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陜西省西安交大蘇州附中、江蘇省昆山市震川中學高三(上)聯考語文試卷(12月份)

          發布:2024/12/19 13:0:3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書院楹聯多含導化性情、啟迪智慧之意蘊,也是儒家文化在書院中最直接的體現。江西白鹿洞書院楹聯曰:“泉石可人,煙霞友我;青山傍屋,綠樹盈門。”朱熹評此地“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著書之所”。“擇勝地、立精舍,以為群居讀書之所”,書院這種選址觀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即順應天道,以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時,儒家學派認為,自然山水具有某種與人的精神品質相類似的形式結構,具有德化的作用。“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鳳凰山敷文書院聯)中和、蘊藉正是儒家對人的涵養所要求的一種極高境地。書院的創立者大多認為,書院培養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經濟,亦非文思辯才,而是實現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另一方面傳播道業,濟世救民。正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竊觀古者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東林書院有著名楹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摘編自馮剛、田昀相關論文)      材料二:
                  主持人(《光明日報》智庫問答專欄記者):歷史上,書院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觀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說是名家大儒薈萃,群星競相閃耀。歷史上的傳統書院緣何有這么大的吸引力,這給現代教育帶來哪些啟發?
                  肖永明(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傳統書院帶給現代教育很多啟發。在千余年的發展過程中,書院形成了獨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養理念。無論是在自然環境的選擇、人文環境的營造方面,還是在教育內容、組織管理方式、教學形式方面,傳統書院都留下了寶貴的經驗。例如,傳統書院教育追求“求學”與“求道”相統一,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將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傳統書院教育師生關系密切,教師的高尚人格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感召力,學生與教師朝夕相處,深受其影響和感染;傳統書院教育提倡自由講學、自由研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經常切磋商榷、質疑問難;傳統書院教育尊重學生稟賦、個性差異,注意因材施教。
                  主持人:清末時期,傳統書院為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紛紛轉化為新式學堂。歷經滄桑后,如今得以完整保存的書院可謂鳳毛麟角。進入新時代,存世的書院應該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務現代社會、培養現代人才,又該如何打造“活的書院”?
                  吳國富(白鹿洞書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打造“活的書院”,必須認真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書院教育應當以儒家經典為核心,以積極入世、承擔社會責任為主體精神,若背離這一主體精神,就不能稱之為書院教育。知行合一,知與行良性互動、互相促進,是衡量書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標。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條去行為,都無法取得真正的效果。總之,針對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進行專門教育,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結合社會實踐,不斷進行反思、反省,不做“兩腳書櫥”式的人,不做“嘴長手短”的人,不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做社會的“看客”“說客”,以內化于心的人文素養為根本,才能取得實際效果,才能使受教育者成為現代社會喜歡和接納的人才。當現代社會和書院建立不可或缺的聯系時,書院就能“浴火重生”了。
                  主持人:書院千年,為中國文脈傳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書院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我們如何更好地傳承書院文化和書院精神?在推動現代文化繁榮發展中,書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肖永明:在人才培養方面,應當努力挖掘傳統書院教育資源,從中汲取智慧,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一套兼具傳統書院教育與現代教育之長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啟示與借鑒;在學術創新方面,應當弘揚歷代書院先賢的創新精神,發揮書院的獨特優勢,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和現代價值的研究,為學界奉獻具有原創性的高端學術成果,以學術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文化傳播方面,應當利用當代最先進的傳媒手段,充分體現書院的文化傳播、社會教化功能,在傳統文化的傳播、普及、弘揚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摘編自《光明日報》“書院文化傳千年”系列報道)      材料三:
                  談劍橋,可從不同的角度與觀點著眼,就教育制度來說,劍橋的特色是她的書院制。劍橋大學不止是一大群“學部”的組合,更是一大群“書院”的結合。她是一個由書院結合而成的聯邦團體,故劍橋亦稱為“書院式的劍橋”。劍橋現在共有30個學院。最老的圣彼得書院已經有七百年的高壽,最新的羅賓遜書院則剛剛誕生不久。30個書院,有30種風格,30種情調。從倫敦去劍橋,你心目中只有一個劍橋大學,但到了劍橋,你只看到一個個書院。誠然,書院是劍橋的靈魂,講劍橋不講書院,就像講《王子復仇記》漏了丹麥王子。
                  我們看到現代大學越來越向“綜集大學”趨進,學術日益專化,人際關系日漸疏離,教育與生活裂為兩橛。劍橋書院重視居息一堂,重視生活性情之陶冶與知性之啟發,實值得借鏡取鑒。劍橋書院制是成長的,不是創造的。刻意模仿,大可不必,亦難有功,但如能取其精神,配合本土社會文化而模鑄之,則宜為有心于大學教育者所深思。
