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蘇省鹽城市新豐中學高一(上)月考語文試卷(12月份)
發布:2024/9/1 2:0:8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1(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前段時間,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聞不斷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將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遠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進行整合,將這些村落的人們遷往大村子或城鎮并居,從而整合資源,節約土地,提升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
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合村并居無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對一些群眾而言,“人住進了城鎮的樓房,心卻在牽掛老家的祠堂”。這說明,合村并居不是簡單的“拆舊房、建新居”的物理遷移,它還應包含“人心搬遷”“文脈傳承”等軟性內容。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指出,鄉土性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本質特色。中國人素來就有安土重遷、聚村而居、終老是鄉的習慣傳統。鄉村是承載中國文化與精神的基石,是鄉土文脈賡續的重要空間。
不管是被動的合村并居,還是自然的城市化進程,大量村莊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這是客觀現實。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大約擁有360萬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該數字已下降到270萬。長期關注傳統村落保護的學者馮驥才評估,中國每天大約有80到100個村莊消失。
一旦村莊消失,中國傳統的鄉土精神和歷史記憶也將失去依托。比如,遍布鄉村的祠堂是鄉村中重要的傳統文化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親聯誼、家風傳承。合村并居過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簡單拆掉,那真的可能會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親敬祖的傳統可能因此就斷裂了。
面臨同樣命運的,還有那些農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極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規模較小,離城鎮較遠,人口也流失嚴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標準,可能會一并了之、一拆了之。當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機的轟鳴中應聲倒下時,我們丟掉的不是幾片殘磚斷瓦或幾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通過老房子與歷史進行對話的機會。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過程中,不少地方將經濟價值和商業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關注合村并居中“錢值”(經濟價值)和“顏值”(景觀價值)的開發,而忽略了“文值”(文化價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業住宅的統一標準,給村民設計房子,樓越蓋越高,可原來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還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國風格改造農村的院子,結果使得鄉村建筑中出現“歐洲補丁”“美國碎片”等不倫不類、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觀。鄉村景觀城市化與建筑西洋化,不僅割裂了鄉土原生文化傳承,也污染了鄉土文化精神。丟棄鄉土文化特色,一味地進行克隆復制,很難將新社區建成讓群眾擁有獨特記憶的精神家園,也很難讓搬入其中的村民擁有踏實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莊要修更寬的馬路,于是土窯洞被水泥瓷磚取代,青石板路上覆蓋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種現實選擇。只不過,環境變了,生活變了,基于生活之上的習俗、文化、歷史等也都會隨之改變。因此,合村并居與保護鄉土文脈之間存在天然的矛盾,這其實也是現代社會發展中廣泛存在的一個文化悖論。
摘編自《合村并居,別丟了鄉土文脈》材料二:
鄉下最小的社區可以只有一戶人家。夫婦和孩子聚居于一處有著兩性和撫育上的需要。無論在什么性質的社會里,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在中國鄉下這種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于我們鄉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
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個地方一代一代的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遠。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遠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進行整合是鄉村振興的一件重要舉措。
B.將經濟價值和商業考量置于首要地位,過分關注合村并居中經濟價值和景觀價值是得不償失的。
C.農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莊要修更寬的馬路,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D.只有在中國社會,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馮驥才評估中國每天大約有80到100個村莊消失,這是被動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進程的結果。
B.有些村落規模較小,也沒有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將這些村落的人們遷往大村子或城鎮并居。
C.中國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區種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
D.中國鄉村里,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這是一個熟悉的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3)下列不可以視為“合村并居”積極有效舉措的一項是
A.陜西安康譚壩借助發展民宿的契機,對村子里的老房子進行保護性的改造。
B.對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幫其編寫村史村志,有條件的可以建村史館。
C.對于農村現存的無人居住的老舊危房,為了消除安全隱患,避免其倒塌給周圍村民帶來危險,可以一律拆除。
D.云南山歌作為民間藝術的一個分支,傳承于古時最底層老百姓的生活,不夠高雅,可以取締。
(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寫圖表中序號所指內容。
①
(5)近日,南京市就合村并居如何開展面向社會征集意見。請結合材料給出幾條建議。組卷:14引用:7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廢物
柳青 王得中是我們營部的一個馬夫,依照這個怪老頭子自己的說法,便是給一個“四條腿的戰士”當勤務。這以前,他初參加部隊的時候背過幾天步槍,后來做第三連的伙夫:他的工作調來調去,只有一個原因,便是他力不勝任了。他已經五十七歲了,常常用手摸著他的胡須對別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廢物”,不中用了。
現在,他等待著什么似地站在我們面前,不肯聽從調動的時候,這些印象便活生生地浮現于我們腦際了。
“你不要太固執!”營長將他膝邊的那塊地圖掀開,挪動了一下腿子,向王得中說,“平時行軍你還掉隊掉了老遠,我們到宿營地半天等不著看馬的人。何況現在這樣繁重的戰斗任務呢!”
