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2019年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4/12/31 21:0:3

          一、積累運用(29分,每題2分)

          • 1.下列詞語書寫和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1172引用:6難度:0.9
          • 2.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組卷:490引用:7難度:0.9
          • 3.對下列句子修辭手法的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組卷:554引用:9難度:0.8
          • 4.下面一段話已打亂順序,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②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
            ③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
            ④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⑤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

            組卷:839引用:9難度:0.8

          二、閱讀理解(41分)

          • 11.說明文閱讀
            絲路“糖史”
                  ①中國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歷史十分悠久,其發展歷程同陸上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②甘蔗原產熱帶,公元前傳播、種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區。先秦時期中國南方就已開始種植及食用甘蔗,常見的食用方法為生啖或榨取“柘(zhè)漿”直接飲用。后來,人們也嘗試對蔗漿粗加工,即以曝曬煎煮去掉蔗漿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濃度較高的“蔗餳(táng)”。“蔗餳”乃是一種稠厚的糖漿,若是進一步冷凝,可以固結為赤褐色的糖塊,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過,這種粗制糖塊水分含量大,極易溶解,不易運輸。而在不產甘蔗的北方,人們要想品嘗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絲綢之路遠道而來的外國使團和西域胡商。他們帶來的“西極石蜜”產于西域,因經過高超的脫水處理而呈干燥的餅塊狀,不但易攜帶,易儲存,而且滋味品質都優于南方粗制的蔗餳。
                  ③公元 661 年,唐高宗命人從印度請來 10 位制糖專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顏色較淺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華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術也在新的環境、新的理念下獲得富有想象力的改進與完善,為中國在世界蔗糖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
                  ④北宋時期,四川一帶的匠人憑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種異常細膩、凈白、美味的結晶糖霜。蘇軾有詩云“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黃庭堅也以“我舌猶能及鼻尖”的俏皮詩句,極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紹興年間,隨著甘蔗種植面積的擴大和制作技術的推廣,糖霜在滿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時尚有富余。于是,產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過海,向南銷往占城、真臘、三佛齊、單馬令等南洋國家,甚至到達波斯、羅馬等地。“中國糖”由此開始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達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來到中國,將他們較為先進的“樹灰煉糖法”傳授給了福州糖工,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白糖的質量。《馬可?波羅游記》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煉制“非常白的糖”。這種大規模、高效率的白糖生產,對于提升中國糖的國際競爭力、激發進一步技術革新,是很有幫助的。
                  ⑦到了明清時期,中國人在以往制糖技術的基礎上精益求精,發明出“黃泥水淋脫色法”,生產出潔白如雪、顆粒晶瑩的精制蔗糖,其中最為雪白細膩的被稱為“西洋糖”。此時中國人已憑借手工脫色技術,在世界蔗糖生產領域占據了領先地位,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角色是輸出而非輸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較以往更多,航線距離更長,不僅包含占城、暹羅等“老主顧”,還覆蓋了日本、波斯灣及歐洲多個國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制造的白糖與脫色技術在明代傳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語、孟加拉語等幾種印度語言中,白糖均被稱為“繼尼(cīnī)”,意為“中國的”。“繼尼”與唐代的“西極石蜜”“煞割令”遙相呼應,分別在陸上、海上絲綢之路上,見證了千百年來中外各國因蔗糖結下的緣分,以及彼此間互通有無、愿結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見證了中國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中國古人于蔗糖制造歷程中展現出的開闊胸懷與精進精神,在古老絲路重煥新生的今天,仍可成為蔗糖文化傳承的一盞明燈。
            (1)選文主體部分以
             
            為序,條理清晰地介紹了
             

            (2)下面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蔗餳”與“西極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運輸方便性、滋味品質方面都有較大差距。
            B.唐代引進的印度制糖技術在中國獲得改進與完善,為中國在世界糖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
            C.“竹甑法”“樹灰煉糖法”是從國外引進的制糖技術,“窨制法”“黃泥水淋脫色法”是中國人發明的制糖技術。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國生產的蔗糖品種,“西極石蜜”“西洋糖”是外國生產的蔗糖品種。
            (3)第④段引用蘇軾和黃庭堅的詩句,有何作用?
            (4)第⑦段畫線句中加點詞語“主要”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此時中國人已憑借手工脫色技術,在世界蔗糖生產領域占據了領先地位,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角色是輸出而非輸入。
            (5)請簡要分析第⑧段畫波浪線句子在結構和內容上的作用。

            組卷:366引用:7難度:0.1

          三、作文(50分)

          • 12.閱讀下面一首詩歌,根據要求作文。
            還有一支春天的歌
            汪國真
            有片草地我們都走過
            有朵小花我們都記著
            有個愿望我們都曾有過
            有段往事我們都珍藏著

            有過追求    有過失落
            有過平坦    有過挫折
            我們有過許多許多
            還有一支春天的歌
            其實,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一支春天的歌。
            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或體驗,以“那一支春天的歌”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
            (2)表達真情實感,不得套寫、抄襲
            (3)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組卷:214引用:14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