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dāng)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23課 太空一日》2024年同步練習(xí)卷(8)

          發(fā)布:2025/7/7 14:0:15

          一、選擇題

          • 1.下列各組詞語中書寫無誤的一項是(  )

            組卷:1091引用:6難度:0.9

          二、基礎(chǔ)知識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展現(xiàn)了冬日里銀裝素guǒ下的西湖美景。天空、云層、遠山、湖水róng為一體,白茫茫一片,顯得如此蒼茫遼闊。浩大的天地之中,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這里是在寫景,又不止于寫景,我們從這混(  )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而自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順治三年張岱為躲避清兵入山,僅攜帶數(shù)脛書籍而行。而祖宅所存大量書籍為清兵損毀,40年所積文物,蕩然無存。這讓張岱對清兵的野蠻憤憤不已,對于當(dāng)時的官場自然也不抱任何希望。在慨嘆生不逢時的同時,他披發(fā)入山,歸隱山林,著書立說。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給加點字注音。
            銀裝素guǒ
             

            róng為一體
             

             

            (2)下列對語段中畫橫線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蜉蝣”指一種生存期極短的昆蟲,“寄蜉蝣于天地”是說像蜉蝣—樣寄生于天地之間。
            B.“滄海一粟”是指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
            C.“蕩然無存”中“蕩然”的意思是動蕩的樣子,在句中是說因動蕩40年所積的文物失去了。
            D.“生不逢時”意思是生下來沒有遇到好時候。在句中指張岱慨嘆自己命運不好,不幸處于清朝統(tǒng)治下。

            組卷:0引用:1難度:0.9

          三、現(xiàn)代文閱讀

          • 3.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黎峨道中
            [清]查慎行
            青紅顏色裹頭妝,
            尺布縫裙稱膝長。
            仡佬打牙初嫁女,
            花苗跳月便隨郎。
            (選自《新編清詩三百首》,王英志編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注釋】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縣的途中。②仡佬(G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數(shù)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種。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
                  由商到周,一般統(tǒng)治者和奴隸,衣長齊膝似乎是一種通例。商代貴族平時常穿彩色絲綢衣服,還加上種種織繡花紋,用個寬寬的花帶子束腰。平民或奴隸的頭飾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盤向上的,有包頭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還有其他好些樣式,都反映在玉、銅、陶人形俑上,樣子多和現(xiàn)在西南居住的苗、瑤族情形差不多(這不是偶然巧合,事實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圖案花紋還可從西南兄弟民族編織物上發(fā)現(xiàn)).許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梔子、橡斗已用來做染料,并且還種植了藍草,能染出各種不同的青藍色,種茜草和紫草專染紅、紫諸色。
            (選自沈從文《古人的文化》,中華書局2013年版,有刪改)【材料三】
                  苗族,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民族,因為苗族服飾最美麗。苗族服飾所凝聚的,是歷史的記憶。苗族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遷徙史。
                  古籍記載,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領(lǐng)蚩尤便被視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戰(zhàn),蚩尤兵敗,戰(zhàn)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龍無首,不得不向黃河以南遷徙。
            不久,一個新的政權(quán)--三苗國,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區(qū)。然而,歷史賦予這個民族的命運是悲慘的。當(dāng)苗族的先民們總算在相對理想的環(huán)境中有了一個休養(yǎng)生息、繼續(xù)發(fā)展的機會,又相繼遭到堯、舜、禹的長期征伐,三苗被迫遷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嶺中。大約從公元3世紀(jì)起,苗族先民又開始了較大規(guī)模的遷徙。他們大部分沿烏江西行,進入貴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傷的時刻,苗族先民們也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眷戀、熱愛和對美的歌頌、追求,沒有放棄為昨天、為歷史留下永恒的見證:
                  讓我們摘下路邊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頭上
                  讓我們割下樹漿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讓我們把涉過的江河
                  畫在阿媽的裙上
                  不要忘記這里有過我們的胎盤
                  時刻記住祖先用汗水澆過的地方
                  在林林總總的苗族服飾中,有一種叫做“蘭娟衣”的女裝。其來歷,有這樣的傳說,說蘭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領(lǐng),在帶領(lǐng)苗族同胞南遷時,為了記住南遷的歷程,想出了用彩線記事的辦法。離開黃河時,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黃絲線縫上一根黃線;渡過長江時,她在右袖子上繡上一根藍線;渡過洞庭湖時,她在胸口處繡上一個湖泊狀圖案。以后,每渡一條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縫下記號。記號越來越多,竟然從領(lǐng)口一直縫到褲腳,密密麻麻,陸離斑駁。后來,她的女兒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記的符號,重新用各種不同的彩線,精心繡制出一套特別精巧漂亮的女裝,作為女兒的嫁衣。“蘭娟衣”從此流傳開來。
                  就這樣,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苗族同胞“以針為筆、以線為墨、以布為紙”,讓自己的服飾承擔(dān)了其他任何服飾都不能夠承擔(dān)的沉重使命,并最終讓它變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
                  苗族有一種風(fēng)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須要穿上繡有傳統(tǒng)圖案的壽服。
                  在苗族的觀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這種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認,靈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壯麗而神圣的“還鄉(xiāng)”!
            (選自韋榮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有刪改)(1)請簡要描繪詩人在黎峨道中看到的場景。
            (2)結(jié)合三則材料,談?wù)劽缱宸椨心男┨攸c。
            (3)順順在博物館看到一件繡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產(chǎn)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長。順順很奇怪。你閱讀上述材料后,向順順談了自己的理解。(請寫出五點)

