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吉林省白城市洮南一中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4/12/26 15:3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蘇軾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喜愛的對象。其實,蘇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籌。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他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上卻有巨大影響,是美學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認為,他的典型意義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點。
                  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無論是他的上皇帝書、熙寧變法的溫和保守立場,以及其他許多言行,都充分表現出這一點。這上與杜、白、韓,下與后代無數士大夫知識分子,均無不同,甚至有時還帶著似乎難以想象的正統迂腐氣(例如責備李白參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這后一面才是蘇之所以為蘇的關鍵所在。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已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盡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飯,仍有苦惱,也仍然逃不出社會。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如果說,《春江花月夜》之類的對人生的自我意識只是少年時代的喟嘆,雖說感傷,并不覺重壓;那么,這里的情況就剛好相反,盡管沒多談,卻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然而就在強顏歡笑中,不更透出那無可如何,黃昏日暮的沉重傷感么?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盡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后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里。
            (摘編自李澤厚《美的歷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蘇軾在想:就像鴻雁飛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跡,而后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嗎?走過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點點,似斷似連,又能夠說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著這一切呢?年輕的蘇軾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
                  但不管怎樣,人總還是要辛勤地努力吧!當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風雪交加,路途崎嶇,蹇驢在顛簸中發出長長的嘶喊。這就是路。如今兄弟倆都考上了進士,從小官做起,跟各樣的人打交道,疲憊、厭倦總是難免,但總還要努力走下去,這就是路。
                  在蘇軾的詩中,“飛鴻雪爪”的比喻從情感上說帶有惆悵的意味,不像“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那樣表現得灑脫。但在哲理上,它也體現著佛禪的無常觀。人世無常,雖然也可以導出某種無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無所住”的態度去應對無常,也可以引導出超越的曠達。在這首詩里,兩種情緒同時存在。
                  正像前面說過的,無奈也罷,曠達也罷,對蘇軾來說,這些都不妨礙在人生道路上總須有所努力的積極態度。我們看蘇軾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莊與佛禪,能夠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但作為一個官員,他卻始終是正直和富于責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時,黃河決堤,大水圍城數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蘇軾住在城墻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終于率士民頂住了洪水的侵襲,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任杭州太守時,他為了興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條風光綺麗的蘇公堤。他絕不會把自己“空”成一個對現實世界毫無意義的虛殼。
            (摘編自駱玉明《詩里特別有禪》)(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的詩文最早在文藝領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
            B.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的關鍵,是因為蘇軾是忠君愛國,學優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潛對政治殺戮都感到恐懼哀傷,但并沒有深深地埋藏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因為他們覺得蘇軾對當時的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中“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這種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蘇軾的影響。
            B.蘇軾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些,但在中國文藝史上的影響卻略勝一籌。
            C.人世無常,可以生發出無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發出超越的曠達,這些都不妨礙人們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積極人生態度。
            D.喜歡老莊與佛禪,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與始終正直和富于責任感是不可能統一在一個人身上的。
            (3)下列詩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項是
             

            A.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C.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D.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飛鴻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組卷:20引用:21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人世間(節選)
