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甘肅省定西市臨洮中學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

          發布:2025/1/1 8:3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蘇軾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喜愛的對象。其實,蘇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籌。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他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上卻有巨大影響,是美學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認為,他的典型意義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點。
                  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無論是他的上皇帝書、熙寧變法的溫和保守立場,以及其他許多言行,都充分表現出這一點。這上與杜、白、韓,下與后代無數士大夫知識分子,均無不同,甚至有時還帶著似乎難以想象的正統迂腐氣(例如責備李白參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這后一面才是蘇之所以為蘇的關鍵所在。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已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盡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飯,仍有苦惱,也仍然逃不出社會。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如果說,《春江花月夜》之類的對人生的自我意識只是少年時代的喟嘆,雖說感傷,并不覺重壓;那么,這里的情況就剛好相反,盡管沒多談,卻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然而就在強顏歡笑中,不更透出那無可如何,黃昏日暮的沉重傷感么?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盡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后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里。
            (摘編自李澤厚《美的歷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蘇軾在想:就像鴻雁飛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跡,而后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嗎?走過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點點,似斷似連,又能夠說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著這一切呢?年輕的蘇軾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
                  但不管怎樣,人總還是要辛勤地努力吧!當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風雪交加,路途崎嶇,蹇驢在顛簸中發出長長的嘶喊。這就是路。如今兄弟倆都考上了進士,從小官做起,跟各樣的人打交道,疲憊、厭倦總是難免,但總還要努力走下去,這就是路。
                  在蘇軾的詩中,“飛鴻雪爪”的比喻從情感上說帶有惆悵的意味,不像“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那樣表現得灑脫。但在哲理上,它也體現著佛禪的無常觀。人世無常,雖然也可以導出某種無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無所住”的態度去應對無常,也可以引導出超越的曠達。在這首詩里,兩種情緒同時存在。
                  正像前面說過的,無奈也罷,曠達也罷,對蘇軾來說,這些都不妨礙在人生道路上總須有所努力的積極態度。我們看蘇軾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莊與佛禪,能夠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但作為一個官員,他卻始終是正直和富于責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時,黃河決堤,大水圍城數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蘇軾住在城墻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終于率士民頂住了洪水的侵襲,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任杭州太守時,他為了興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條風光綺麗的蘇公堤。他絕不會把自己“空”成一個對現實世界毫無意義的虛殼。
            (摘編自駱玉明《詩里特別有禪》)(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的詩文最早在文藝領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
            B.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的關鍵,是因為蘇軾是忠君愛國,學優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潛對政治殺戮都感到恐懼哀傷,但并沒有深深地埋藏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因為他們覺得蘇軾對當時的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中“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這種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蘇軾的影響。
            B.蘇軾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些,但在中國文藝史上的影響卻略勝一籌。
            C.人世無常,可以生發出無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發出超越的曠達,這些都不妨礙人們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積極人生態度。
            D.喜歡老莊與佛禪,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與始終正直和富于責任感是不可能統一在一個人身上的。
            (3)下列詩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項是
             

