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2《第6章 生物的進化》2023年單元測試卷(7)
發布:2024/7/21 8:0:9
一、選擇題
-
1.下列哪項對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影響( )
A.隨機交配 B.自然選擇 C.基因突變 D.遷入遷出 組卷:15引用:6難度:0.7 -
2.生態系統多樣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為( )
A.基因突變和重組 B.共同進化 C.自然選擇 D.地理隔離 組卷:36引用:17難度:0.9 -
3.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B.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C.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 D.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組卷:4引用:2難度:0.8
二、解答題
-
10.人類約從1萬年前開始馴化農作物,但昆蟲的存在讓農產品上免不了出現被啃咬的痕跡,顧客在挑選水果時往往拒絕有瑕疵的水果,這就迫使果農不得不使用農藥,用不了多久害蟲便進化出抗藥性,果農只能增加農藥使用量,然后顧客和環保部門開始投訴農藥殘留問題。果農不得不改用新的殺蟲劑,如此往復循環。
(1)
(2)昆蟲產生抗藥性的原因是
(3)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部分農民轉而種植轉基因抗蟲植物(含轉Bt蛋白基因),但美國環保局規定農民必須在田里種植面積超過20%的普通作物,這么做的目的是
(4)地球上最早發明農業的并不是人類,有一群螞蟻早在5000萬年前便開始種植真菌,它們將植物的葉片咬下后運回家里,咀嚼成糊狀.飲后將葉糊鋪在窩中一大片真菌上,當作肥料。切葉蟻和農民一樣,也必須和“害蟲”斗爭,有好幾種真菌會寄生在它們栽培的真菌上,摧毀它們精心種植的“農作物”。得克薩斯州大學柯里發現,螞蟻會使用一種殺菌劑來阻止寄生真菌繁殖。原來螞蟻的身上覆蓋著薄薄一層粉末狀的細菌——鏈霉菌。這種細菌會制造一種化合物,不僅能夠殺死寄生真菌,還能刺激菜園內的真菌生長。第一批螞蟻農夫早在5000萬年前就開始使用它了。這么長久的時間,寄生真菌居然從未進化出抗性,人類怎么可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就無意間培養出了具抗性的害蟲呢?請分析其原因:組卷:25引用:2難度:0.6 -
11.請閱讀下面科普短文,并回答問題:
暴飲暴食是不良飲食習慣。上世紀80年代,研究者追蹤瑞典某小鎮從小有暴食習慣的男性,發現他們孫輩的平均壽命竟比同齡正常進食男性的孫輩短32年。這令研究者十分驚奇,難道從小形成的飲食習慣還會影響后代壽命嗎?
孟德爾、摩爾根等遺傳學家對遺傳規律的闡釋,使人們普遍接受了基因學說,認為親子代之間的遺傳由基因決定。然而,上述調查結果顯示,飲食習慣等個人行為似乎可以影響后代的性狀表現。
分子生物學研究揭示,某些環境因素雖然沒有改變基因的堿基序列,卻會引起基因序列等的特定化學修飾,即表觀修飾,進而影響基因表達,且這種表觀修飾還可能傳遞給后代,使子代表現型發生變化,這通常被稱為表觀遺傳。表觀遺傳現象引發人們對于遺傳機制、遺傳與發育以及生物進化等的哲學思考。
建立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基礎上的現代進化理論認為,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進化的本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表觀遺傳現象則展示了,環境引發的化學修飾能將親代適應環境的性狀遺傳給后代,這似乎與現代進化理論的某些觀點有所不同。截至目前,并沒有決定性的證據說明現代進化理論是否需要重大修改。
隨著生物學的迅速發展,很多生物學概念都在發生著變化,新的概念和理論不斷替代舊的概念和理論,推動人們的認識發展,這正是科學發展的軌跡。
(1)本文討論的生物學話題是
(2)現代進化理論的兩個理論基礎是
A.基因學說 B.表觀遺傳學 C.自然選擇學說
(3)有人認為“表觀遺傳過程中發生了遺傳信息的改變”,請結合文中內容和你對遺傳信息的理解,判斷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并闡述理由。
(4)請結合本文內容,在圖中補充填寫“表觀修飾”等詞匯,并添加必要的連線和注釋,展示你對表觀修飾及表觀修飾在親子代間傳遞的理解。組卷:38引用: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