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1.4 測量平均速度》2021年同步練習(xí)卷(7)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小明家到學(xué)校的路程為600m,他去上學(xué)時,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為1m/s,為了不遲到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為3m/s,他上學(xué)的整個路程平均速度為( )
A.2m/s B.1.5m/s C.1.6m/s D.1.8m/s 組卷:168引用:4難度:0.7 -
2.小明和小華進(jìn)行百米賽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小華提前5m到達(dá)終點,若小明將起點向后遠(yuǎn)離原起點5m,小華仍在起點處與小明同時起跑,他們?nèi)园丛瓉淼钠骄俣缺寂埽瑒t( )
A.小明先到終點 B.小華先到終點 C.兩人同時到達(dá)終點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組卷:90引用:6難度:0.5 -
3.如圖所示,小明在實驗室中測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從斜面滾下,用照相機每隔0.1s拍攝一次,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球的運動是沒有規(guī)律的 B.小球從A點運動到C點用時0.3s C.小球從A點運動到C點通過路程15cm D.整個運動過程平均速度為1m/s 組卷:210引用:6難度:0.6 -
4.甲、乙兩物體,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3s內(nèi),乙的平均速度為5m/s B.3~5s內(nèi),乙做勻速直線運動 C.t=5s時兩物體的速度相等 D.甲物體的速度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大 組卷:72引用:5難度:0.5 -
5.甲、乙兩車同時同地沿同一直線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分別為v甲、v乙,甲車的s-t圖象如圖所示,經(jīng)過4秒,兩車相距6米,則( )
A.v乙一定為25m/s B.v乙一定為0.5m/s C.v乙可能為0.5m/s D.v乙可能為0.4m/s 組卷:85引用:2難度:0.6 -
6.小明用如圖所示裝置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圖中方框內(nèi)的數(shù)字是小車到達(dá)A、B、C三處時電子表的顯示[時:分:秒]。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斜面保持較大的坡度 B.實驗中誤差的主要來源是小車通過的路程的測量 C.根據(jù)圖中的信息可知小車從B點到C點所用的時間tBC=2s D.如果小車到C點后才停止計時,則測得的平均速度vAC會偏小 組卷:363引用:6難度:0.8 -
7.如圖所示,氣泡從充滿油的玻璃管底端A點向上運動,點 B、C、D是每隔2秒記錄的氣泡位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氣泡在AD段做勻速直線運動 B.氣泡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CD段的平均速度 C.氣泡在BD段的平均速度是0.125m/s D.氣泡在AD段的平均速度是10m/s 組卷:140引用:4難度:0.6
五、綜合題
-
20.物理學(xué)中把物體在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計算公式為:速度=
,即v=路程時間,單位是m/S.初中還有很多這樣定義的物理量,如密度、電功率等,這種定義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義法。我們在高中物理當(dāng)中也有很多這樣定義的物理量,如:把物體單位時間內(nèi)速度的變化量叫做加速度(注:速度的變化量用Δv表示,它等于前后兩次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國際單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義可知:st
(1)加速度的定義公式為a=。
(2)若一個物體開始運動的速度為2m/s,經(jīng)過5s后它的速度是8m/s,則這個物體在5S內(nèi)的速度變化量為Δv=m/s。
(3)若問題(2)中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單位時間內(nèi)速度的變化量相等),求出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a=m/s2。組卷:28引用:3難度:0.7 -
21.汽車已成為許多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行車安全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圖,雙黃線右側(cè)的兩個機動車道,每車道寬3.6米,一輛長為4.5米、寬為1.8米的轎車A,以54千米/時的速度,由南向北勻速行駛在左側(cè)機動車道正中間,某時刻,在距離轎車前方s=22.5米的岔路口的C點,一輛長為1.8米的自行車,突然從非機動車道橫穿機動車道,不考慮轎車和自行車車速和方向變化,以及制動情況,自行車車速只有在 和 范圍內(nèi)才能避免與轎車相撞。所以行車時隨時注意觀察周圍車輛,按照紅綠燈信號要求,保障安全通行。組卷:63引用:1難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