            A.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C.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D.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飛鴻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組卷:20引用:21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一個不能忘記的人
            [奧地利]茨威格
                  一天下午,我帶著我的那只西班牙狗去散步。突然,狗顯得極為不安,它在地上翻滾、在樹上蹭癢,同時不斷地狂叫并發出呼嚕聲。
                  就在狗反常的當兒,我發現有人從我身邊經過,他是一個差不多三十歲的男人,衣衫襤褸,沒戴帽子。是一個乞丐,我想并準備從口袋里掏出零錢??蛇@個陌生人非常安詳地朝我微笑,用清澈的藍眼睛望著我,像一個老熟人。
            “這只可憐的小東西有些不舒服,”他說著,并用手指著狗,“你到這兒來,我們馬上會弄好的。”
                  他用“你”來稱呼我,仿佛我們是好朋友似的。從他的語氣中流露出的這樣一種熱心的友情,使我根本不能表示拒絕。
                  于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的這只向來對陌生人極不友好的卡斯巴爾竟跑過來,順從地把頭伏在他的膝上。他開始用他那長長的手指檢查狗的皮膚。終于,他發出一聲滿意的“啊哈”,隨即進行了一次看來是非常痛苦的“手術”,因為我的卡斯巴爾多次狂叫,可即使如此,它并沒有跑開。
            “好了,”他笑著說道,“可愛的小狗,你現在又能跳了?!惫放荛_了,這當兒,陌生人立起身來,跟我說了聲“再見”,點了點頭就匆忙地離開了。
                  回到家,我還一直在想這個男人的奇怪舉動,并把這次邂適告訴了我的廚娘。
            “他是安東,”她說,“他對這類事情可在行了。”
                  我問她,這個人的職業是什么,他靠什么來維持生活。
            “職業?他要職業干什么?”
            “哦,就算沒有職業,”我說,“但畢竟每一個人都需要做某種工作來養活自己吧?”
            “可安東不是,”她說,“每個人都給他所需要的。錢對他來說不重要,他根本不需要錢。”
                  人們必須為每一口面包和每杯啤酒付錢,也必須為住處和服裝付錢。這樣一個衣著破舊、不起眼的人怎么能繞開這個牢不可破的法則而無憂無慮地生活呢?
                  我決定去探尋這個人的秘密,不久就證實,我的廚娘說得完全正確。安東真的沒有固定的職業。他優哉游哉,從早到晚在城里游蕩,看起來毫無目的,實際卻用一雙警醒的眼睛觀察一切。他攔住一輛馬車的車夫,讓他注意馬的挽具松了:他發現一個籬笆里的一根柱子已經爛了,于是就去喊主人,建議他把籬笆加固,多半情況下,人們就委托他來做,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從來不是出于貪心才給人出主意,而是出于真正的善意。
                  安東的獨特之處在于,不管工作多么勞累,他總是拒絕多拿一分錢,所得報酬夠一天生活就行了。若是這天恰巧日子過得去,那他根本就不要報酬?!拔視俅握夷?,”他說,“若是我真的需要什么幫助的話?!?br />我必須老實地承認,在安東與我打交道過后,每當在路上,他經過我身邊只是輕輕地點一下頭向我致意時,我都感到惱火——仿佛在他眼里,我是隨便某個陌生人一樣。顯然他不希望因為這件小事受人感謝,可這種客氣的、無拘無束的態度,使我覺得自己被排除在一種偉大的和親密的團體之外。于是,當我的房子要進行修理時——屋檐水槽滴水——我就讓我的廚娘去叫安東。“他這個人不能隨便去叫。他從不長時間待在同一個地方,但我能把消息告訴他?!彼@樣回答。
                  事實上,他在當天下午就到我這兒來了。他用審視的目光環顧四周。在穿越花園時,他說,這兒得加一道樹籬笆,那兒需移植一棵小樹。最后他仔細地檢查了一下屋檐水槽,就開始工作了。
                  兩個小時后,他說修好了,隨即離開——又是在我向他道謝之前。但這次我至少委托我的廚娘鄭重其事地付給他錢。我問她,安東是否滿意。
            “當然啰,”她回答,“他從來都是滿意的。我要給他六個先令,但他只拿了兩個,這就夠他今明兩天用的了。但是,如果博士先生有一件多余的舊大衣能給他的話——他……”
                  我很難描述我的喜悅之情,在我熟悉的人中,他是第一個奉獻得多、索取得少的人。我急忙尾隨他而去。
            “安東,安東,”我朝他喊道,“我有一件大衣給你!”
                  我又看到他那明亮安詳的目光。他對我跟在他身后跑來一點兒也不感到驚奇。在他看來,一個人把他多余的一件大衣送給另一個極為需要的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我的廚娘翻找著我的那些舊衣服。安東看了看,從一堆衣服里拿出一件大衣,試了試,隨即非常平靜地說:“這件我穿著合適!”
                  說這句話時,他像在一家商店陳列的貨物里挑選自己需要的物品。隨后,他對其他的衣服又投去一瞥?!澳憧梢园堰@雙鞋送給住在薩爾澤巷的弗里茨,他太需要了!那些襯衣給正陽大街的約瑟夫,它們對他有用處。若是你認為合適的話,我替你把這些東西帶去。”
                  他把鞋和襯衣包起來并補充道:“您真是一個高尚的人,這些東西就這樣送掉了!”
                  后來,我再也沒有聽到安東的消息。但是我幾乎能向任何人表明,我對此毫不擔心:他不會被上帝拋棄,并且,更為少有的是,也從不會被人們拋棄。
            (選自《茨威格短篇小說集》,有刪改)(1)下面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與安東的第一次接觸是因為“我”的小狗生了病,安東從出現到離開的過程很短暫,但已經表現出與別人的不同,很“奇怪”。
            B.廚娘告訴“我”的有關安東的情況使“我”更加好奇,因為“我”認為沒有人能繞開一個牢不可破的法則:人活著就離不開金錢。
            C.安東是一個流浪者,他不貪心,要的報酬很少,得過且過,這使周圍的人都對他有好感,所以他有困難的時候大家都愿意主動幫助他。
            D.安東的行為對周圍的人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我”后來再也沒有聽到安東的消息,但“我”相信每一個接觸過他的人都不會忘記他。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東出現后,作者對他的外貌、神態和心理進行細節上的描寫,接著用語言和動作描寫,使讀者對他有了初步印象。
            B.廚娘作為次要人物形象在文中充當了“我”與安東聯系的紐帶,她的語言對刻畫安東這個人物形象起到了補充作用。
            C.小說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以“我”的情感變化作為線索來串聯,在平靜的敘述中交代了“我”與安東的兩次交往過程。
            D.小說通過安東這一形象宣揚自由和愛的主題,讓讀者在其中發現了一個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與之產生共鳴。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4)小說中的安東為什么是“一個不能忘記的人”?并請談談你對這個人物形象的認識。

