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

          發布:2024/9/20 10:0:8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出自《六韜?文韜》,此言意謂:為人之君而有仁德、行道義,天下人見此自然歸心。中華文明漫漫長河,孕育了厚德載物、德行天下的優良傳統,“重德”作為中國古老的價值觀念,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力。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止于至善”的圣賢境界。《大學》開宗明義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儒學歷來主張“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價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樹立圣人之大德,是“內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為“外王”的功夫,彰顯了儒家一貫主張的“內圣外王”之道。其中,“內圣”為體,是對內塑造君子人格,具備圣人德才,是一種向內的超越;“外王”為用,指對外施行王道,建功立業,是一種向外的超越。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正德厚生”,人從發揚孝悌開始修身,經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達到德明身修。當人有了正德,則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歸仁”,進而通達“止于至善”的圣賢境界。儒學“為仁由己”“忠恕之道”“為政以德”“博施濟眾”等皆是主張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樹立家國情懷、涵養圣賢氣象。
            “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禮記?禮運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系統論述了“大同”社會的基本原則,即“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實現定分止爭、無詐無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會。《論語》提出“仁者愛人”,認為“仁”是人類最高的美德,“愛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愛眾而親仁”。孟子曰:“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將之概括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實現“天下歸仁”,仁德之君要為民著想,以“公心”示范天下,形成君民一體、內外和諧、萬民富樂而愛戴其君的局面。誠以仁義公心治理天下國家,則人人效仿,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協和萬邦”的天下情懷。《論語?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認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良心之人“見其德者,固愈加親近,聞其風者,亦翕然信從,就似居處之有鄰家一般,有不招而自來者矣。故人君修德于上,則萬姓歸心,四夷向化,而天下為一家”。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儒學思想中有著深厚的淵源。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等“和合”思想與處世之道。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的生息、創造、傳承、積累,形成了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對個人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思維方法、行為模式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成為我國今天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論。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堅定的文化自信,賦予了中華傳統文化新的內涵。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推動建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代表了歷史發展大勢,體現了大國道義和大國擔當。讀懂中國,認同中華文化,領悟中國精神,共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正贏得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贊同。“德之所在,天下歸之”,中國共產黨作為追求人類解放、“天下一家”的政黨,朋友圈必將越來越大;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勢必為世界持續和平與永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開創美好未來。
            (摘編自王艷峰《德之所在,大下歸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重德”的價值觀念是從“德之所在,天下歸之”中孕育而來的,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力。
            B.儒家主張“內圣外王”之道,其中“內圣”為體,強調“立德”;“外王”為用,強調“立功”“立言”。
            C.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在儒學思想中有著深厚淵源,也是我國今天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
            D.中國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命運,有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與永續發展。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總分總結構,中間部分從三個方面介紹了“重德”的內涵,強調了其中圣賢境界的基礎性。
            B.文章在論述具體觀點時引經據典,突出了觀點來源的真實性,也說明中國“重德”是優良傳統。
            C.文章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承于孟子,來論證孟子相關思想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段引用《論語》及孟子的話,是為了論證“仁”是人類最高的美德的觀點,使論證更有吸引力。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文明厚德載物、德行天下的優良傳統已融入中國人的個人修養、社會理想和天下情懷中。
            B.《論語》認為“仁”是人類最高的美德,有“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人而不仁,如禮何”等觀點。
            C.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張,認為“正德”的終極目標是使“天下歸仁”。
            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主張不僅體現了大國的道義擔當,也是古為今用,彰顯了文化自信。

