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北京市海淀區高考語文二模試卷

          發布:2024/12/11 19:30:2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7分。

          • 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世間萬物皆有聲音,整個宇宙都在低聲吼叫。從宏大的宇宙到微觀的粒子,能量在不斷流動,這種流動正是一切聲音的根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能被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其中有自然發生的聲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音樂的聲音。
                  雷鳴、風吼、虎嘯、猿啼等聲音現象,構成了復雜萬端的自然聲響。自然聲響可以成為審美對象,如“呦呦鹿鳴”“喓喓草蟲”“伐木丁丁,鳥鳴嚶嚶”,這些詩句都是以自然聲響起興。自然聲響和諧而有韻味,喚起了人的詩情,激發了審美感受,入詩后寄托了詩人的審美情趣。在這里,審美對象與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只有憑借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自然界的聲音之美離不開它天然的和諧節奏,而這正與人展現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適應。
                  音樂的聲音是人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以人聲和樂器聲作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無確切含義。但音樂的聲音卻能表現人的感情,并激發人的感情,在表達情感的功能上與其他藝術類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優越性的。
                  聲音有情緒意義。《樂記》中說:“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又由于心對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產生了帶有不同情緒意義的樂音。
                  聲音有色彩感。朱光潛先生在《近代實驗美學》中介紹,美國學者請一班學圖畫的學生聽兩曲樂調不同的樂曲,并要他們隨時把音樂所引起的意象畫在紙上,結果發現,各人所畫的圖畫情景雖有差異,而情調和空氣卻十分相近:樂調喜悅時各圖畫的情調都很生動,樂調凄慘時各圖畫的空氣都很黯淡。人們常說的“著色的聽覺”,從上述事例中大體可見。在實驗人對聲音的色彩感覺時,研究者發現有些人聽高音產生白色感覺,中音產生灰色感覺,低音產生黑色感覺。
                  聲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個陰雨寒冷的秋夜,一個人在屋內,瑟瑟的西風吹動著窗前的梧桐樹葉作響,過了一會兒,風聲漸漸停了,但雨聲響起來了,雨滴梧桐,“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就是這雨滴梧桐的聲音,帶著它的綜合存在條件,成為了一種聽覺意象。這種意象的生成,是對聲音綜合創造的結果,其中有主體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體而生,它能在自然聲音中借體,更能在音樂聲音中借體,有時竟使欣賞主體的東西代替了創作主體的東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審美手冊》)材料二
                  聲音如何表現,怎樣對聲音事件進行逼真的摹寫,這是讓故事講述者撓頭的大問題。聽覺信號旋生即滅,看不見摸不著,對視覺信號我們可以勾勒其整體輪廓,描繪其局部細節,這些在聽覺信號那里通常都難以實現。更何況對于人類日益遲鈍的聽覺來說,聲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劉姥姥沒見過自鳴鐘,在她聽來它的響聲就像是農村常有的“打籮柜篩面”,這種經驗主義的錯誤是任何人都難以避免的。
                  因此,表現聲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聲詞模擬。象聲詞在世界各民族語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為表音,即《文心雕龍》所說的“‘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漢語中有些象聲詞還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鵑、鷓鴣的啼鳴聽成“不如歸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語中也有許多詩歌因鳥鳴而發,如雪萊《致云雀》以四短一長的詩行模仿四短一長的云雀啼鳴,這已屬于上升到藝術層面的模仿。
                  用語言表現聲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實”反映轉瞬即逝的聲音事件,運用模仿性的聲音“聽聲類聲”也是文學創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聽蜀僧濬彈琴》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等。
                  然而,仔細琢磨這些聽琴詩,其中可供驅馭的聽覺意象實在不多。一旦改變思路將“類聲”調整為“類形”,揮筆的自由度驟然間增大,這時敘述對象已由無形的聲音事件變為有形的視覺聯想,更有利于故事講述人“施之藻繪,擴其波瀾”。如《老殘游記》第二回“白妞說書”:
                  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聲,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作者明明寫的是聲音的盤旋纏繞與低昂起伏,展示在讀者眼前的卻是登山者不斷向峰頂攀登的情景,讓人驚嘆作者的“聽聲類形”與白妞說書一樣神奇莫測。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對鐘聲的摹寫:
                  你突然會看見——有時耳朵似乎也有視覺——你會看見各個鐘樓仿佛同時升起了一股聲音的圓柱,一團和聲的煙霧……你可以看見每組音符從鐘樓飄出,獨立地在和聲的海洋里蜿蜒游動……你可以看見八度音符從一個鐘樓跳到另一個鐘樓,銀鐘的聲音像是長了翅膀,輕靈,尖利,直沖云霄;木鐘的聲音微弱,蹣跚,像斷了腿似地往下墜落。
                  文學世界多姿多彩,有聲有色。它的豐富性體現著作者對世界的感知和創作的功力,也考驗著讀者的感知力與想象力。從聽的角度關注文學敘事中的聲音可以喚醒人們遺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發人們對感知新的理解。
            (取材于傅修延《聽覺敘事研究》)
            (1)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然聲響均具有天然的和諧節奏,這與人展現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適應。
            B.音樂的聲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達情感的功能較其他藝術有優越性。
            C.聲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們會用灰暗、明亮等詞語來形容聲音。
            D.聽覺意象的生成是對聲音綜合創造的結果,其中有主體的想象和移情。
            (2)根據材料二,下列關于表現聲音手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語中部分象聲詞具有表音、表意的雙重功能。
            B.“聽聲類聲”通過視覺形象生動地描繪聽覺感受。
            C.“聽聲類形”提升了文學創作的自由度與表現力。
            D.“聽聲類形”是東西方作家摹寫聲音的有效手段。
            (3)根據材料二,下列詩句運用了“聽聲類形”手法描寫聲音的一項是
             