            組卷:17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盲盒,顧名思義就是在相同的盒子里放置不同的商品,只有打開盒子,①
             
            。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復決策,因此一時間盲盒成了讓人上癮的存在。專家認為,從宏觀消費環境來看,在當下物質高度豐富的時代,銷售已從販賣商品發展為販賣娛樂,“盲盒經濟”的熱潮也由此而來。盲盒不純粹是一種商品消費,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滿足。據調查,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購買盲盒都容易成癮。特別是許多在校學生,可能因同學之間的討論而開始購買文具盲盒,并會因抽到隱藏款、熱門款而成為同學們羨慕的對象,②
             
            。為集齊多種款式或者抽到隱藏款,一些人會頻繁或大量購買盲盒,由此造成浪費。
                  盲盒可以玩,但要有邊界、有底線,不能誤入“盲”途。當前盲盒商品價格虛高、誘導過度消費、產品質量差等情況時有發生,盲盒不應成為商家利用“售出不退不換”等規則“清庫存”的工具。若跟風者一擁而上,③
             
            ,由收藏滋生出攀比、炒賣,使得購買盲盒形式大于內容,也會產生很多風險和糾紛。
            (1)下列句子中的“經濟”和文中畫橫線處的“經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宋史》中說,王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
            B.常人記述此事,累千言而不辦;使高手為之,三百字足矣,何等經濟!
            C.郭紹虞先生題書,同一冊書買三本,方便剪貼,也因其經濟較為寬裕。
            D.制造業供需回升,表明在疫情影響逐漸減弱后,經濟水平有明顯改善。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組卷:8引用:2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孔子曾自述心志:“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彼址Q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與顏回樂在何處,所樂何事,周敦頤也曾要求程頤、程顥好好參悟。
                  作為儒家思想重要內容的“孔顏之樂”,千百年來,一直啟迪與引導著無數人積極探索人生真諦,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它對生活在新時代、擔當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著重要意義。
                  語文老師計劃在課堂上舉行“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主題交流會。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發言稿,談談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06引用:43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