奮地高呼:“大口尊。”幾人高興得顧不上吃飯顧不得找工具,直接用手扒了起來。直到把它扒出來,蘇兆慶才感覺到磨出血的兩手生疼。考古界稱,老蘇和賴非“洗手得寶”。
2012年,蘇兆慶聽說有人發現石頭上有字,第二天他就帶著宣紙和拓井工具去了,先后考證了14次,確定是巖畫,上有圓,下有方,中間是人。這一大發現,填補了山東沒有原始巖畫的空白。
有人對蘇兆慶說,這個老頭真有福!蘇兆慶就樂了,他說,挖不著是正常,挖著了是僥幸。恰恰他挖到的都是精品,這是福分和勤奮努力結合的結果。博物館中的每一件藏品,蘇兆慶都能講出一段故事,他們有的來自蘇兆慶的慧眼識珠,有的來自四里八鄉慕名人的無私奉送。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里,蘇兆慶將她們一一收藏進館,無一私藏,也正是蘇兆慶這份公心,讓今天的莒州博物館成為國內學界知名的文物藏館,更成就了今天莒縣的文化高度,讓沉積千年的莒文化重放光彩。
(有刪改)(1)閱讀文章開頭兩個自然段,你想探究的問題是什么?并說說探究這個問題的原因。
問題:
原因:
(2)根據第三個小標題下面的內容,補全這個小標題。下面最恰當的一項是
【甲】有才氣【乙】笨力氣【丙】憑運氣
(3)蘇兆慶“從文化館的一名職員,成長為一名文物專家”,你從他的經歷中獲得了哪些啟示?請結合“大炮彈?日月山?大口尊”的內容進行簡要說明。
(4)這篇紀實文學講述了蘇兆慶與莒縣博物館之間真實的故事。閱讀文章,談談你對題目“一個人和一座博物館”的理解。組卷:14引用:1難度:0.9
第三部分任選一則任務作文。(60分)
-
8.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寫一篇作文。
薛譚跟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把秦青的技藝學完,就自認為都學到手了,于是向老師告辭回家。秦青沒有阻攔他,并在城外的大道上為他擺酒送行。這時只見秦青打著拍子,慷慨激昂地高唱起來,歌聲振動了林間的樹木,反激出的回聲擋住了天上的行云。
見此狀,薛譚便急忙向老師道歉,要求回去繼續學習。從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說回家的話了。
要求:①根據對上述材料的閱讀理解,選擇一個角度進行寫作,600字以上。②文體自選(詩歌除外),題目自擬。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組卷:83引用:7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