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七年級(下)期末道德與法治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比較與選擇(本題共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
1.2022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單板滑雪運動員蘇翊鳴回信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你們心系祖國,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奮斗中創造精彩人生,為祖國和人民貢獻青春和力量。這激勵我們青少年( )
①擁有自信的熱情、自強的態度,讓青春更飛揚
②關心他人與社會,創造美好未來
③把全部精力放在努力學習上
④熱愛祖國,在實現中國夢的奮斗中創造人生價值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組卷:10引用:1難度:0.5 -
2.2021年“新時代好少年”杭翌帆,品學兼優,在編程和機器人設計方面能力突出,為動畫片《百變校巴》配音,用報酬設立“翌帆獎學金”,架起漢藏青少年心連心公益橋梁,資助近百位家庭困難學生。帶領同學攜手涼山彝族自治州小學共同開展“手拉手讀紅書“活動。杭翌帆的事跡告訴我們( )
①自強讓青春奮進的步伐永不停息
②青少年應以提高創新精神為主
③增強創新意識,積極投身創新實踐
④關愛他人,傳遞美好情感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組卷:23引用:5難度:0.7 -
3.從一位好人的凡人善舉,到一群先進典型的大愛傳遞;從一座城市的好人頻現,到一個社會的崇德向善……有著強大好人基因的河南,通過“中原好人”建設,道德高地正在冉冉崛起。這告訴我們( )
A.立志做大事,實現“止于至善” B.端正自己的行為,“止于至善” C.放棄自我追求,一心只為奉獻 D.把每個人都培養成“中原好人” 組卷:13引用:11難度:0.7 -
4.馬克?吐溫說:“當我7歲的時候,我感覺我父親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當我14歲的時候,我感到我父親是天底下最不通情達理的人;當我21歲的時候,我忽然發現我的父親還是很聰明的”以上材料表明( )
A.人的情感是復雜多樣且容易改變的 B.情感總是在人的社會交往中產生 C.情感讓我們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 D.情感隨著生活經歷不斷積累和發展 組卷:23引用:3難度:0.7 -
5.一名八年級學生在作文中寫道:倘若問我在這一年里最難忘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我會回答說是集體的溫暖。這名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應該包括( )
①獲得安全感
②獲得歸屬感
③體驗到挫敗感
④體驗到集體榮譽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組卷:7引用:23難度:0.9 -
6.一位科學家提出解決問題的“共生效應”:某一個問題的解決如果只靠個人“單打獨斗”,在相互隔離的狀態下,即使每個人竭盡全力,也未必能提出有價值的見解。如果許多人聚焦在一起,就某一個問題各抒己見、相互交鋒,就可能經過思維的碰撞,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即1+1>2的效果。下列對此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
①借助集體合力我們可以完成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的事情
②集體的力量取決于個體的數量,集體蘊含無窮的力量
③通過集體智慧可以創造奇跡,集體賦予我們力量
④個人要服從集體,集體可以帶給我們歸屬感和價值感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組卷:43引用:2難度:0.7 -
7.正如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說的:家庭可能包容驕橫的孩子,社會卻不能容忍成年“皇帝”游走。我們的孩子最終將走向社會,他們需要提升合作能力,學會正確的溝通交流方式,而班級是最適合培養孩子“溝通、合作”的地方。所以我們走進新的班集體,應該( )
①積極與同學交往,團結互助,友善待人
②主動和老師溝通交流,尊師親師
③遵守紀律,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快融入集體
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集體觀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組卷:65引用:2難度:0.7
二、非選擇題(4道題,共36分)
-
20.材料一:民之福祉,民法典之所系,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對每個人來說,從呱呱墜地到結婚生子,從柴米油鹽到衣食住行,幾乎都被民法典的內容所涵蓋,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民法。
材料二:校園欺凌、網絡沉迷、身心侵害……近年來,越來越多與少年兒童相關的新聞成為人們關切的焦點。為廣泛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從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條文從原有的72條增至132條。該法不僅完善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也標志著我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邁上了新的臺階。
閱讀上述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回答:
(1)以上兩則材料體現了法律的哪些作用?
(2)有人認為,有了法律的特殊保護,未成年人就可以健康成長。請你運用《法律伴我們成長》的相關知識評析這一觀點。組卷:2引用:1難度:0.4 -
21.某校七年級(6)班道德與法治學習小組開展了“法律在我們身邊”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其中,完成下列問題。
我學習
材料一:2021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噪聲污染防治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等。
材料二:我市交警嚴查“一盔一帶”,對車內不系安全帶、騎摩托車不戴頭盔等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進行查處。
(1)上述兩則材料分別體現了法律的什么特點?
材料一:
材料二:
我探究
同學們就“法律與我們的距離”這一話題展開了積極討論。有同學認為,我們初中生還小,在家有父母,在學校有老師,法律離我們很遙遠。
(2)你同意上述同學的觀點嗎?請說明理由。
我踐行
(3)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你準備如何做呢?(兩點)組卷:3引用:1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