            (選自金耀基《劍橋書院制的特色》)(1)下面有關我國古代書院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精心營造人文環境,寓教化于生活之中,楹聯文化就直接體現了書院的儒家文化。
            B.書院的創立者都主張將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傳道濟民、擔當天下作為培養人才的目的。
            C.選址多為風景優美之地,將自然美納入書院之中,使之成為道德教化的一部分。
            D.教師中有學范德高的大儒,引領、感召學生,學術上師生常切磋商榷,質疑問難。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肖永明認為,書院可以帶給現代大學教育很多啟發,如書院的教育宗旨、人才培養理念、教育手段可用來改善現代教育。
            B.吳國富認為,只要以“知行合一,知與行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為主要指標來衡量書院教育效果,就能在新時代打造“活的書院”。
            C.肖永明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傳統書院人才培養智慧、學術創新精神,以更好地推動當代文化繁榮發展。
            D.金耀基認為,現代大學向“綜集大學”趨進,因此學術日益專化,人際關系日漸疏離,教育與生活裂為兩橛等問題出現。
            (3)根據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個訪談問題經過精心設計,緊密圍繞“傳統書院”和“現代”兩個關鍵詞,不枝不蔓,并且有其內在邏輯的連貫性。
            B.三個開放式問題給予受訪者較高的作答自由,但主持人拋出問題前的表述中摻雜了太多個人主觀判斷,會限制受訪者。
            C.主持人在提問時使用了“傳道授業解惑”“名家大儒薈萃”“緣何”“鳳毛麟角”這樣典雅的語言,符合受訪者身份。
            D.主持人在第二次提問時,使用了“活的書院”這樣生動形象的表述,既切合談話主題,又激發了受訪者暢談的興致。
            (4)材料一是如何論述書院楹聯與儒家文化的關系的?請簡要說明。

            組卷:2引用:1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共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十八歲的李響
            蔡楠
                  說實話、我比較討厭李響。我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來添亂。
                  他這么大歲數了,冷不丁就會出現在我的辦公室,還一直蹦來跳去的。他耳不聾眼不花,就是嘴笨,說話磨磨唧唧的。我就討厭他這一點,有話就說,說完就走不好嗎?還有,我還怕他蹦來跳去摔壞了,我可沒時間送他去醫院。李直也沒時間。李直比我更討厭他。
                  于是我想趕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給他端過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邊,喝點吧,喝完了哪里來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還出門呢!
                  李響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響的體內,他的身體就不飄了,也不蹦不跳了,穩穩當當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沖掉了這些年堵在他喉嚨里的東西,他的聲道開始通暢了。我拿出一個宜興紫砂陶壺,又拿出一罐好茶給他,“你可以走了!”他把東西撥拉到一邊去,清清爽爽地說,“我不是來要東西的,我想跟你出門,去南泥灣——”
                  我吃了一驚。他怎么會知道我要去南泥灣?我趕緊去扶他,我怕他說胡話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來,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卻不坐,腰板挺直了盯著我:“李游,你說到底帶我去不?”
            “我去是有項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給你當向導,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過仗!”李響一字一頓地說。
            “快別說你打仗的事了,你當年是偷著跑出去的,瞞著父母,連新婚10天的媳婦都瞞著。知道李直為什么討厭你嗎?就是討厭你偷著跑了。”
            “我那不是偷著跑,是當兵抗日去了。”李響爭辯著。
            “那你打仗了嗎?”
            “打了,不過,也算沒……沒打。”李響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隊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莊附近的陳莊和鬼子打了一仗,還沒沖鋒,我的腿就中了一槍。后來腿瘸了,我就當了炊事員。”
                  我“噗嗤”一聲,剛喝進去的一口茶差點噴出來。
            “那后來呢?”
            “后來我還參加了百團大戰,后來就跟著部隊去了晉西北,再后來……就去了延安。”李響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著部隊來到延安來到毛主席身邊的。那時候,我和戰友們都覺得這回有仗要打了,我們得保衛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卻讓我們去南泥灣種地。”
            “你是說,你去南泥灣開過荒?”我覺得李響順暢的話有點離譜,“怎么這些年也沒聽你說過呢?”
            “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沒種過地!”李響擺了擺手,“再說了,你和李直哪里關心過我啊。”
                  李響說得對,李直和我確實不大關心他。他從18歲就扔下媳婦跑了,李直出生的時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誰。李直他們娘倆在動亂的時光里自己熬過來就不錯了,哪里還能關心他。
            “你們不關心我,可我惦記你們!”李響嘆了口氣,“原來我想打完鬼子就回來,后來我又想等南泥灣的地種好了再回來。可南泥灣很難纏啊……”
            “你就別找理由了,你根本沒想過回來!”我望著李響。
            “別……別瞎說,我李響不是那種人。那時候的南泥灣,天寒地凍,荒無人煙。部隊開拔到那里,沒吃沒穿沒住的。我當炊事員還不知道嗎?紅米飯南瓜湯,那是后來才有的,挖野菜也當糧,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沒飯可做,我就拿起做飯的鐵鏟,穿著單衣,跟大家去開荒了……”
                  我不說話了。聽李直講過,他兩歲的時候,縣上的干部送李響的包裹回來時,確實帶著一把鐵鏟,不過鏟子只剩了個破片片。
                  見我不說話,李響來勁了,說,“你承認我說的是真的吧?帶我去吧!”