“俺死了,也讓人家說俺當八路軍了。俺……”
“盡搞些怪名堂,你!”營長打斷了他的啰嗦,說:“調你到縣游擊隊就是把你踢出去了?你也不想一想,每個人帶三天的干糧,兩天的生糧,天又落了雪,這一仗打下來還有你沒有?把你留在地方武裝里,還不是想讓你多吃幾天小米飯哩!”
他一輩子是一條光棍,沒有妻室兒女,沒有財產和固定職業。陽春三月,他也許背起搭樁上廟會去賭博;而當農忙了的時候,他便給隨便什么人做幾天短工。1937年開始的這個戰爭——謝天謝地,他說——結束了他的永無休止的流浪。他參加了我們的部隊不久,聰明地看清了我們的一切,逢人便說這下子解決了他死以前的一切問題……
“做在里邊,吃在里邊,這就是好家。又不受誰的冤氣,一個人一輩子還想怎么呢?”他說。
我初到這營里不久的一次行軍中,在大休息的時候,他端一碗水,腿子一拐一拐地雙手送到我的面前。我感謝地接過來喝著,他站在旁邊等待著他的碗。我喝完時將它交給他,他沒有立刻走開,遲疑了好久,終于問道:“劉干事,聽說你是才從延安來的……”
“是的。”我說。
“他們從延安養傷回來的同志都說,咱們那延安又是學校,又是工廠,又是醫院……嘿嘿,‘收留’老人的地方有沒有呢?”
他是一個“廢物”,已經開始打聽安養老年的事情了。這種人在我們的戰斗部隊里不僅無用,而且有時會成為很惱人的累贅。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極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們的一切,那該多么糟糕啊!
突然,營長猛地轉身過去,暴叫了起來:“脫掉你的軍裝,給你一套便衣走你的路!”
王得中冷不防這一著,打了一個寒噤,臉色刷地白了起來,瞪著眼了。好久,他才稍稍復原了一點——他弄不清這是嚇唬,還是真要他離開隊伍……
王得中卻扯住自己的袖口,擦了擦嘴角的胡子,顫聲說道:“俺跟隊伍走。”
這使得我們都張起嘴來,莫名其妙了。對于這個老頭子,我們還有什么辦法可想呢?
就在這時,從我們所駐的村莊后邊的高山上傳來了喇叭聲。我們立刻靜悄悄地屏住氣聽著,號音落了的時候,教導員對營長說:“去吧,團部在叫我們兩個。”
王得中也只好受命退了下去,以后再說。
我們收拾了地圖,揣測著將會發生怎樣的新的情況。直至半下午的光景,他們才回轉來了。庭院里的積雪已經可以埋住鞋襪,天空的雪朵還像往下篩一般地落下來。我們猜想:在這樣的天氣里有可能提早行動。但是誰料五點鐘晚餐,六點鐘便走呢?
王得中的事當然無法解決了。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著隊伍出發了,臉上陰沉沉的,像我們所有的戰士一樣,一聲不響,活像一隊啞巴在前進著……我在路上碰到他,一半擔心一半鼓勵地說:“王得中,丟臉的事可干不得呀!”
