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湖北省鄂東南省級示范高中教育教學改革聯盟高二(下)期中生物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幾十年前,我國東北地區廣袤無邊的森林里,生活著很多東北豹。隨著人類在這片森林里采伐林木、墾荒種地、建設鐵路,東北豹從這里遷出,幾近消失。2015年,我國科學家基于長期的野外觀測查明:在我國東北長白山脈北部地區,共檢測到東北豹42只,其中,幼體兩只,雄性和雌性的成體分別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斷性別的成體2只。對上述資料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東北豹在人為保護的措施下,種群數量仍不能迅速增長,其繁殖能力差是重要原因 B.建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提高東北豹的遷入率可以提高其種群數量 C.在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統計的調查中,紅外感應觸發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適用于東北豹這種身體帶有條紋或斑紋等天然印記的動物 D.對東北豹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一定是標記重捕法 組卷:3引用:1難度:0.7 -
2.種群是生命系統中重要的結構層次。研究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的規律,在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下列有關種群研究的應用,正確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信息素)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從而使害蟲的繁殖力下降,屬于化學防治 B.建立自然保護區,給野生大熊貓更寬廣的生存空間,改善它們的棲息環境,從而提高環境容納量,是保護野生大熊貓的根本措施 C.漁業上,在 時進行捕撈魚,能保證種群數量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K2D.人工捕殺家鼠的措施主要是通過降低環境容納量來控制家鼠的種群數量 組卷:4引用:1難度:0.7 -
3.高中很多生物學實驗需要測量和計數,下列操作可能導致實驗結果估值偏小的是( ?。?/h2>
A.樣方法調查草地上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時,在該植物生長密集處取樣 B.調查某林場中某種鼠的種群密度時,標記物過于醒目不利于標記個體的存活 C.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時,沒有振蕩試管且從試管下層吸出培養液 D.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時,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沒有打開電燈 組卷:6引用:2難度:0.6 -
4.觀察一個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不同類型群落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多種多樣,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h2>
A.草原上的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能抵抗干旱 B.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的形式排泄含氮廢物有利于保存水分 C.熱帶雨林中的喬木高大,喬木往往有板狀根,樹的分支發達,以爭奪陽光 D.濕地生物群落中的動植物物種十分豐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陸生生物 組卷:50難度:0.6 -
5.某座山北坡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岳樺林和高山凍原。針闊葉混交林中的喬木層有紅松、紅皮云杉、白樺等多種植物,在林冠層生活著小杜鵑、大杜鵑、黑枕黃鸝等鳥類,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不同的森林類型是群落的垂直結構 B.黑枕黃鸝主要生活在林冠層,這是黑枕黃鸝的生態位 C.針闊葉混交林中的紅松和紅皮云杉存在種間競爭的關系 D.針闊葉混交林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 組卷:4難度:0.7 -
6.2017年,我國農業部啟動了綠色發展行動,其中要求提高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率。秸稈焚燒會污染環境,但將秸稈加工成有機肥后施加到土壤中,既能減輕環境污染又能提高農作物產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h2>
A.有機肥通過分解者的分解能為農作物提供物質和能量 B.農作物秸稈還田有利于增加土壤的碳儲量,減緩了溫室效應的加劇 C.農田秸稈焚燒釋放CO2,這一過程屬于生態系統的碳循環 D.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不斷循環,但還需要往農田中不斷地施加氮肥 組卷:2引用:3難度:0.6 -
7.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蘊含著生物學知識的語句,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氾勝之書》中記載:在瓜田中“又種薤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賣之,與瓜相避”,這種“間作套種”的農業生產方式可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B.《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數罟(細密的漁網)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可保證魚類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 C.《詩經?國風》中提到“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子表達的是行為信息 D.《詩經?小雅?小宛》寫道:“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體現了螟齡與蜾蠃之間存在捕食關系 組卷:5引用:2難度:0.6 -
8.如圖中所示的生物間關系,A、B代表兩種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條件,箭頭表示營養流動的方向;圖2在坐標系中表示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下列相關判斷中,錯誤的是( ?。?br />
A.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如圖1中②或圖2中甲所示 B.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如圖1中③或圖2中乙所示 C.大鱸魚以小鱸魚為食的數量變化關系可如圖1中①或圖2中丙所示 D.T2噬菌體與大腸桿菌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不能如圖1中①或圖2中乙所示 組卷:9難度:0.7
二、非選擇題
-
23.聚丙烯纖維(PP)是醫用外科一次性口罩的主要成分,某生物興趣小組欲對降解PP的目的菌進行初步篩選,他們取10g土壤樣品于100mL錐形瓶中,加入90mL無菌水,于搖床上充分振蕩混勻,再接種到以PP為唯一碳源的固體培養基中,置于37℃培養箱中培養,待菌落生長良好后進行下一步實驗。圖甲表示PP分解菌分離與計數的過程,6號試管涂布的三個平板的菌落數為475、573、754;7號試管涂布的三個平板的菌落數為59、74、98;8號試管涂布的三個平板的菌落數為27、12、9。圖乙表示在培養基中加入能與PP結合而顯色的染色劑,目的菌落周圍出現透明圈的情況。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篩選目的菌過程中,接種最常采用的方法有
(2)一段時間后,若觀察到上述培養基表面僅出現了形態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一種菌落,由此實驗結果
(3)根據圖甲PP分解菌分離和記述結果分析,可以推算1g土壤樣品中含有PP分解菌的數目是
(4)有同學根據觀察到圖乙菌落的直徑大小,認為菌落直徑d更大的就是降解PP能力更強的菌株,你組卷:3引用:2難度:0.7 -
24.紫杉醇是紅豆杉屬植物體產生的一種次生代謝產物,能與微管蛋白聚合體相互作用,抑制紡錘絲的形成,從而阻礙了腫瘤細胞的分裂,因此用于治療多種癌癥,尤其對于常規化療無效的卵巢癌和乳腺癌起到明顯的作用。生產紫杉醇的傳統方法是從紅豆杉的樹皮和樹葉中提取,從36棵60年生的大樹的樹皮中才能提取到大約1克紫杉醇,僅可用于治療一個癌癥患者;野生紅豆杉生長速度較慢,直徑20厘米的樹需要生長10年,而目前紫杉醇的年需要量達到500千克,所以紅豆杉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目前利用植物細胞工程來生產紫杉醇是擴大紫杉醇來源的一條重要途徑。
(1)對于紅豆杉屬植物而言,紫杉醇
(2)紫杉醇的工廠化生產利用了
(3)利用紅豆杉莖尖分生組織經過一系列實驗操作能得到新的紅豆杉植株的根本原因是
(4)從題干信息請你推測生產紫杉醇的傳統方法有什么缺點?組卷:3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