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省昆明一中高考語文仿真試卷(七)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城市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載體,在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容易引發“大城市病”。大城市病是指在大城市中出現人口膨脹,從而引起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信息嚴重不對稱等“癥候群”。面臨這些日益加重的城市問題,建設新智慧城市,必須借助大數據技術、智慧城市技術,并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來探索新的路徑和模式。
在城市規劃工作中,以構建大數據系統為基礎,可以使每項工作貫徹和落實規劃政策,有助于提高各項工作的基礎建設水平,進而使獲得的數據更加真實可靠。以城市規劃工作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應用大數據技術,將城市的人文歷史有效融入規劃工作,一方面使城市規劃體現出人文特點,另一方面使規劃工作更加簡化。工作人員在城市規劃工作中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呈現出直觀的規劃圖形在圖形內實時產生數據,用于向規劃人員提供決策依據。以城市核心區域人流分布情況為例,大數據技術可以收集限定區域內人流分布情況,根據人流分布情況分配交通資源,使限定區域內的交通壓力得到有效緩解,避免在限定區域內發生安全事故,并且保證限定區域內用戶的生活和工作不受到影響。
許多城市在規劃過程中,已經將智慧城市技術作為規劃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發達國家,智慧城市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并且技術應用較為成熟。以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為例,城市規劃中應用智慧城市技術,將公共照明系統與城市智慧系統相互連接,在夜幕降臨時,城市系統會控制照明系統,根據光度的變化調整照明亮度,直至進入完全照明狀態。同樣,智慧城市技術可以對城市交通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在監測過程中會使用到多種設備,包括衛星、無人機以及攝像機等,上述設備可以構建交通動態監管系統,對城市交通狀態進行全面分析,通過分析判斷交通在一定時間內的變化,及時對交通做出調整,以便緩解交通壓力,保證人們出行更加方便。
為推動智慧城市快速發展,需要城市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建設基礎設施過程中,應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作用,使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相互融合,突出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提高城市空間的利用率,進一步整合城市資源,可以提高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就土地資源利用而言,在保證農田生產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選定適合的位置配置基礎設施,優化和調整空間資源,使各項生產保持協調發展關系。基于宜居角度進行城市規劃時,應將公共安全作為規劃的重點,讓人們在進行工作和生活的同時,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在有限的空間內,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水平,使城市富有豐富的生態文明內涵,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城市規劃工作應用大數據技術、智慧城市技術等,可以使城市規劃內容貼近城市發展需求,進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節選自郝江陵《智慧城市與大數據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當前我國城市在發展中都出現了“大城市病”,這使得城市發展必須探索新的路徑。
B.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使用智慧城市技術有利于收集限定區域內人流分布的情況。
C.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關系到城市多種資源的利用,是建設新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
D.智慧城市的建設雖然利用了新的技術,但依然建立在人文性和生態文明的基礎上。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針對城市中交通擁擠、資源緊張等“大城市問題”提出論點,有明顯的現實指向。
B.第三段以阿姆斯特丹照明系統為例,論證了智慧城市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運用。
C.第四段注重列舉具體事例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論證,使得論述更有說服力。
D.文章從大數據和智慧城市技術的使用、基礎設施的建設三方面進行論述,層次分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能充分使用大數據系統技術,就會有利于工作人員與城市規劃部門實時交流。
B.針對城市的變化,智慧城市技術的處理方式相較于其他技術,更具獨特的智能性。
C.目前我國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還需發展和完善,就應多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
