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蘇省常州市中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4/11/18 19:0:2
一、積累與運用。(共20分)
-
1.選出對有關名著的內容表述正確的兩項( )
A.憤怒于何鍵等人的“大屠殺”暴行,賀龍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哥老會中聲望極高的他,靠一柄刀建立起了湖南的蘇區。 B.劉伯承用真誠與智慧化解了藏族人民對紅軍的誤解,前鋒部隊順利到達安順場,還俘虜了防守此地的指揮官,開始“過雪山草地”。 C.在殘忍的“虐殺猶太人”暴行中,不少工友被殺害,謝廖沙卻對這樣的暴行無動于衷,毫不關心工友們的安危。 D.匪徒殘部勾結外國使團密謀暴動,還成立了暴動委員會。朱赫來指揮隊伍在暴動前一晚肅清了匪徒,暴動頭目瓦西里神父等人都被抓獲。 E.石秀跟著楊雄連夜趕回梁山泊,向梁中書報告盧俊義被抓一事。燕青進入北京城伺機劫了法場,救下盧俊義。 組卷:91引用:2難度:0.5 -
2.有評論說《朝花夕拾》“彌漫著慈愛的精神與情調”,請寫出這部作品中體現“慈愛的精神與情調”的兩件事。
組卷:182引用:3難度:0.6 -
3.下面是漫畫《批評》和《理智》,請選擇其中一幅,簡要概括其主題。
我選擇的漫畫是《
主題:組卷:112引用:2難度:0.5
二、閱讀理解。(共45分)
-
9.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完成問題。
【良渚喜訊】
??2019年9月,著名的良渚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國際社會認可,標志著由稻作農業孕育出的中華農耕文明在良渚得到實證。
??形成于5000多年前的良渚古城是早期城市文明的典型代表,填補了東亞考古史上城市文明的空缺。2017年,良渚古城宮殿區的池中寺遺址發現炭化稻谷堆積,保守估算,至少存有20萬公斤稻谷。外城水利系統結構完整,蓄水、交通、攔洪、灌溉,功能齊全,為稻作穩產穩收打下了基礎。
(選自2022年《良渚文明》解說詞)【考古鏈接】
??農業考古是考古學三大課題之一。稻作農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21世紀初,在浙江省“上山文化”考古中,陸續發現了1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充分證明上山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的重要起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題詞“萬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遺址成功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特展中,一粒炭化稻米被放置在顯眼處。這粒稻米在上山文化早期灰坑中被發現,其長寬比相對于野生稻要小,經研究,屬于馴化早期的原始栽培稻。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人類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
??從文化基因的角度來講,上山文化可以被視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母體;從農業尤其是稻作農業文化的起源、延續和發展來看,三者可以被看成一組遞進的發展階段。而以稻作農業文化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路徑,最終奠定了由上山文化“最早的村落”走向良渚文化“最早的國家”這個區域文明的演進模式。
??中國稻作的主體是稍具黏性、顆粒比較短壯、比較耐涼的溫帶“粳”稻,這與后來在印度等地發展起來的熱帶稻類明顯不同,熱帶稻種一般都是沒有黏性、細長粒的“秈”米。今日云南境內粒稻和粳稻的分布是垂直的,海拔1500米以下種秈,1700至2000米以上種粳,中間地帶則秈粳交混:良渚史前稻完全屬于粳稻型。粳稻由北緯30°以南逐步北上,漫及江淮之間的大平原區,這可由歷史文獻得到充分的證明,證據鏈清晰。目前中國水稻產量占世界總產量36%左右,而粳稻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中國史前栽培出的矮生稻品及稻作農業的成功,無疑是世界科技史上極有意義的原創性貢獻,而粳稻在其他溫帶國家的擴大種植,是原創性貢獻中再度原創性的貢獻。
??如今,水稻是世界上種植最廣的作物之一,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水稻年產量達7.5億噸,60%的世界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中國水稻科學家,又把中華稻作文化將繼續造福世界人民!
(選自2021年《文匯報》專題報道)(1)請簡單說明良渚稻作文化從何發展而來,又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粳稻和秈稻的主要區別體現在哪些方面?
【稻作現場】
插秧歌
[宋]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②,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③,照管鵝兒與雛鴨。[注釋]①兜鍪:頭盔,士兵用以防護頭部。這里巧妙比喻,暗示插秧如戰斗。②喚渠朝餐歇半霎:渠,他。霎,一會兒。這是寫農婦招呼農夫休息片刻,先去用餐。③蒔未匝:栽種還沒有完畢。
(3)與“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創設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調最為接近的一項是
A.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宋?徐璣)
B.秋雨幾家紅稻熟,野塘何處錦鱗肥。(唐?韋莊)
C.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辛棄疾)
D.種稻盈田稻苗綠,愿云作雨雨我田。(元?陳泰)
【糧食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中國人口占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占世界的1/4。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這既是中國人民自己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也是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貢獻。目前,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長了14%,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長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谷物產量6.1億噸,占糧食總產量的90%以上,比1996年的4.5億噸增加1.6億噸。從中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從需求形勢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均口糧消費將穩中略降,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消費繼續增加,糧食消費總量剛性增長,糧食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從生產形勢看,農業生產成本仍在攀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趨緊,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抗災減災能力有待提升,在確保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同時,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壓力較大。從流通形勢看,糧食生產將繼續向核心產區集中,跨區域糧食流通量將進一步增加,糧食市場大幅波動的風險依然存在。與此同時,當今世界糧食安全挑戰依然嚴峻,仍有8億多饑餓人口,國際糧食貿易面臨著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干擾,不穩定因素增加,實現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任重道遠。
(摘編自2019年《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4)請概述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不超過50字)
(5)“考古鏈接”中出現了“證據鏈”一詞,請結合整組材料解釋這個詞。
(6)“一粒小小的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能絆倒一個國家。”晚年的袁隆平懷有更大的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再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請聯系整組材料,說說袁老為什么會有這兩個“中國特色的夢想”。組卷:152引用:1難度:0.4
三、作文。(共55分)
-
10.“強”與“堅強”同中有異。“強”,與弱相對,突出強壯有力、使用強力;“堅強”,與軟弱相對,突出不可動搖、使人堅毅。人們渴望“強”,但如同“植物成長除了需要陽光,也需面對風吹雨打”一樣,成長更需要直面困難的“堅強”。
??請以《強與堅強不一樣》為題,寫一篇文章。希望幾張漫畫能幫助你進一步拓展思路。
??要求:
①要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襲;
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③不少于600字;
④請勿透露考生個人信息。組卷:120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