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dāng)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4課 愚公移山》2023年同步練習(xí)卷(10)

          發(fā)布:2024/9/8 13:0:8

          一、選擇題

          • 1.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組卷:1265引用:5難度:0.9
          • 2.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組卷:533引用:4難度:0.7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組卷:201引用:2難度:0.8

          四、文言文閱讀

          •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愚公移山(節(jié)選)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xiàn)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愚公移山賦(節(jié)選)
            (唐)丘鴻漸
                  世人始知愚公之遠(yuǎn)大未可測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壯哉。倘若不收遺男之助,荷從智叟之辨,則居當(dāng)困蒙,往必遇蹇,終為丈夫之淺。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則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嘆曰:事雖殊致,理或相假。
            【注】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艱難。
            (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思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年九十(將近)
            B.且焉土石(放置、安放)
            C.始一焉(同“返”,往返)
            D.我之死(雖然)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懲山北
            B.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
            C.雖我
            D.鄰人京城氏孀妻有遺男
            (3)《愚公移山》中多用對比襯托手法,下面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這樣寫,加重了對比色調(diào),增強(qiáng)了諷刺效果。
            B.遺男“助之”與智叟“止之”對比鮮明,更顯示出智叟目光短淺、態(tài)度消極。
            C.寫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運土路程之遙遠(yuǎn),襯托出愚公的過人膽識與氣魄。
            D.其妻獻(xiàn)疑與智叟譏笑形成對比,凸顯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堅定立場和決心。
            (4)下面對《愚公移山賦》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不是鄰人京城氏之子的熱心幫助,愚公移山恐怕終究是難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辯論客觀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時候反面意見更具有建設(shè)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雖然很神奇很特別,但其反映的道理卻具有普遍的意義。
            D.文章高度贊揚(yáng)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終還是要歸功于神力相助。
            (5)用“/”給《愚公移山賦》中畫線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世 人 始 知 愚 公 之 遠(yuǎn) 大 未 可 測 矣 夸 娥 之 神 力 何 其 壯 哉。
            (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組卷:33引用:3難度:0.7
          • 10.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新城游北山記
            晁補(bǔ)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漸深,草木泉石漸幽。稍西,一峰高絕,有蹊介然,僅可步。如四五里,乃聞雞聲。有僧布袍躡履來迎,與之語,愕而顧,如麋鹿不可接。頂有屋數(shù)十間,曲折依崖壁為欄楯,如蝸鼠繚繞,乃得出。既坐,山風(fēng)颯然而至,堂殿鈴鐸皆鳴。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時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明視星斗皆光大,如適在人上。窗間竹數(shù)十竿相摩戛,聲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遲明,皆去。
                  既還家數(shù)日,猶恍惚若有遇,因追記之。后不復(fù)到,然往往想見其事也。
            注:①介然:界線分明的樣子。②楯(shǔn):欄桿的橫木。③繚繞:迂回,回環(huán)。④摩戛;摩擦。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稍西
             

            還家數(shù)日
             

            ③聲切切不
             

            ④二三子不得
             

            (2)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與語,愕而顧 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B.如蝸鼠繚繞,得出 見漁人,大驚(《桃花源記》)
            C.山風(fēng)颯然 面山居(《愚公移山》)
            D.追憶之 未若柳絮風(fēng)起(《詠雪》)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
            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4)本文結(jié)尾作者“往往想見其事”和《桃花源記》中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原因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
            (鏈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

            組卷:14引用:6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