“俺老王?放心!”他頭一轉向我說,正像他吹牛的神氣一模一樣。雪落在他的軍帽上、肩膀上和背包上——他低頭看著路,一拐一拐地追趕著隊伍;他的那個老伙伴,一根未削皮的柳杖,幫助著他……
在部隊開始行動和在戰斗中間,軍政首長們有更多的事務要處理。三天兩整夜之內,我們進行了兩次戰斗,突破汾河和同蒲鐵路,越過聳入云天的綿山,跑上了幾百里路。我們誰也沒有碰到王老頭子。只在到達一個叫作馬跑泉的山村里時,我突然想起在第二次戰斗以后,我就再沒見過他了。
駐扎在馬跑泉村,我們的任務便只有恢復疲勞。可是,我剛剛閉起眼來,還沒睡去,王得中便一拐一拐來到我的面前……
“俺跟隊伍走。”我的耳朵好像聽見他說。
我不知道我為這個“廢物”心里難過到怎樣。我知道這沒有絲毫用處,然而我不能夠克制我自己。但到駐扎這里的第三日,當我們的便衣收容隊的同志們趕來,我從他們那里知道了王得中的結局時,我一下子感到好像他們卸去了壓在我心上的一塊石頭——他們說他犧牲了。當他清楚自己無法趕上隊伍的時候,他大約向從他身邊跑過的一個戰士,要到一顆手榴彈。他坐著,將它的保險蓋揭去,用手指勾著它的鐵絲環子,等待著他的死神。有三個日本兵要來活捉他,我想大約同我見到的一樣,還喊著“巴格亞魯”,而在他們到他身邊時,手榴彈爆炸開來,四個人一同到另一個世界去了,當地的居民說那正是天將要亮的時候……
1941年5月13日在楊家嶺(原文及標題有改動)(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王得中堅持要跟隊伍走,是指望部隊解決他死前的一切問題,以消除后顧之憂。
B.開頭交代王得中之前被頻繁調動的經歷,為后文部隊要調他去縣游擊隊作鋪墊。
C.營長在解釋、勸說王得中調去縣游擊隊無果后,就用要他離開隊伍來嚇唬他。
D.當地居民目睹了王得中犧牲的全過程,小說對此進行了細致而真實的描寫。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的題目“廢物”一詞多次在文中出現,表面上是王得中的自稱和“我”對王得中的評價,實際上在描寫人物和表現主題方面頗含深意。
B.小說通過插敘交代了王得中參加部隊前的流浪經歷,讓讀者從中體會到革命隊伍把一般老百姓轉化為人民英雄的熔爐作用,豐富了主題。
C.小說中的營長和“我”都擔心王得中掉隊,但營長擔心的是他犧牲,“我”擔心的是他被俘,營長的形象在“我”的襯托下更加高大。
D.小說中的對話符合人物的身份,如王得中經常說“俺……”,營長經常加重語氣,而“我”說話直截了當,突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
(3)本文主要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刻畫了王得中的形象,這種手法有什么效果?請簡要分析。
(4)沈從文先生主張小說要“貼著人物寫”,而貼著人物的心理寫是“貼著人物寫”的重要體現。本文主要展示了王得中三個階段的心理變化,每個階段的心理狀態各有不同。請結合全文對此作簡要分析。組卷:15引用:4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
丁母憂。五年,調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
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關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后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與修注如何?”琦曰:“記注與制誥為鄰,未可遽授。不若于館閣中近上貼職與之,且請召試。”英宗曰:“試之未知其能否,如軾有不能邪?”琦猶不可,及試二論,復入三等,得直史館。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后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
B.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后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
C.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后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
D.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后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
(2)下列對課內外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字子瞻,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
B.《春秋》是“六經”之一,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C.“君子生非異也”(《勸學》)與“君子不齒”(《師說》)中的“君子”指代對象一致。
D.《師說》中的“說”是古文中一種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的文體。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是眉州眉山人,在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母,游學于四方,同時跟隨母親學習。剛成年,就已博通經史。
B.嘉佑二年,蘇軾參加禮部考試,一篇《刑賞忠厚論》讓歐陽修驚嘆不已。后來憑借推薦信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圣俞感嘆:“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C.蘇軾被任職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運輸南山木筏,經砥柱之險,常讓衙吏破產,他就親訪利害,想辦法減少了災害損失。
D.蘇軾有“遠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識中,欲召為翰林,但遭到宰相韓琦的勸阻,經過二論的策試,他最終得直史館。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
②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5)你認為蘇軾為什么能成為天下英才?組卷:1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8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中暑的“終極”就是熱射病。它是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人體體溫調節出現異常導致的疾病。①
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下,如蒸桑拿、泡溫泉,這里的溫度都在40℃左右,在這種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如果蒸泡時間過長,不及時補水,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一旦變性之后,這些蛋白質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B.萬一變性之后,這些蛋白質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C.一旦變性之后,蛋白質就失去了原有的這些生理功能
D.萬一變性之后,蛋白質就失去了原有的這些生理功能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組卷:12引用:14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印度小說家普列姆昌德:在人類生活中,競爭心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東西。
英國詩人瓦特?蘭德: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競爭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
以上文字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組卷:18引用:5難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