            梁曉聲
                  四年里,他這位從“大三線”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當成了“小三線”,把自己家所在那條被違章建筑搞成了鋸齒狀的小街當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讓自己的家看上去還有點兒家樣,理所當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點工程——他似乎要獨自承擔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們經常見到他在抹墻,既抹自家的墻,也抹街坊鄰居家臨街的墻。他抹墻似乎有癮,四年抹薄了幾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選舉先進居民,他毫無爭議地當選了,區委副書記親自獎給他一把系著紅綢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釘了個釘掛在墻上。他依然是個重視榮譽的人。
                  他的工具不僅是抹板,還有鐵锨。人們也常見他修路,鏟鏟這兒的高,墊墊那兒的低,填填某處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門前的地方。
                  見到他那么做的人有過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紀的,常常勸他,“拉倒吧!一條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場雨又稀里嘩啦踏爛了。”他卻說:“弄弄總歸好點兒,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或說:“我往土里摻了爐灰,再下雨不會那么泥濘不堪了。”
                  四年一晃過去,周志剛更老了。漢字的微妙之處是別國文字沒法比的,只有中國才有“一字師”的說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雖屬民間口頭語,但把那種如變臉般快的無奈感傳達得淋漓盡致。周志剛完全禿頂了,腦殼左右稀疏的頭發全白了。他漸漸蓄起了一尺來長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許灰色,估計繼續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會太多了。他的腿腳已不靈活,有點兒步履蹣跚,渾身經常這里痛那里酸的。當年在“大三線”工地上對體能的不遺余力的透支,開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別人已經稱他老爺子了,而即使別人不那么稱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識到 自己確實老了。
                  不論對自家房屋的維修,還是對街坊家臨街墻面的義務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墻需幾道工序,先得備下黃泥,還得有足夠的麥秸或谷秸往泥里摻。和好一堆抹墻的泥很需要力氣,他和不動了。黃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黃泥的地方越來越少,那種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現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壘的黃泥小屋。當那些小屋住進了人家,如果誰還去周邊挖取黃泥,常常引發嚴重沖突。那些人家會形成一種占山為王的領地意識,攻守同盟,態度兇悍,讓企圖分享公共資源者望黃泥而卻步。
                  周志剛是潔身自愛的人,當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黃泥,不論他對自家房屋的維修,還是對他們那條臟街所進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頓下來。畢竟他只是一個老邁的改良者,也只有點兒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徹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條臟街的面貌,需動用推土機和鏟車,需有充足的建材,還需有一支建筑隊——而單槍匹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們心勁兒又不齊。對他們而言,維修自家房屋是分內之事,至于那條臟街已經那樣了,可以怎樣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慮范圍。他們認為那純屬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覺得有失面子,他們則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臟亂差的地方的人家還有面子值得在乎嗎?還講得起面子嗎?講面子起碼也得有黃泥呀,連黃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讓面子見鬼去了。墻皮掉得太不成樣子了,才趁夜到這里那里去偷黃泥。倘誰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著水桶走往與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準是到什么地方偷黃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為了掩人耳目,街坊們對此心照不宣。偷黃泥往往引發人身傷害事件,但由于是剛性需求,也就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周志剛斷不會做那種勾當。他連自家墻上掉下的墻皮也寶貴地留存起來,積少成多,以備用時。他不敢放在門外,怕被偷,專門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節假日,兒女們回來看望他和老伴時,他嘴里常常會忽然蹦出一句話:“你們誰知道哪兒有黃泥嗎?”
                  兒女們便都裝聾作啞。
                  他是在兒女面前自尊心極強的父親,不會問第二次的,總用自言自語緩解自己的擔憂:“這個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個家了。”
            (有刪改)      文本二:
                  在社會和時代面前,我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人世間》是對“好人文化觀”的形象表述。它從價值取向上,彰顯了梁曉聲的現實主義高度。作者寫出了時代的變遷與個人命運的交集,這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同時《人世間》并不僅僅滿足于此。人是這樣的,但可以是那樣的,應該是那樣的,這是梁曉聲提出“好人文化觀”的前提。
                  在《人世間》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閃現的正直善良和情義擔當。即便生活再艱辛,也要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幫互助,自立自強。不管社會如何發展,時代如何變遷,做一個好人,是對人性、人心的內在要求。社會越發展,時代越進步,作為人本身,更應該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間》里無時無處不在體現這種思想的光輝。
                  我們從《人世間》中不難看到,當生活中的矛盾處在不可調解之時,總有一種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內在地驅策著生活向前推進。而矛盾的調和與解決,又往往得助于梁曉聲價值取向的牽引。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
