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7-2018學年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高三(上)第一、二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1/6 13:0:3

          一、語言文字和運用及課文理解(12分,每小題12分)

          • 1.你打開書來,一句眉批就               入眼簾:“這是               與古今一切哲人美的思想,是智慧之花,是肺腑之情。”……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就被這本書本身吸引住了。這本書出于“貴族哲人”的手筆,寓意永,是一百年前由某一位“榮                 許多勛章者”資助出版的,承印者是社會救濟公署印刷廠,講述的是“貴族哲人有閑                   也有才能探討人的智慧可以升華至什么高度,他的愿是制定一個如何在他村莊的廣闊土地上建立人間園的計劃”……
            (節選自蒲寧《安東諾夫卡蘋果》)
            (1)給語段中的加點漢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bì juàn shù nuò
            B.pì    juān   shù    luò
            C.pì    juàn    sù     lè
            D.bì    jùn     sù     nè
            (2)下列漢字依次填入語段中的括號內,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映 堪 鷹 瑕
            B.映 堪 膺 暇
            C.印 勘 鷹 遐
            D.印 勘 贗 暇
            (3)下面對有關小說《橋邊的老人》的敘述角度及特點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本文作者主要描寫了兩個人物,一個是主人公--橋邊的老人;一個是線索人物--我。這種角度給了讀者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這是一篇來自戰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B.小說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敘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系,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C.作品中海明威讓人物自己對話,對他們的對話不做判斷,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當時的情景去想象說話人當時的語氣和表情。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覺到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D.本小說采用的“全知視角”,是現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我”已了解故事的全部情節,故事的敘述者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我”既是故事的講述人又是小說中的人物。
            (4)下列文學常識連線對應正確一項是
             

            A.海明威--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橋邊的老人》
            B.伍爾芙--俄國“意識流小說”代表作家--《墻上的斑點》
            C.雨果--法國“現實主義”代表作家--《九三年?炮獸》
            D.蒲寧--英國“現實主義”代表作家--《安東諾夫卡蘋果》

            組卷:1引用:1難度:0.9

          四、現代文(文學類)閱讀(21分)

          • 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戰 爭
            [美]邁爾尼
                1941年9月,我在倫敦被炸傷,住進了醫院。我的軍旅生涯就此黯然結束。我對自己很失望,對這場戰爭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給一位朋友打電話,接線生把我的電話接到了一位婦女的電話線上,她當時也正準備跟別人通話。
            “我是格羅斯文諾8829,”我聽見她對接線生說,“我要的是漢姆普斯特的號碼,你接錯了,那個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話。”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聲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歡上了它。我們相互致歉后,掛上了話筒。可是兩分鐘后,我又撥通了她的號碼,也許是命中注定我們要通話,我們在電話中交談了20多分鐘。
            “你干嗎三更半夜找人說話呢?”她問。
                  我跟她說了原因,然后反問:“那么你呢?”
                  她說她老母親睡不好覺,她常常深夜打電話與她聊聊天,之后我們又談了談彼此正在讀的幾本書,還有這場戰爭。
                  最后我說:“我有好多年沒這樣暢快地跟人說話了。”
            “是嗎?好了,就到這里吧,晚安,祝你做個好夢。”她說。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對話情形,想她的機智、大方、熱情和幽默感。當然還有那悅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樂曲一樣老在我的腦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簡直什么也看不進。午夜時,格羅斯文諾8829老在我腦海里閃現。我實在難以忍受,顫抖著撥了那個號碼。電話線彼端的鈴聲剛響,就馬上被人接起來。
            “哈羅?”
            “是我。”我說,“真對不起,打擾你了,我們繼續談昨晚的話題,行嗎?”
                  沒說行還是不行,她立即談起了巴爾扎克的小說《貝姨》.不到兩分鐘,我們就相互開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這次我們談了45分鐘。午夜時光和相互的不認識,打破了兩人初交時的拘謹。我提議彼此介紹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謝絕了。她說這會把事情全弄糟,不過她留下了我的電話號碼。我一再許諾為她保密,直到戰爭結束。于是她說了一些她的情況,17歲時她嫁給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歲,唯一的兒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襲中被炸死了,年僅18歲。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說話,好像他還活著。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樣美,就跟她自己一樣,于是她給我留下了一幅美麗的肖像,我說她一定很美,她笑了,問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們越來越相互依賴,什么都談。我們在大部分話題上看法相似,包括對戰爭的看法,我們開始讀同樣的書,以增加談話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們都要通一次話。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沒能通話,她就會埋怨說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輾轉難眠。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愈來愈渴望見到她。我有時嚇唬她說我要找輛出租車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許,她說如果我們相見后發現彼此并不相愛,她會死掉的。整整12個月,我是在期待中度過的。我們的愛情雖然近在咫尺,卻繞過了狂暴的感情波瀾,正平穩地駛向永恒的彼岸。通話的魅力勝過了秋波和擁抱。
                  一天晚上,我剛從鄉間趕回倫敦,就連忙拿起話筒撥她的號碼。一陣嘶啞的尖叫聲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悅耳的銀鈴聲,我頓時感到一陣暈眩。這意味著那條電話線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舊是嘶啞的尖叫。我找到接線生,請求他們幫我查查格羅斯文諾8829的地址,起先他們不理睬我,因為我說不出她的名字。后來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線小姐答應幫我查查。
            “當然可以。”她說,“你好像很焦急,是嗎?嗯,這個號碼所屬的那片區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彈,號碼主人叫……”
            “謝謝,”我說,“別說了,請你別說了。”
                  我放下了話筒。
            (沈東子譯,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的兩項是
             

            A.小說以“1941年9月,我在倫敦被炸傷”開頭,不僅是為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更是為了強調這是作者的一段親身經歷。
            B.“我有好多年沒這樣暢快地跟人說話了”,話中有話,既委婉地表達了“我”對女主人公的喜愛之情,又為兩人進一步交往做了鋪墊。
            C.得知事情真相時“我”只說了句“別說了,請你別說了”,就放下了話筒,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現,背后傳達的卻是難以言說的悲哀。
            D.接線生的失誤讓兩人相識,心靈的需要讓他們相戀,無情的轟炸讓他們永別,小說情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設計自然而又精巧。
            E.小說不僅描寫了戰時一對普通戀人的悲歡離合,也以真實的筆觸,描繪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畫卷,表現了民眾的必勝信念。
            (2)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
            (3)小說以“電話”為樞紐連接人物、安排情節,這樣處理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4)小說寫的只是戰爭中的一個小故事,卻用了“戰爭”這樣一個大題目,你認為這樣處理合適嗎?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

            組卷:1引用:1難度:0.5

          五、作文(40分)

          • 5.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美國前國務卿曾當眾解讀過什么叫“勇敢”。他說:“所謂勇敢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迎戰不應該害怕的任何東西;二是害怕應該害怕的東西。”
                  孟子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意思是,如果反躬自省,覺得正義不在我這一邊,那么,即使對方是一個卑賤的人,我也不會去恐嚇他。如果反躬自省,覺得正義的確在我這一邊,那么,對方縱然有千軍萬馬,我也會勇往直前。
            根據上面兩則材料,結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

            組卷:1引用:1難度:0.1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