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5課 人應當堅持正義》2021年同步練習卷(10)

          發布:2024/4/20 14:35:0

          一、基礎夯實

          • 1.下列各組詞語中,注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h2>

            組卷:5引用:3難度:0.9

          二、解答題(共3小題,滿分0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甌江上遠眺,左邊的臥龍山峰巒連綿,臨江壁立;右邊的伏虎山孤峰崛起,一柱擎天。而旗、鼓二峰對峙如門,險象環生,讓石門洞在甌江的煙雨迷霧里愈加有洞天仙境的意蘊。進入石門,兩側壁立千仞,那連綿起伏如飛虎騰龍的群峰,圍出了一個天然洞府。浸透古韻的山中小路似仙人遺落的竹簡,在曲徑通幽中記錄下悠遠的歲月,在坎坷不平中銜接曲折的歷史。一座山就是一個洞,這應該是。蒼穹為頂,群山作壁,在無盡的歲月里,在浩瀚的時光中,石門洞蘊積自然風情的大美和人文景觀的厚重。
                  石門洞以其洞天仙境之幽,。李白、王安石、沈括、王十朋、鄭復初、湯顯祖、阮元、袁枚等皆在這里留下墨寶。在石門洞一百多處摩崖碑刻中,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的遺跡,還有藝術的再現以及文化的傳承。
                  是奇山秀峰造就了石門洞的絕美風情,是怪石異水點化了石門洞的奇幻意境。一道石門飛瀑就像一處點睛之筆,將石門洞的美景推向極致?!皝y拋雪玉從天下,散作云煙到地飛”,這是何等的氣勢,在生命的逆境之中,飛瀑把跌落當作了另一種騰飛。
            (1)第一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A.比喻、對偶、夸張
            B.比擬、比喻、排比
            C.借代、對偶、夸張
            D.比擬、比喻、夸張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奇山秀峰、怪石異水造就、點化了石門洞的絕美風情和奇幻意境。”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組卷:2引用:5難度:0.6

          一、基礎夯實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春天本該是春天的味道,如花的草的,藍藍淺淺的,悠忽地飄散?;蛘?,綠綠的,濃濃的,郁香兒撲鼻,似著深巷里的酒呢??墒?,落日時分,吳家坡人卻聞到一股血味,紅紅淋淋,腥濃著,從梁道上飄散下來,紫褐色,一團一團,像一片春日綠林里夾裹著幾棵秋季的柿樹哩。誰說,你們聞,啥味兒?把夜飯端到村口飯場吃著的人們,便都在半空凝住手中的飯碗,抬起頭,吸著鼻子,也就一股腦兒,聞到了那股血味° (  )靜一陣,有人這樣說了一句,人們就又開始吃著喝著。誰都知道,明兒是三月底,本月的最后一個集日,屠戶家里當然是要殺豬趕集呢。不過,往常的集日,李屠戶都是起早宰殺,日出上路,當天到鎮上賣售新鮮。為啥今兒要在黃昏宰殺?為啥今兒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  )仲春到了,小麥從冬眠中睡醒過來,嘩嘩啦啦長著;草呢,也相跟著瘋生瘋長。要鋤地,要施肥,田頭有水的還要灌澆,各家都忙得如螞蟻搬家,誰能過多地顧上誰哩。月亮已經升了上來。吳家坡在月光中靜得如沒有村落一樣,能清晰地聽見村街上走動的腳步聲,踢里踏拉,由西往東,漸次地遠了。
            (節選自閻連科《黑豬毛白豬毛》)
            (1)下面各句中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為啥今兒要在黃昏宰殺?為啥今兒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
            B.仲春到了,小麥從冬眠中睡醒過來,嘩嘩啦啦長著
            C.田頭有水的還要灌澆,各家都忙得如螞蟻搬家
            D.吳家坡在月光中靜得如沒有村落一樣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似著深卷里綠綠的濃濃的倍香兒撲鼻的酒氣”,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3)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組卷:19引用:5難度:0.9

