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年山東省棗莊市中考生物試卷

          發布:2024/12/8 4:30:2

          一、選擇題

          • 1.“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詩句中,最能體現的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

            組卷:545引用:29難度:0.7
          •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下列關于荷花和蜻蜓的敘述,錯誤的是(  )

            組卷:148引用:15難度:0.5
          • 3.人們喜歡綠色,把它視為希望和活力的象征。下列有關綠色植物的描述,正確的是(  )

            組卷:13引用:11難度:0.6
          • 4.下列有關動物特點和所屬類群的敘述,錯誤的是(  )

            組卷:303引用:6難度:0.7
          • 5.下列有關微生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

            組卷:164引用:7難度:0.4
          • 6.下列生物分類單位中,生物之間共同特征最多的是(  )

            組卷:196引用:9難度:0.8
          • 7.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生命觀念之一。下列選項不符合這一觀念的是(  )

            組卷:122引用:6難度:0.5

          二、非選擇題

          • 21.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院士榮獲“共和國勛章”。據統計,他培育的雜交水稻在我國每年增產的稻谷可多養活8000萬人。袁隆平院士畢生追求“禾下乘涼夢”,期待超級雜交稻比高粱還高,可以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這個夢想,期待有科學追求的你去實現!水稻有高稈的,也有矮稈的,現用高稈水稻和矮稈水稻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表所示。請分析作答:
            組別 親代 子代
            父本 母本 高稈(株) 矮稈(株)
            高稈 矮稈 787 0
            矮稈 矮稈 0 882
            甲組子代 甲組子代 m n
            (1)水稻的體細胞中有12對染色體,形成的生殖細胞中有
             
            條染色體。
            (2)水稻的高稈和矮稈是一對相對性狀,根據組別
             
            可判斷出高稈是
             
            性狀。
            (3)若控制稻稈高矮的基因用D,d表示,則組別乙的父本和母本的基因組成分別是
             

            (4)若組別丙的子代總數為868株,根據遺傳規律推算,理論上數據m為
             
            株,m中與組別甲的父本基因組成相同的概率是
             

            (5)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利用野生耐鹽堿水稻和高產雜交水稻培育出耐鹽堿的高產雜交水稻品種——海水稻,這種變異
             
            (填“能”或“不能”)遺傳,原因是這種變異是
             
            引起的。

            組卷:411引用:5難度:0.4
          • 22.某生物興趣小組同學調查了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中的部分生物,食物關系如下:鷹捕食鼠、蛇;鼠捕食草;蛇捕食青蛙、鼠;蜘蛛捕食食草昆蟲;青蛙捕食食草昆蟲,蜘蛛;食草昆蟲捕食草。圖示為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①~⑤表示生理過程。請分析作答:
            (1)調查的這些生物共構成
             
            條食物鏈。在鷹獲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鏈中,若鷹獲得a千焦能量,最少消耗草
             
            千焦能量。
            (2)調查的這些生物中,直接影響青蛙數量的生物有
             
            ,同時青蛙也會影響這些生物的數量,這表明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使生物數量維持在
             
            的狀態。
            (3)若圖中的食物鏈對應調查生物構成的某條食物鏈,則C對應的生物是
             
            ,其生殖發育的特點是
             

            (4)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鄭重承諾,我國將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碳的釋放量和吸收量相等。圖示碳循環過程若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則說明
             
            過程釋放的二氧化碳量和
             
            過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填圖中序號)

            組卷:318引用:2難度:0.3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