            組卷:104引用:6難度:0.5
          • 4.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贛之間,不為人識。當(dāng)?shù)卣奘廊瞬蛔R壁中之玉,閨中之秀,便邀海內(nèi)外作家記者團作考察之游。
            ??②頭一日,走人工棧道,乘纜車登頂,云繞腳下,霧入衣襟,游者不為所動;第二日,看大廟,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為動。當(dāng)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無車無馬,徒步爬山。一入山門,立見毛竹數(shù)竿,有兩握之粗。青綠滾圓的竹面上泛出一層細濛濛的白霧,竹節(jié)處的筍葉還未退凈,一看就是當(dāng)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勢。眾人精神為之一振紛紛沖上去照相。然后開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幾不見土石,全為翠竹所蓋;河卻無岸無邊難見其貌,其實就是兩山間一谷。谷隨山的走勢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漸行漸高。谷間只有四樣?xùn)|西:竹、樹、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橫飛,竹木相雜,堆綠染紅,好一幅深山秋景圖。石頭一色青黑。大者如樓,小者如房,橫空出世,雜布兩岸。有那順洪水而流落谷底者,無論大小皆平滑圓滾,俯仰各態(tài)。雨濛濛,似下非下,濕衣潤膚。正行間,路邊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圍藤樹橫繞圍成天然扶欄,好個“一石觀景處”,憑“欄”望去,只見竹浪層層,滿川滿山,一直向天上翻滾而去。近處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蘇東坡詩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這東西無論四季,總是一樣的青綠,永葆青春朝氣。大家就說起蘇東坡,寧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說到城里菜市場上賣的竹筍。主人見我們對竹感興趣,突然說:“你們知道不知道,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們一下子靜了下來,都說不知。他說:“你看,從離地處起往上數(shù),找見第一片葉子,單葉為公,雙葉為母。”眾人大奇,披開竹子一找,果然單雙有別。我自詡愛竹,卻還不知這個秘密。大家又問,這有何用?“采筍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筍子。”原來,這山不只是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幾里地,過了一座吊橋,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約有幾十層樓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擁著綠樹藤蘿,如一幅鑲了邊的巖畫,而畫面就是直立起來的江河奔流圖。它不像我們在長江或黃河邊,看大浪東去,浩浩千里,而是銀河瀉地,雪浪蓋頂。我自然無法接近水邊,只試著往前探了一點身子,便有濕云濃霧猛撲過來,要裹挾我們上天而去。我趕緊轉(zhuǎn)身向后,這時再回望來路,只見云霧倏忽,群山奇峰飄忽其上,古廟蒼松隱約其間。近處谷底綠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紅葉,伏于石間,如夜間火光之一閃。
            ??⑥這時,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間石室前招手,待我們款款下來,他已設(shè)好茶桌。茶備兩種。一為當(dāng)?shù)氐狞S豆、橙皮、姜絲所制,驅(qū)寒暖胃,咸辣香綿,慢慢入心;而另一種則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無,就如這窗外的濕霧。我們都不再說什么,只是端著杯子,靜靜地望著遠處。許久,不知誰喊了一聲:“天不早了,該下山了。”我說:“不走了,就這樣坐著,等到來年春天吃筍子。”
            (選自《把欄桿拍遍》)(1)默讀課文,直接摘錄或者自己概括相關(guān)內(nèi)容,填寫下表。
            所至 所見 所感
            山門
             
            精神振奮
            山谷 深山秋景圖 贊美、興趣盎然
             
            江河奔流圖 驚嘆
            石室
             
             
            (2)作者描寫明月山著墨最多的是竹子,結(jié)合第③、④段具體語句,概括作者寫出了明月山竹子的哪些特點?
            (3)本文語言優(yōu)美,充分體現(xiàn)了梁衡文章的語言特點。請閱讀第①—④自然段,品味其語言的妙處,寫一段賞析文字。
            (4)前兩天游,當(dāng)晚人走了一半,第三天半日游卻說不走了。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文章末尾說“不走了”的原因。

            組卷:3引用:2難度:0.5
          • 5.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_____著上面,兩腳再向上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1)在文中空白處填上相應(yīng)詞語。
            (2)文段中畫橫線句采用了什么描寫手法?為什么要寫父親的穿戴?(有何用意)。
            (3)“心里很輕松似的”一句中“似的”能否去掉?為什么?

            組卷:7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