          二、鞏固提升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①鄉愁之“鄉”是一個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區域地理概念,因此鄉愁之“愁”不是無緣之愁,而是有根之愁。鄉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產生的,其承載著主體濃烈的情感記憶,蘊含著主體對地理故鄉的精神皈依。鄉愁中的“鄉”是對鄉愁主體生活過的故鄉的地理泛稱,是鄉愁地點的代名詞。
                  ②鄉愁的“愁”一方面指主體對故鄉的記憶和懷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種對故鄉的情感文化,包含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感。鄉愁的本質是個體關于情感認同的記憶,是個體在不同成長階段超越地域、空間等客觀現實條件的不斷反思和感懷。
                  ③鄉愁的物質載體包括自然和田園景觀、鄉村公共空間、日常生產生活場景、農特產品等。這些承載和喚起主體情感的物質載體富有生動的內容情節和情懷,與主體過去的日常生活實踐息息相關,因此即使主體離開故鄉多年依然能對其產生情感驅動,慰藉游子的思鄉、精神失重等情緒。
                  ④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愁社會價值,本質上就是從情感的角度引導社會各項資源向鄉村傾斜,鄉愁價值功能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在社會發展過渡中起著“紐帶”和“導航”的重要作用。鄉愁價值通過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理性疏導鄉愁發生主體與社會發展間的矛盾,推進個體與社會的追求統一,進一步推動社會和諧穩定和高質量發展。
                  ⑤鄉村作為鄉愁載體是最值得利用和發掘的寶貴資源和財富,這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關于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政策不謀而合。鄉愁生態價值的本質就是,以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作為核心,堅持“用生態留住鄉愁,用鄉愁留住生態”的發展原則,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通過引導作用使主體加深對故鄉生態文明的認識,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平衡現代化建設和生態環境間的矛盾。
            (摘編自馬蕾《鄉愁價值的激活: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愁理論價值研究》)
                  材料二:“鄉愁”所表達的更多是一種精神文化層面的缺失。人們過年回鄉驟然感覺到年味逐漸消失,富有傳統內涵的農村習俗也淡出農民的生活。與之相反的是大面積被擱置的土地的荒涼。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鄉村的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在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中,鄉村文化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我國重要的本土文化。盡管受著城市化浪潮的沖擊,鄉村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鄉村文明的價值包括載體性文化價值、主體性需求價值和客體性生產價值,它的載體性文化價值可以團結鄉村振興的多元主體力量。無論是有形的鄉村文明還是無形的鄉村文明,都是人民創造出來的,而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價值和訴求。比如說,鄉村的村容村貌、物質設施等有形文明是鄉村人民遵循共識所建立起來的。正因如此,鄉村的村規民約、風俗習慣等無形文明也是鄉村人民約定俗成的。這些文明都是人民共同建立的,因此,它們是鄉村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和價值標準的集中體現。這就是為什么人們“鄉愁”情懷如此濃郁了。對“鄉愁”,我們應意識到鄉村在現代化浪潮中是無法被替代的,盡管城市化在不斷地沖擊著鄉村的發展,但我認為這正是鄉村振興的存在意義。
            (摘編自鐘晨《“鄉愁”下的鄉土情懷與鄉村價值思考》)
                  材料三:①鄉愁包括鄉“愁”和“鄉”愁,前者凸顯“愁”的語義,將焦點指向了關乎故鄉的現實問題;后者凸顯“鄉”的語義,落腳于故鄉的范疇問題。對于新型城鎮化而言,解決了鄉“愁”和“鄉”愁的問題,也就真正實現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包含了現實中“望不見山、看不見水”的鄉愁話語語境,“山”“水”成為環境資源元素的隱喻而與鄉愁直接關聯,這種預設使新型城鎮化中的鄉愁話語構建首先關聯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
                  ③從外在形式看,解決鄉愁中包含的生態效益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必須要求城鎮建設規劃中優先考慮對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就內在本質考量,實現與新型城鎮化相匹配的人口市民化在根本上還需要基于心理、情感驅動的文化融合推動,承載著心理與情感方式的鄉愁話語構建必須要滿足文化的構建需求。因此,新型城鎮化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深層意蘊在于推進市民社會參與、身份認同,推進友好環境的建設與體驗,以融合落實社會福祉,改變城市居民、農村居民、進城務工人員三元結構,柔性化解環境污染、住房困難、半城鎮化等城市病影響,這是鄉之“愁”的內在訴求。
                  ④無論生態文明還是城鄉共榮指向的鄉之“愁”,都是群體性問題,對于個體而言,鄉愁更多的是“鄉”之愁。在這個維度下看,故鄉首先是一個出生地,“山”“水”常在;這個故鄉又由出生地界定了群族,這個意義上“鄉”愁因群體性意義與鄉“愁”部分重疊。其次,當故鄉處于物質世界與人的關系視角之下,它是人的存在之鄉,“鄉”愁包含了對個體終極存在之鄉的向往,這使鄉愁成為了一個普適的范疇,它意味著新型城鎮化中的鄉愁話語構建具有與國家全面開放格局相融的匹配度。
            (摘編自譚暉《新型城鎮化中的鄉愁話語構建》)
            (1)下列對材料中“鄉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愁之“鄉”是一個地理概念,指向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是鄉愁主體的精神所皈依的故鄉范疇。
            B.鄉愁之“愁”是一種情感記憶,指向了故鄉的現實問題,包含對故鄉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感。
            C.鄉愁的本質是個體關于情感認同的記憶,是個體在不同成長階段就固定地理區域的不斷反思和感懷。
            D.鄉愁常附著在與主體曾經的日常生活實踐息息相關的自然田園景觀、鄉村公共空間、日常生產生活場景等的上面。
            (2)根據材料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鄉愁的生態價值進行積極引導,讓人們更多的關注鄉村的生態建設,能加快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對解決現代化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有益。
            B.鄉村的村容村貌、物質設施等有形文明和鄉村的村規民約、風俗習慣等無形文明都是人民創造出來的,都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價值和訴求。
            C.“鄉愁”是一種精神文化層面的缺失,所以盡管人們每年都想盡辦法回家過年,但作為物質載體的鄉村土地卻仍然被大面積擱置荒涼。
            D.鄉愁具有普適的范疇,這意味著新型城鎮化中的鄉愁話語構建與國家全面開放的格局有了相融的匹配度。
            (3)下列詩句能表現出材料一第③段觀點的一項是
             

            A.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管。
            B.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C.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D.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4)材料三第③段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美麗鄉村”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代名詞,請結合材料,從“鄉愁”視角就“美麗鄉村”建設向有關部門提出三條建議。

            組卷:35引用:9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