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安徽省安慶市宿松中學高一(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布:2024/12/30 12:30:4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新時代領路人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可見考古學之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尤其是文化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重視考古學乃推進偉大實踐所需。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來之不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從某種意義上講,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正確歷史方向之上。考古學以其獨特的學科優勢,為我們認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揭示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長壽密碼”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學科依托。
                  重視考古學由順應時勢發展所致。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揆諸當今世界發展,一個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自身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反倒容易受制于人。具體到考古學,情形亦然。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幾代考古學人篳路藍縷、孜孜以求,在很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前沿理論等方面有了長足發展,特別是在中華文明起源問題上的創獲,就像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樣:“一時,中華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滿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建設的只能是“中國的”--即立足于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情境、適合中國國情、代表中國特色、獨具中國風格、展現中國氣派、蘊含中國精神的考古學。
                  重視考古學為文明交流互鑒所重。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于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國際話語權的增強,如要實現“形于中”而“發于外”的效果,亟須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考古學自有其得天獨厚的特質,因此我們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比如在良渚古國、安陽殷墟、敦煌學等領域,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從而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使各國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重視考古學是傳承文化基因所系。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數千年不曾斷裂過的偉大文明,之所以未遭毀滅就在于人類遺傳基因與國家文化基因兩個方面的歷史一直延續不斷、世代傳承。也正是在經年累月的積淀與創新下,中華民族形成了一系列無可磨滅的文化基因,如“中和”思想。它包括兩方面,一是‘中”,二是“和”,二者辯證統一。就文化上而言,“多元一體”的“一體”為“中”,“多元”為“和”,“一體”是核心;從政治文化層面來講,“一體”是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國歷史文化認同。“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大一統,與“和”之有容乃大,成為中華5000年不斷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對于類似文化基因的提煉,對理念體系的融匯,考古學自然不能缺席。
                  尋根溯源,保護整理,引領話語,以史育人,終光大文明,貢獻人類,中國考古事業無不與增強文化自信密切相關,可謂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站在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時空軸線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過程必定伴隨著對文化自信久久不息的重尋、重拾與重塑。相信擁有著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定大有可為。
            (摘編自王學斌《以考古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材料二:遺址獲批,說明這一發現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遺產組織的認可。當一些學者還在為夏遺存在哪里爭論不休時,考古新發現的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直接跨過夏代,呈現給我們一個個5000-4000年前,東西南北都有分布和聯系的燦爛輝煌的古文明遺址,這是何等令人高興的事。大家知道,考古界關于國家文明的標準是西方學者提出來的,當時,中國考古尚未開展,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其歸納總結也未必全面。這幾十年來中國的史前晚期考古的一系列發現,足以讓人重新思考文明的新形態和新標準,給國家文明以新的定義。
                  中國近代考古學從理論方法到技術手段都是西方傳入的,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不斷吸收外來的新方法、新手段,這些都并不妨礙我們通過吸收、實踐、消化、創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近百年以來中國的考古發掘都是中國學者獨立完成,其方法、理論、技術思路都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類似良渚這樣可以成為世界遺產的考古遺址在中國并不少見,如已發現的石峁、陶寺、二里頭、三星堆、海昏侯等等。這些就是中國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遺中提出中國有5000年文明遺址的底氣和實力。
                  中國考古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發現,中國考古學者自身充滿了文化自信,也讓中國人找到許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摘編自高大倫《良渚申遺與文化自信》)(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考古學為我們揭示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長壽密碼”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學科依托,使我們認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發展。
            B.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學在很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前沿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
            C.考古學有其得天獨厚的特質,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就能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
            D.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歷史一直延續不斷、世代傳承,而對于類似文化基因的提煉,對理念體系的融匯,考古學自然不能缺席。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過程離不開文化自信的樹立,中國考古事業與增強文化自信密切相關,中國考古學定大有可為。
            B.考古界關于國家文明的標準是西方學者提出來的,其歸納總結未必全面,中國的考古發現,足以讓人重新思考給國家文明以新的定義。
            C.近百年以來中國的考古發掘都是中國學者獨立完成,因此我們有底氣,有實力,而方法、理論、技術思路都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D.考古學于文化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中國考古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發現,讓中國人找到許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3)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論據論證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西北大學考古學構建形成以周秦漢唐和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為重心的研究特色,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B.考古學屬于人文科學的領域,在中國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多從屬于人類學,也有劃歸藝術史的。
            C.類似良渚這樣可以成為世界遺產的考古遺址在中國并不少見,如已發現的石峁、陶寺、二里頭、三星堆、海昏侯等等。
            D.王建新教授說:“中國考古學家在絲綢之路特別是中亞地區開展考古……成為陜西省‘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的一個特色了。”
            (4)材料一在論證結構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新時代領路人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那么,如何以考古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請結合材料簡要回答。

            組卷:9引用:9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大先生
            趙威
                  ①先生姓凌,有絕活兒。能把戲里的場景搬到木頭上,一塊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讓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園三結義”還是“三英戰呂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間逃荒來的。凌木匠來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頭最短的時候。北風襄扶著雷片。在空中橫掃。薄幕下。先是一根打狗棍進了三叔家的院門,繼而是一個身影,使用那根棍子挑進來的,破衣舊絮,褡褳掛在肩頭。趿拉著一雙單布鞋的腳,有一只似乎受了傷,纏著破布條。正在院里喂雞的三嬸,委實被嚇著了,以為大白天撞到鬼。剛要喊人,“鬼”卻先開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飯的來了,給口吃的吧。”三嬸仔細一瞧,是個討飯的。只見他端著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從那里發出來的。給完吃的,三叔三嬸看他可憐,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過夜。凌木匠望著三叔三嬸的眼睛,變得渾濁了。天亮后,他見磨坊里堆著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這家要蓋房。就對三叔說,他會做木工,可以幫忙,給口吃的就行。三叔尋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讓他試試吧。沒想到,凌木匠的手藝精得很,不但會做門窗,還會木雕,窗欞花飾、門簪頌語,好看極了。聊著聊著,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藝,還裝著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個先生。
                  ③就這樣,凌木匠留在了我們村,成了凌先生。“手藝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貴,而凌先生的尊貴,一部分來自他的手藝,一部分來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藝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稱他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兒細,字兒好,可悶頭做活兒可以,寫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學問也便像茶壺里的餃子,倒不出來。而大先生卻總認為自己的理兒多,不光要講個“知其然”,還要講個“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講越糊涂,化簡單為復雜了。漸漸地,就不受娃們待見,老是捉弄他。一開始,大先生氣得直跺腳,罵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來,習慣了,也便沒了火氣,只顧講他的,哪管下面亂成一鍋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總是跟我們講,歷代風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還是半個。他說李白一半是詩,一半是酒,他最討厭喝酒,也便只佩服半個李白了。
                  ⑤大先生喜歡講唐詩,尤其是李白的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說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欄。說這話時,身為木匠的大先生顯得頗有把握。我們卻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欄呢?每次我們一笑,他就一窘,嗓門提高了,像是要爭辯,說:“你們想想,床在屋里,窗戶是木頭的,還貼著紙,哪會看得見月光?在院子里,就著月光,看到井欄,才會思鄉,背井離鄉嘛!”