D.使用新型技術,不能脫離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樣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組卷:8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民俗是社會群體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象;作為精神的外化,民俗存于日常的器物、技藝、儀式制度中,“日用而不覺”。民俗文化是一種生活文化,它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緊密相關。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日常飲食各不相同,云貴川氣候潮濕愛酸辣,東北地區冬季寒冷喜腌制菜品;而節日文化、風俗趣尚也各有差異,如端午包粽子劃龍舟,中秋團圓賞月,重陽敬老登高等等。這些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和人文品格。現代社會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但是節日、儀式、技藝、器物等所蘊含的深層文化記憶和獨特的審美符號依然持續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
隨著媒介的日新月異,民俗也隨之呈現出多維度、立體化特征,展現出生動、活態的變化。文化體驗類節目《2018中國記憶》探尋二十四節氣和百姓生活之間的關系,通過記錄影像呈現文化體驗,開展線上活動,立體展現立春打春牛、春分釀酒拌醋、谷雨牡丹花會、立夏嘗三鮮等節氣儀式。這種極具沉浸感和互動性的表現形式,突破了傳統民俗傳播的時空限制,實現了“在場”與“不在場”的妙合、歷史與當下的連綴,使觀眾們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可以說,新的媒介形式讓不同群體、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對話,融入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今天,生生不息、鮮活靈動的民俗文化在新媒介助力下得以全面、有效地表達和傳播。民間話語表述及審美趣味喚醒了共同的文化記憶,通過聲音、文字、影像、超文本鏈接、云技術,民俗文化以主動的姿態感應生活、呼應時代,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供了經驗和情感的紐帶。
(摘編自毛巧暉《新媒介與民俗文化:在時間長河的洗禮中閃耀著新的光彩》《人民日報》2021年01月22日)材料二
近日,“尋找鄉村手藝人”內容征集活動圓滿收官。此次活動于5月14日啟動,由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抖音與《農民日報》獨家發起,邀請民間藝術達人用視頻和圖文的方式記錄創作故事,最終吸引了6793名創作者參與,線上投稿量13729篇,總播放量達1.75億。
來自五湖四海的手藝人,利用短視頻、圖文等形式,展示了木刻、刺繡、雕刻等傳統工藝的魅力,并讓墨雕、糖畫等小眾藝術重登舞臺。廣西梧州的阿木爺爺是一位有50年經驗的木匠,他在這次征集活動中分享了制作二十四柱魯班鎖的精湛技藝。網友感嘆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打磨榫卯技藝的工匠精神,呼吁“這樣的手藝千萬不能失傳”,有人甚至自投阿木門下學手藝。
(摘編自《尋找鄉間的手藝人》中新網2020年7月15日)材料三
山東省乳山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俗文化積淀。近百年來,許多古跡遭到嚴重破壞,古跡只能從老照片中看一下或老人的口述中想象一下。為搶救文化遺產,市文化館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先后舉辦過8次大型社會宣傳活動,組織人員在人口密集地段掛橫幅、設展牌,分發非遺宣傳單。另外,借助有關展會平臺,一些民俗文化資源得到了合理開發利用,如乳山鏤繡和姜家柳編兩種產品在2010年濟南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得到展銷和開發,實現開發性保護。
盡管如此,在城鎮化進程中,一些老房子、古樹、老街道、老家廟、古井仍有不同程度的損毀,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民俗傳統隨著歷史的前進瀕臨消亡。乳山草編業曾經暢銷國內外,民間藝人房云璞曾被評為“全國工藝美術品大師”,然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塑料制品在市場上日益走俏,房云璞漸沒有了用武之地,乳山的草編業也慢慢銷聲匿跡。而乳山傳統制鹽業、寧海綢等技藝都面臨同樣命運。
(摘編自鄭華《對乳山市城鎮化進程中“非遺”保護工作的調查報告》)(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民俗是一種文化事項,形成于社會群體的生產實踐和生活中,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藝、儀式制度中,“日用而不覺”。
B.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和人文品格,民俗載體所蘊含的深層文化記憶能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
C.《2018中國記憶》開展線上活動,立體展現一些節氣儀式,具有沉浸感和互動性特點,突破了傳統民俗傳播的時空限制。
D.新媒介使民俗展現出生動、活態的變化,并呈現出多維度、立體化的特征,從而以主動的姿態感應生活、呼應時代。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介紹了民俗和民俗文化的概念、相關因素、意義與價值,從中可知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對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新媒介助力民俗文化傳承的成功案例,由于參與的媒體更多,“尋找鄉村手藝人”活動或將更具影響力。
C.材料三中,為搶救文化遺產,乳山市在宣傳和開發民俗文化資源方面作了嘗試,但在借助新媒介提升效率上還有很大空間。
D.通過材料二、三的對比可發現,如果房云璞老人的技藝能在“尋找鄉村手藝人”活動中展示,乳山的草編業將得到傳承。
(3)針對乳山市民俗文化保護的困境,新媒介可以發揮哪些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組卷:6引用:5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晚飯擺好了,一碗紅燜肉,一盤魚,兩個碟子:紫陽觀的醬菜和油燜筍。李先生戴上了老光眼鏡走近飯桌的時候,燒飯娘姨又送上滿滿的一盤炒雞丁和一大碗的火腿白菜湯。
李先生朝飯桌看一眼,輕輕嘆一口氣,兩手撐在飯桌邊兒上,墩出了他那禿頂的油光光的頭,再看得仔細一些,然后落座,舉起了筷子,又唉了一聲,輕輕地自言自語地說:“我們窮了!這一點菜夠這一桌子人?”