                  以周志剛為例,在沒有見到女兒周蓉之前,他對女兒不管不顧跑到貴州山區投奔“右派”詩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見到了這位詩人,看到了女兒的生活現狀,他原諒了女兒,理解了女兒,一場潛在的沖突并沒有發生。同樣,當他得知自己的小兒子與懷著他人骨肉的鄭娟相愛時,周志剛也是憤怒至極。他了解到鄭娟的付出之后,他幫小兒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鄭娟家里。他對周秉昆說過這樣一段話:“有恩不報,那是不義。你和人家鄭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飯了,如果你不與人家結婚,那是雙重的不義。……再愁再難的日子,你都要為那邊三口把日子給我撐住,而且讓他們覺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僅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為是父親要趕他出門。這個時候的他,淚如泉涌。
                  一位深明大義的父親,看重的是在困難中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應該盡到的為人的責任和擔當。
                  正是這樣,梁曉聲把自己的思考和認知,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小說的人物形象上,讓人物立起來說話。呈現現實,同時從理想向度上引導現實,梁曉聲的“好人文化觀”起到了內在的支撐作用。
                  梁曉聲說過的四句話,被廣為流傳:“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一些人以為這是他對文明、文化的定義,其實這是他從文明、文化的角度,為“好人”定下的標準。從這樣的好人標準出發,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會向美、向好,這是梁曉聲“好人文化觀”的深厚內涵,同時也是《人世間》的深刻魅力。
            (梁曉聲《人世間》:現實主義的新高度)(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周志剛獨自承擔起家所在的那條小街的環境整治工程,是因為他重視榮譽。
            B.文中對“晃”字的解釋,強化了作者對周志剛很快老去的無奈與感傷之情。
            C.兒女們都裝聾作啞,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父親治理那條臟街行為感到不解。
            D.文中多次將周志剛和街坊們進行對比,來襯托周志剛“改良”工作的阻力。
            (2)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梁曉聲“好人文化觀”的前提是,他不僅知道人是什么樣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應該成為怎樣的人。
            B.社會越發展,時代越進步,人更應該向善、向上、向美,這是《人世間》從頭至尾傳遞出的思想光輝。
            C.《人世間》既呈現現實,同時從理想向度上引導現實,這種“理想向度”就是梁曉聲的“好人文化觀”。
            D.作者認為《人世間》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說為文明和文化進行定義,并以此為“好人”定下了標準。
            (3)文本一結尾處,周志剛說“這個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個家了”。請簡要分析他這樣說的原因。
            (4)文本二談到了梁曉聲“好人文化觀”、文本一梁曉聲是如何通過周志剛這一形象來體現這種“好人文化觀”的?請簡要分析。

            組卷:18引用:15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小題共2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如果你喜歡喝茶,那么應該會注意到:當泡好的茶晾涼之后,①          。早在1994年,兩位化學家邁克爾和德格拉提烏斯就注意到了“茶膜現象”,他們通過精密儀器分析發現,茶膜是空氣、茶多酚和碳酸鈣離子在茶水表面相互作用形成的難溶的碳酸鹽和氫氧化物的微小顆粒附在有機物表面形成的薄膜。
                  茶膜有時能看到,有時又看不到。兩位化學家發現,②          ,就不會有茶膜出現。這就說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關鍵因素。實驗室的蒸餾水和普通自來水最大的差別,就是自來水中會含有鈣鎂等離子,鈣離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荼膜。也就是說,③          ,越容易形成茶膜。機靈的小伙伴一定會想到,根據茶膜的多少,就可以檢測家里飲用水的硬度了!
                  除了水的硬度會影響茶膜的形成外,還有其他什么因素呢?兩位化學家為了避免讓茶水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他們在氨氣環境中泡茶,發現在這種環境中泡的茶,很難觀察到茶膜。所以,只有在有氧氣的環境中才會形成茶膜,茶膜的形成說明必然發生了氧化反應。
            (1)下列各句中的雙引號,和文中“茶膜現象”雙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黃河近兩千年的“表現”令人大吃一驚。
            B.假期前7日全國電影票房近37億元,創國慶“黃金周”票房新紀錄。
            C.關于文學作品的多義性,《文心雕龍?隱秀》篇說:“隱以復意為工。”
            D.一般地講,毆打的事情漸漸地少了,可是這種“幸福”只局限在外頭工人身上。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5引用:9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北京大學郝平校長在2021年開學典禮上的演講,其中提到“讀懂中國、讀懂世界、讀懂時代、讀懂自己”。
                  要讀懂中國,在中國新的時期學習歷史,堅定信念,傳承“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把學習和科研融入到建設國家的遠大理想和實踐中去。
                  要讀懂世界,讀懂和而不同、復雜紛呈的世界,培養國際視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個領域的國際交流中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要讀懂時代,讀懂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巨變,既要始終保有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又要注意專與博的統一,努力探索前沿、激活思想。
                  要讀懂自己,在新的環境中腳踏實地、健康成長,既要正確認識自己,又要努力完善自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國家的時代新人。
                  作為當代青年,你認為讀懂什么最為重要?請結合上述材料帶給你的啟示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權衡、比較和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6引用:3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