                  ⑥講到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頭望著窗外,我們也停止了議論,只有窗外不知誰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著。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變得渾濁。然后,他又扭過頭來,說:“這是思歸之辭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聲,“死鬼之詞”,大先生罵李白是個死鬼哩……不知從哪冒出來的靈感,我站起來說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渾濁的目光向我投來贊許之意,似乎還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農村撤點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幾十年的書,一下子閑下來,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兒。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舊課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變成一口棺材,嚴絲合縫。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廂房里,是留給自己的。不教書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認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著哪天躺進去了,身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卻越活越精神。
                  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這一件。國家針對民辦教師的新政策出臺后,給大先生補上了退休待遇。頭次領到工資,他就跑到支書家里,不干了,說:“我教書時,每月不到300塊,現在不教了,怎么還拿3000塊呢?不能白拿這錢。”支書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沒講明白,命令道:“國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渾濁起來。
                  ⑨后來,大先生用每月領到的錢買了好多木料,做了結實的課桌椅,給鎮上的學校送去。再后來,還設了助學金,村里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他就贊助一筆。直到有一天,他心滿意足地躺進自己打制的棺材。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辭海》,其中一條寫:“床,井上圍欄。”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2月22日)(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開頭描寫大先生卻以“能把戲里的場景搬到木頭上”的“絕活兒”呈現其木匠形象,頗能吸引讀者,并引出下文對大先生不平凡經歷的敘述。
            B.文中寫大先生“見磨坊里堆著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這家要蓋房”,可見其精明能干,有學問,這也是他成為村里人心中尊貴的好藝人和先生的契機。
            C.大先生嘴笨,不擅言辭,自認理兒多卻越講越糊涂,不受孩子們待見。作者筆下的大先生正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類似;兩位作者對自己筆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D.第⑨段寫他“心滿意足地躺進自己打制的棺材”,“心滿意足”的原因,既有落魄時有人幫助,手藝能得到大家認可,教書受村人尊重;也有能享受退休待遇,還能回報村人,為學校做善事。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②段屬于插敘,交待了大先生來我們村的過程,突出了他的身份和特殊手藝。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對大先生的描寫;同時又豐富了人物,避免了平鋪直敘。
            B.大先生為什么逃難到村里,家里又是什么境況,小說沒寫,大先生也沒說。這使小說的情節不夠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說的閱讀效果。
            C.小說三次寫大先生眼睛“變得渾濁”,既突出了他的感恩之心和對家鄉的思念,也有助于凸顯主題;同時又有貫穿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使小說脈絡清晰。
            D.小說中的“我”,既是大先生半生的見證者,增強小說的真實性,又側面襯托了大先生的人格與博學;同時,“我”還起到貫穿小說情節的線索作用。
            (3)第②段劃線部分,刻畫出了大先生窮困潦倒的乞丐形象,請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一形象的?
            (4)小說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

            組卷:83引用:7難度:0.9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白露節氣已是真正涼爽季節的開始,很多人在調養身體時一味地強調海鮮肉類等營養品的進補,   ①,給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機體的損傷,影響了學習和工作。在此要提醒大家,白露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特別是對于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   ②。凡是因過敏引發支氣管哮喘的人,平時應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其中最常見的有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花、黃花、胡椒等,而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高鈉鹽飲食能增加支氣管的反應性。在很多地區,哮喘的發病率是與食鹽的銷售量成正比,這說明    ③
                  在食物的屬性中,不同的飲食有其不同的“性”“味”“歸經”“升降沉浮”及“補瀉”作用。不同的屬性,因為其作用不同,適應的人群也不同,但是都要隨著節氣的變化而隨時調節每個人的飲食結構。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組卷:5引用:2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希臘對門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風、采光或圍閉效果,而中國古代建筑還重視屋內屋外空間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換,往往是實用與審美兼而有之,比如園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為了充分顯示環境之美而設計的。中國飲食烹飪也講究滋味之外的藝術,注重食名優美、食器精美、環境雅致,將物質享用與精神追求統一起來。
                  以上材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23引用:16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