            A.飛湍瀑流爭喧豗,碌崖轉砅萬壑雷。
            B.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C.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D.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呦呦”“喈喈”等象聲詞,是對自然聲響的模擬,音韻和諧,富有韻味,能激發人們的審美感受。
            B.心境不同,詩人會對聲響有不同感受。“淥水蕩漾清猿啼”“杜鵑啼血猿哀鳴”同寫猿啼,但情緒意義不同。
            C.由于聲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聲音描寫困難,所以作家在描摹聲音時難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D.無論是作者對聲音進行摹寫,還是讀者對作品中聲音的內涵進行理解,感知力與想象力都十分重要。
            (5)“紙上有聲”是前人對《紅樓夢》中大量聲音描寫的形象概括。請結合下面文段中的畫線句,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這處聲音描寫使用的方法和產生的效果。
            只聽桂花陰里,嗚嗚咽咽,裊裊悠悠,又發出一縷笛音來,果真比先越發凄涼。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靜月明,且笛聲悲怨,賈母年老帶酒之人,聽此聲音,不免有觸于心,禁不住墮下淚來。眾人彼此都不禁有凄涼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賈母傷感,才忙轉身陪笑,發語解釋。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

            組卷:39引用:6難度:0.6

          二、本大題共1小題,共21分。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平山在豐陵之北三里,今杭郡守楊君溫甫蚤歲嘗讀書其下。豐人舉進士者,自溫甫之父僉憲公始,而溫甫承之。溫甫既,建以為書院。曰:“使吾鄉之秀與吾楊氏之子弟誦讀其間,翹翹相繼而興,以無亡吾先君之澤。”于是其鄉多文士,而溫甫之子晉,復學成有器識,將溫甫而起,蓋書院為有力焉。
                  溫甫始為秋官郎,予時實為僚佐,相懷甚得也。溫甫時時予言:“平山之勝,聳秀奇特,比于峨嵋。望之嚴厲壁削,若無所容,而其上乃寬衍平博,有老氏宮。殿閣魁桀偉麗,聞于天下;俯覽大江,煙云杳靄;暇輒從朋儕往游,其間鳴湍絕壑,拂云千仞之木,陰翳虧蔽。書院當其麓,其高可以眺,其邃可以隱,其芳可以采,其清可以濯,其幽可以棲。吾因而望之以‘含遠’之樓,蟄之以‘寒香’之塢,揭之以‘秋芳’之亭,澄之以‘洗月’之池,息之以‘棲云’之窩。四時交變,風雪暝之朝,花月澄芬之夕,光景超忽,千態萬狀。而吾誦讀于其間,蓋冥然與世相忘;若將終身焉,而不知其他也。今吾汩沒于簿書案牘,思平山之勝,而庶幾夢寐焉,何可得耶!”
                  既而某以病告歸陽明,溫甫尋亦出守杭郡。錢塘波濤之洶怪,西湖山水之秀麗,天下之言名勝者無過焉。噫!溫甫居是地,當無憾于平山耳矣。今年與溫甫相見于杭,而亹亹【1】于平山者猶昔也。吁,亦異矣!
                  豈其沉溺茲山,果有不能忘情也哉?溫甫好學不倦,其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讀書于平山也,優游自得,固將發為事業以顯于世。及其施諸政事,沛然有余矣,則又益思致力問學,而其間又自有不暇者,則其眷戀于茲山也,有以哉!溫甫既已成己,則不能忘于成物,而建為書院以其鄉人。處行義之時,則不能忘其隱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無窮已也。古人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溫甫其仁且知者歟!又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溫甫殆其人也,非歟?
                  溫甫屬予記,予未嘗一至平山,而平山巖巖之氣象,斬然壁立而不可犯者,固可想而知。其不異于溫甫之為人也。以溫甫之語予者記之。
            (取材于王守仁《平山書院記》)注釋:【1】亹(wěi)亹:談論動人,不知疲倦。
            (1)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溫甫既 貴:顯貴
            B.將溫甫而起 紹:繼承
            C.風雪暝之朝 晦:月末
            D.而建為書院以其鄉人 倡:激勵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豐人舉進士者 溫甫居是地
            B.翹翹相繼而興 有老氏宮
            C.溫甫時時予言 文章
            D.豈其沉溺茲山 則又益思致力問學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無亡吾先君之澤
            從而不丟棄我們先輩的恩澤
            B.望之嚴厲壁削
            平山看上去懸崖峭壁,勢如刀削
            C.吾因而望之以“含遠”之樓
            我于是能夠在“含遠”樓遠望
            D.予未嘗一至平山
            我不止一次到過平山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家三代人讀書成名,他們的成功都有賴于平山書院的蔭庇。
            B.平山自然人文之美兼具,在此間讀書可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
            C.在作者看來,錢塘和西湖之美當可慰藉楊溫甫對平山的思念。
            D.作者在文末借寫平山巍峨的氣象,表達對楊溫甫為人的贊美。
            (5)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今吾汩沒于簿書案牘,思平山之勝,而庶幾夢寐焉,何可得耶!
            (6)第三段畫線句“溫甫其仁且知者歟”是作者對楊溫甫的評價。請用自己的話具體說明作者這樣評價的依據。