            組卷:1引用:4難度:0.5

          一、實用類文本(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如何處理傳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關系到中醫藥的前途和命運。
                  傳承精華,就是要讓中醫藥發展源遠流長。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離開傳承談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醫藥的精華,沉淀在汗牛充棟的中醫古籍中,流傳在歷代中醫大家的臨床實踐中,散落在療效顯著的民間奇方中,這是中醫藥學深厚的根基,也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命脈。傳承不足,讓多種中醫技藝面臨失傳,讓中醫醫道延續艱難。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必須培養大批中醫“專才”,這樣才能使“國寶”代代相傳。
                  守正創新,就是要讓中醫藥發展清流激蕩。只傳承,不創新,捧著金飯碗也只會越吃越窮。讓中醫藥老樹發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創新。中醫藥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從《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體系,到明清時期瘟病學的產生,再到現代青蒿素的提取……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人類疾病譜的變化,中醫藥需要源源不斷地注入創新的“源頭活水”,在更多領域取得新突破。
                  沒有傳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未來。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必將讓中醫藥獲得無限生機,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新動力!
                   (摘編自白劍峰《守正創新,為中醫藥注入源頭活水》)      材料二
                  近百年來,隨著西風東漸,西醫成為主流醫學,中醫藥呈邊緣化趨勢。事實證明,中醫藥一旦背離了自身發展規律,中醫西化,特色弱化,必將喪失自我。因此,無論是看待中醫、研究中醫,還是運用中醫、推廣中醫,必須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
                  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必須保持中醫藥的本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調和致中、辨證論治等中醫基本理論,蘊含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中醫藥形成了獨特的宇宙觀、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防治觀。這些理論是長期積淀形成的,是中醫藥生存發展的根基。然而,眼下不少中醫秘方、驗方和診療技術面臨失傳的風險。我們應該把藏在古籍、散在民間、融入生活的中醫藥技術充分發掘出來,整理收集保護起來,使其更好地傳承下來,為人類健康造福。
                  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必須改革中醫藥管理體制。中醫和西醫雖有共通之處,但診治思維不同、防治手段各異,在管理上必然有所區別。我們應把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作為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有利于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有利于提升中醫藥療效、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原則,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如果簡單套用西醫管理模式,很可能會事與愿違,阻礙中醫藥的發展。因此,我們要突出中醫藥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把中醫藥特色優勢用制度、標準、規范固定下來,把中醫藥的根脈保存好。
                  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并不意味著自我封閉,更不是墨守成規。中醫藥發展需要兼容并蓄,借鑒吸收現代科技成果。但是,如果離開中醫藥的主體地位,丟掉中醫藥原創思維,哪怕融入再多的高科技,也是徒具其表。我們不僅要遵循自身發展規律,更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推動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醫藥發祥于中華大地,植根于中華文化。中醫既是古代的,也是現代的,更是未來的。只有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立足根基,挖掘精華,保持特色,中醫藥才能根深葉茂,岐黃之術方可生生不息。
                   (摘編自王君平《遵循規律,讓中醫藥根深葉茂》)      材料三
                  中醫藥走向世界,必須增強國際話語權。作為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中醫藥只有成為國際“通用語言”,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目前,中醫藥傳播到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但在不少地方,中藥不能以藥品的身份進口,只能以保健品、食品的名義銷售。可以說,走向世界面臨的不只是文化的差異,還有難以逾越的標準壁壘。但是,中醫藥如果不去擁抱世界,不去迎接國際化的挑戰,不僅會喪失廣闊的市場,甚至會喪失國際評審、行業標準制定的參與權、話語權。因此,中醫藥必須主動出擊,迎接挑戰,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權。
                  中醫藥走向世界,必須立足解決人類健康難題。中醫藥獨特的整體觀、辯證觀、系統觀等,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治病防病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中醫藥走出去,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健康難題。中醫藥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中醫藥只有為更多人解除病痛,才能更好地彰顯“中國智慧”,贏得世界各國人民的信賴。
                  中醫藥走向世界,必須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利于促進文明互鑒,為加強各國人民心靈溝通、增進傳統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橋梁。近年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我國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中醫藥海外中心,這成為講好中醫藥故事、展示中醫藥魅力的窗口。中醫藥走向世界,必將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讓不同的文明交流融合、共同發展。
                   (摘編自王君平《走向世界,讓“中國處方”造福人類》)(1)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近百年來,隨著西風東漸,西醫成為主流醫學,而我國中醫藥則背離了自身發展規律,中醫西化,特色弱化。
            B.我們要對藏在古籍、散在民間、融入生活的中醫秘方和診療技術進行收集保護,以便更好地傳承,否則就會失傳。
            C.當下中醫藥發展存在的問題是套用西醫管理模式,因此我們應當把中醫藥特色優勢用制度、標準、規范固定下來。
            D.要想中醫藥根深葉茂,要想岐黃之術生生不息,就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立足根基,挖掘精華,保持特色。
            (2)根據材料,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中醫藥的守正和創新問題,但側重點不同,材料一更加強調“創新”,材料二更加強調“守正”。
            B.材料三從增強國際話語權、立足解決人類健康難題、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三個角度論述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問題。
            C.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看,材料一主要運用了對比、舉例和引用論證,材料二和材料三主要運用了舉例、道理論證。
            D.由材料三可知,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異,所以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步伐受到阻礙,對此我們更要講好中醫藥故事。
            (3)三則材料均談到中醫藥的傳承問題,請結合材料談談如何才能讓中醫藥更好地傳承。

            組卷:2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6分)

          • 7.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為”,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表現出一種義無反顧的擔當精神。道家的思想核心是“無為”,主張“知其不可而不為”,表現為一種
             
            。這兩家思想的不同和對立是顯而易見的,但
             
            ,兩者在歷史上相互補充,相互吸收,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華民族的主要精神。
                  人們經常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實,這很不全面也不準確。老子的“無為”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莊子的“無為”是保全自我,遵從個性;而漢初采取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其實是與民休養生息,不去擾民,讓百姓安心恢復生產,以利于經濟復蘇和社會穩定。
                  儒家的“有為”
             
            。《論語》中不僅有一些贊揚效法天道無為的堯與舜,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則的無為思想。

            組卷:3引用:2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當前正處于一個“信息碎片化”時代。閱讀各種各樣的碎片信息,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行為,而傳統意義上的整本書閱讀,似乎日漸淡出他們的生活。關于讀書,古有“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勸讀良言,今有“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的讀書吶喊,而西方也有“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的傳世箴言。
                  校刊《奮斗》舉辦“給高一新生的寄語”征稿活動。請結合上述材料,并聯系自己讀過的一本書寫一篇文章,向高一的學弟學妹們,談談你的感受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0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