李先生這話是不錯的。這里是滿滿一桌人:李先生對面是李太太和八九歲光景的三少爺;左邊是大少爺大少奶奶一對兒,大少奶奶手里還抱著李先生三歲不足的孫子;右邊是大小姐和二少爺,兩個正是吃量很好的十八九歲。一桌坐滿了。但還有一個人擠不上去,這就是站在李先生背后的姨太太。自從李先生一家做了上?!霸⒐币院?,這位叫做寶姑娘的姨太太每餐總捱不到一個坐兒,總是要等到李太太或者大小姐好容易放下了碗筷,她這才頂補上去。好在這位寶姑娘原是鄉下小戶人家的女兒,進李家來低頭伏小慣了的,要她如何就如何,從不透一口大氣。
李先生想到住在鄉下的時候,每頓飯總是兩桌,男歸男,女歸女;三開間四進的大房子,一家人住得怪舒服的;沒來由搬到上海來,全家擠在鴿子籠似的三四間屋里,倒出了好大的租錢。菜也貴,每月的澆裹比在鄉下時大了幾倍;--想到這里,他把頭一搖,心里又嘆著氣說:“真是一天一天弄窮了?!?br /> 自己還是少爺的時候,他李先生常來上海,后來他從少爺變做老太爺了,就覺得鄉間住住也還舒服。這就輪到他的兒女輩“蒼蠅見血”似的渴慕著上海。這一次全家都搬了來,也是兒媳婦們竭力攛慫的。兒子是三日兩頭地在老頭子跟前說:“鄉下太不太平了呀!昨天張家已經避到上海去了,聽說趙家和孫家只在這幾天里也要搬!”可是李先生總打不定主意。直到鎮上一家布店的小開遭了“綁”,李先生這才心里一跳;可不是么,家道比他差得多的人尚且被土匪看中,那他李先生豈不是更危險?然而他又自己寬慰道:“少出門,坐在家里,難道打進門來?”媳婦和女兒卻整天嚷聒得厲害:“土匪也要綁女人的!”李先生只當作不聽見??墒恰敖壠薄钡目植肋€沒鬧清楚,另一件事來了:那一年的教育經費沒有著落,縣里發了教育公債,因為李先生是五六百畝田的大主兒,派到他身上的債票是一千。這可把李先生嚇了一大跳。于是硬一硬頭皮,他全家搬到了上海。
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這一年來把他所有的財產都變成現錢,存在一家新開的銀行里。三個月前,他又費了無數的口舌,把內地幾家商鋪里他搭的股子陸續都拆了出來,一共也有三四千罷,都存在他認為可靠的那家新銀行里。
利息雖然勉強夠開銷,可李先生每到月底算賬,就有一百二十分不愿意?!耙亲≡卩l下,除開銷還可以多下一半呢!”最近,他這“不愿意”縮短到每天要來兩回,那就是吃飯的時候。在他的算盤上,大女兒還要出閣,要花錢,二兒子娶親,更要花得多些,何況還來個八九歲的三兒,何況說不定那寶姑娘還會生出來。
飯快吃完的時候,拍拍拍,大門門環上響了三聲。李先生放下了碗,連聲道:“慢點開,慢點開,問問清楚!”他住在上海也還得提防著騙門進來的強盜。然而娘姨去看了來,沒有人,只有一封信。李先生聽是信,立即又想到詐嚇信。手指頭微微有點抖,拿過看時,卻原來是鄉下來的。
這是代李先生經理田產的人寫來的信;他說:今年大旱,鄉下人是苦樂不均,有些地方粒米無收,有些地方倒還有個八成;李先生那些田產扯勻了算,可有六成,不過收起租來,恐怕吃力得很。
李先生捏著那些信紙又只管出神。前些時旱象初成而且米價步步漲的時候,李先生走進走出咕嚕著“米價漲,奸商可惡,偏又他家吃口重”。可是眼前這封信告訴他田里還能夠統扯個六成,他就又覺得近來米價倒反跌落些是不應該的,又是奸商可惡,私進洋米,說不定還有東洋貨。
他右手摸著自家油光光的禿頭,心里又要咒罵米商,又要想法怎樣收租,這當兒,一個人氣急敗喪闖到跟前,是他的大少爺,手里拿著一張報紙,叫道:
“中國興業銀行倒了!爸爸,晚報上登得有!”
“呵呵!什么!不會的!前幾天它還新添了一個支店呢!呵呵!”
李先生搶過報紙一頭看,一頭說,禿頂上立刻布滿了汗珠。
“啊呦!”李先生回過氣來似的喊一聲,手一松,報紙落在地下。報紙上登載得那么詳細,還能是假么?李先生的全部財產,每月的開銷,一下子倒得精光呢!
過一會兒,李先生咬緊牙齒說道:“明天我就回鄉下催租去!明天就去!催租去!唉唉--偌大家銀行會倒的!”
(發表于1935年2月,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極富生活化特點,通過對晚飯菜肴的描寫,初步顯現出李先生的社會階層和家庭境況。
B.姨太太寶姑娘只能頂補入座的“飯桌身份”,帶有鮮明的舊社會痕跡,體現作品的現實主義特征。
C.李先生一家搬去上海,主要原因是晚輩們的攛掇,兒女們整天強調鄉下社會的各種不安定因素。
D.小說結尾幾段,作者大量使用感嘆號,準確、巧妙地突出李先生因銀行倒閉而出現的心理變化。
(2)小說中的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形象?請結合全文概括分析。
(3)文中未出現“微波”一詞,小說卻以此為標題,請結合文本分析“微波”的作用。組卷:10引用:2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20分
-
9.如圖是畢業生團員團組織關系轉入流程圖,請把這個流程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110個字。
組卷:1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抬頭遠望 滿眼華燈壯闊
萬里嘉禾 這是我的中國
因為你 我親愛的祖國
你的托付 就是我的承諾
初心似火 從不懼怕什么
青春熾熱 獻給中國”--摘編自歌詞《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清澈的愛有很多種表現方式,可以是忠誠、真摯,可以是奉獻而無所求,可以是熱情而無所畏懼……作為中國新時代的青年,你如何理解“清澈的愛”?請寫一篇作文,表達你的思考與情感。
要求:不脫離材料的含義及范圍寫作,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貼合情境,符合文體特征,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2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