            組卷:34引用:3難度:0.6

          三、本大題共1小題,共30分。

          • 3.閱讀下面陸游的兩首詩歌,完成下列各題。
            北窗【1】
            白首微官只自囚,青燈明滅北窗幽。
            五更風雨夢千里,半世江湖身百憂。
            壯志已孤金鎖甲,倦游空攬黑貂裘。
            灞亭夜獵【2】猶堪樂,敢恨將軍老不侯。
            野飲夜歸戲作【3】
            青海天山戰未鏖,即今塵暗舊戎袍。
            風高乍覺弓聲勁,霜冷初增酒興豪。
            未辦大名垂宇宙,空成慟哭向蓬蒿。
            灞亭老將歸常夜,無奈人間兒女曹!
            注釋:【1】《北窗》作于淳熙七年(1180),作者時任朝請郎(正七品)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
            【2】《史記?李廣列傳》記載:“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灞)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3】《野飲夜歸戲作》作于淳熙九年(1182),作者當時閑居浙江山陰縣。
            (1)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北窗”詩首聯寫白首伴青燈,營造了凄清的氛圍,奠定了全詩的基調。
            B.“野飲”詩首聯寫眼前舊時的戎袍依然帶有邊關鏖戰的征塵,虛實結合。
            C.兩詩均寫“風”,第一首寫風雨相襲,人生多艱;第二首寫風高霜冷,語勢低沉。
            D.第一首以“北窗”入題,點明抒情對象;第二首題目中“戲作”二字,意味深長。
            (2)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北窗”詩頷聯中的“五”“千”“半”“百”,寫出了詩人牽念之遠、憂愁之重。
            B.“北窗”詩頸聯中“已孤”“空攬”相對,寫出了詩人孤獨落寞、貧苦無依的處境。
            C.“野飲”詩頷聯中的“乍覺”和“初增”,寫出深埋于心底的壯志豪情瞬間被激發。
            D.“野飲”詩頸聯中的“未辦”“空成”,寫出高遠的理想與失意的現實的巨大落差。
            (3)兩首詩的尾聯都用了“灞亭夜獵”的典故來抒情。請根據詩歌內容,分析其所表達情感的異同。

            組卷:46引用:1難度:0.6

          • 4.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
            (1)漫漫人生路觸動詩人幾多感慨:涉江采芙蓉,詩人情有所系,寫道“采之欲遺誰,
             
            ”;對酒當歌,鮑照心有所感,寫道“酌酒以自寬,
             
            ”。
            (2)《論語》中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李白以“
             
             
            ”表白心志,面對權貴不卑不亢,是中國文學史上狷介之士的杰出代表。
            (3)“獨坐書齋自吟嘯”是古今讀書人的樂事,歸有光居于窄小的“項脊軒”,“借書滿架,
             
             
            ,萬籟有聲”。
            (4)卒章顯志是史論的常用手法。賈誼的《過秦論》以“
             
            ”總結全文,指出秦亡原因,暗示統治者應施行“仁政”;蘇洵的《六國論》以“茍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國下矣”收束全篇,表明對屈辱賂敵的不滿。

            組卷:18引用:1難度:0.6

          六.作文(5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把題目寫在答題卡上。

          • 11.理性,相對于感性而言,它意味著人有判斷和推理的能力。擁有理性,便能以更加冷靜、客觀的態度進行思考和決策。奧地利哲學家哈耶克說:“理性是一種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種感情,使我們能夠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價值。”但理性的力量有時候也令人懼怕,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全是理性的人,恰如一把全是鋒刃的刀,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以“理性的力量”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組卷:49引用:6難度:0.7
          • 12.請以“這一次,沒有標準答案”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組卷:9引用:4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