                  我湊近李響,把他抱住了。他的身體很輕,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單是李響,還有李響的故事。
                  我決定帶李響走。
                  李響跟著我來到了南泥灣,卻蒙圈了。他找不到開過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給他當向導。我開著導航,帶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舊址、南泥灣墾區政府舊址,帶他去了黨徽廣場,還帶他去了南泥灣風景區,參觀了南泥灣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這里開過荒,在這里住過——”
                  李響在一孔被改造成農家院的窯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來。
                  我知道,我應該辦我的大事了。我走進窯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灣開發區的領導。我從電腦包里拿出了一份簽好字的合同。我說:“這是我們公司引進的石墨烯技術,現在我無償地獻給南泥灣,用上這種材料,窯洞加熱快,也非常環保。再有,我的集團公司,捐獻一批白洋淀環保充電車,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經在路上了……”
                  辦完這件大事,我回頭再找李響,卻沒有他的蹤影了。我不能弄丟李響。
                  我知道李響去了哪里。我急匆匆來到了九龍泉烈士紀念碑前,果然看到李響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確切地說,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紀念碑里。我聽到了導游的講解:
                  李響,河北雄安人,曾經創造一天開荒4.23畝的記錄,他用鐵鏟和镢頭連續開荒一個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歲……
                  我的眼淚急速地涌了出來,我大聲喊道,爺爺,你的孫子來看你了……
            (有刪改)
            【注】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提到“正忙一件大事”,這既是李游討厭李響的說辭,又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變化,形象寫出李響對革命斗爭的自豪和熱情。
            C.從一線戰士到炊事員再到開荒者,身份的變化,既豐富了李響的經歷,又使小說主題更加多元化。
            D.導游對李響故事的講解,讓讀者更客觀真實地了解了爺爺的偉大,豐富人物形象,增強感染力。
            (2)關于文中南泥灣墾荒的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響回憶南泥灣開荒的情形,表現出生產運動的艱苦,反映了當時革命形勢的嚴峻。
            B.“拿起做飯的鐵鏟”“穿著單衣”等細節,以點帶面,展現了戰士們堅韌頑強的品質。
            C.李響南泥灣開荒的經歷,集中體現了南泥灣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態度發生變化。
            D.南泥灣墾荒的情節,是李游與李響故事的紐帶,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丟李響”的原因。
            (3)小說前后分別使用“李響”和“爺爺”兩個不同的稱呼,其中蘊涵著“我”怎樣的情感態度?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4)本文榮獲“南泥灣杯”全國征文大賽一等獎,請結合文本從構思和主題兩方面分析小說獲獎原因。

            組卷:41引用:18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海口出發,沿西線高速疾馳一小時許,便到了儋州。
                  6月的海南島,椰風海韻。腳下這條路,景色宜人、暢達舒心。而腦際那條年代久遠的路,卻顛沛輾轉、山水迢遙——
                  公元1097年,由廣東惠州過滕州、雷州,渡瓊州海峽,一位年過六旬的老者歷時二月余、行程數千里,終于抵達這“海天之外”。他,就是第三次遭到貶謫、赴任瓊州別駕的蘇軾。
            四州環一島,百洞蟠其中。”東坡詩作,與記者同行的工作人員符紅姜信手拈來。不過,小符卻有幾分疑惑:“①        ?太難以想象了!”
            “那副樣子”,②        ,如蘇軾的《與程秀才書》:“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真是一片蠻荒啊。
            “這兒以前是荒灘一片,③        !”洋浦社區原黨支部書記陳乾昌回憶道,“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始于1992年,國務院批準海南建設洋浦經濟開發區,讓洋浦站到改革開放最前沿啊!”
            (1)選段中畫橫線句與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何都列舉了大量的地名?請分別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組卷:5引用:4難度:0.7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十月文學獎等國內外數十種文學獎項的著名詩人陳先發在兒子16歲要去美國讀書時,曾寫過一段告誡之語,勸兒子在生活中要積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無限而你唯一,你須積累起一種強悍的辨別能力,剔除蕪雜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應堅持的。
                  二、思力:習得一種方法,形成一種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為他人的判斷與觀點所擺布,不為世界的復雜而亂了方寸之心。
                  四、抗壓之力:不因挫敗而棄,不因重負而失去對生命的激情。
                  請結合你的生活經歷或感悟,從以上“四力”中任選一種或幾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組卷:2引用:14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