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5.4.2 細菌》2023年同步練習卷(1)
發布:2024/10/19 0:0:1
一、選擇題
-
1.最先發現細菌的科學家是( )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達爾文 D.袁隆平 組卷:21引用:13難度:0.7 -
2.具有“微生物學之父”之稱的科學家是( )
A.列文?虎克 B.達爾文 C.巴斯德 D.林奈 組卷:90引用:62難度:0.9 -
3.在巴斯德曲頸瓶實驗中,甲瓶的瓶口豎直向上;乙瓶的瓶口是拉長呈S型的曲頸;將兩個燒瓶內的肉湯同時煮沸放涼后,觀察肉湯的變化。本實驗的實驗變量是( )
A.空氣的有無 B.微生物的有無 C.放置時間的長短 D.燒瓶容量的大小 組卷:6引用:6難度:0.6 -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列文虎克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B.巴斯德最早觀察到細菌 C.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形態 D.列文虎克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 組卷:18引用:7難度:0.5 -
5.圖示細菌的三種類型,圖中甲、乙、丙依次是( )
A.球菌、桿菌、螺旋菌 B.球菌、螺旋菌、桿菌 C.桿菌、球菌、螺旋菌 組卷:12引用:12難度:0.7
一、選擇題
-
16.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10月15日確立為“世界洗手日”。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甲、乙兩位同學利用盛有無菌培養基的培養裝置,分別設計了洗手能減少手上細菌數量的實驗(如圖)。下列對該實驗的描述,錯誤的是( )
A.甲同學設計的實驗更合理 B.28℃是細菌生長繁殖比較適宜的溫度 C.細菌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來自無菌培養基 D.細菌在無菌培養基中通過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 組卷:125引用:10難度:0.5
二、填空題
-
17.下圖是巴斯德著名的“鶴頸瓶”實驗示意圖。A瓶、B瓶內都裝有肉湯,甲圖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處理。一段時間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鮮,另一瓶變質;接著,將保鮮那瓶的瓶頸打斷(如乙圖),數日后,瓶中肉湯也變質了。請回答:
(1)甲圖中肉湯仍然保鮮的是
(2)甲、乙兩組實驗所控制的變量都是
A.瓶子的大小B.細菌的有無C.肉湯的多少D.放置時間的長短
乙圖中控制該變量的方法是將瓶頸打斷;而甲圖中控制變量的方法則是
(3)這個實驗證實了細菌
A.是自然發生的B.是由原來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C.是煮沸后產生的D.在空氣中不存在。組卷:23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