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河南省信陽高級中學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試卷(八)

          發布:2025/1/6 11:30:2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明代的性靈文人對詩歌情感的表現范域進行了不斷的開拓和“探底”。他們以“世情”為詩性情感,把庸碌人生、瑣碎生活、平常心情詩意化,創作出了一批新鮮活潑、具有濃濃世俗氣息的詩歌作品。他們的這種嘗試,不僅推翻了前后七子建立的模擬王國,率領詩壇走出了復古的迷障;更是對以“詩言志”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正統詩學理念的挑戰,在完善中國古典詩歌的情感表達經驗、平衡詩歌文化生態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說先前的詩人們在努力地汲取古人的智慧成果,性靈文人們則以“無法為法”,努力擺脫古人、成法、學問等的一切束縛,為詩歌營造一個獨立、輕松的創作環境。
            “見從己出,不曾依傍半個古人”(袁宏道語)是性靈文人針對當時文壇上風行的復古運動而提出的。在當時“黃葦白茅,彌望如一”的詩文創作中,性靈文人試圖用一己之性靈扶救文壇“縮縮焉循而無敢失”的狀況,因此,擊破復古派的理論根基,就成為性靈文人的首要任務。同時,對古人的脫離,也是他們堅持詩歌情感的自然性、個體性、真實本性的自然選擇。
            “脫古人之縛”首先表現在對古之賢人、圣人的顛覆上。李贄認為,即使是被拜在廟堂的孔子,也并不能成為天下之是非的評判者。是非標準因人而異,因時而變,而不應是僵化的、不可更易的固定標準。每一個人的“自然之性”,才是“自然之真道學”。其二,表現在不盲目地崇尚經典。“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李贄語),李贄瓦解的不僅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經典,更是對當時整個社會存在的顛覆。如果人們都能保持自己的童心,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一個新世界的創造或許指日可待。其三,要擺脫古語的束縛,袁宏道認為,今天(明代)的文人在“學古”時偏偏不學古人的思想精髓,而專注于古文中的古語。況且,古人也并沒有用古語來寫文章的癖好。今人看來是“古文奇奧”的,或許在古時也只是街談巷語的大白話而已。能明明白白地把心中所想表達出來已屬不易,又何必非要取秦、漢時期的名銜來裝飾自己的詩文?
                  因此,在反對古人、古文、古語的基礎上,性靈文人們建立了一種比較進步的“詩文遞進”觀。袁宏道的詩文進化觀非常激進:“世道既變,文亦因之”“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推翻先前的所有,并不是袁宏道等性靈文人的本意。他們反對的并不是“古”本身,而是七子派所“復”的方法和形式。程序化、模板化的“復”使詩歌創作成為鸚鵡學舌,詩人的真個性、真性情消失殆盡,詩歌的生命也就無從言說了,這也是前后七子掌控的明代詩壇萎靡不振的原因所在。
                  所以,性靈文人試圖推翻以古之圣賢為是非的標準,推翻經典的權威地位,擺脫古語的束縛,使詩性之情重新回歸為個體的自然性情。
            (摘編自李小貝《明代性靈文人的詩歌追求》)(1)下列關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代性靈文人以“世情”為詩性情感,用詩的形式表現庸碌人生、瑣碎生活、平常心情,創作出新鮮活潑、世俗氣息濃郁的詩歌作品。
            B.明代性靈文人反對當時詩歌創作中的復古主義,他們試圖用一己之性靈改變文壇上畏首畏尾、泥古不化的傾向,擊破復古派的理論根基。
            C.明代性靈文人并不是反對“古”本身,而是反對復古派所“復”的方法和形式,因為那種程序化、模板化的“復”使詩人失去了真性情。
            D.明代性靈文人建立起了比較進步的“詩文遞進”觀,他們認為時代變了,社會變了,文學也要隨著變化,古不一定高尚,今不一定卑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李贄認為,古代圣賢并不能成為天下是非的評判者,世上也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是非標準,是非標準是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
            B.李贄大膽否定儒家經典,認為這些經典是道學家的借口,偽君子的藏身之地。這既是對經典的瓦解,更是對當時整個社會存在的顛覆。
            C.袁宏道指出,當時的復古派不學習古人的思想精髓,只專注于古文中的古語,其實這些奇奧的古文在古代都是街談巷議的大白話。
            D.顛覆古代圣賢,瓦解儒家經典,擺脫古語束縛,是明代性靈文人“脫古人之縛”的三種表現,它為詩歌創作營造了獨立輕松的環境。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代性靈文人不僅推翻了復古派的模擬王國,還挑戰了“詩言志”的正統詩學理念,這種揚棄態度在平衡詩歌文化生態上起了重要
            作用。
            B.“不曾依傍半個古人”之語并非憑空而來,而是針對當時文壇盛行的復古運動提出的;而當時的詩文創作蹈襲古人成風,已然失去個性。
            C.明代性靈文人徹底擺脫了古人、古文、古語的束縛,他們高揚“自然性情”的鮮明旗幟,為萎靡不振的明代詩壇注入了一股生命活力。
            D.堅持詩歌情感的自然性、個體性、真實本性是明代性靈派基于破壞復古派的根基以及“脫古人之縛”的自然選擇,是他們的創作原則。

            組卷:2引用:3難度:0.7

          (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世界并沒有作為實體的氣候,它是一個歷史的、文化的概念。英文“climate”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原意為“傾斜”,可簡單表述為:地面上太陽輻射傾斜角度一致的區域。直到十六世紀,法語文學作品中才將climate與天氣聯系起來,這意味著至少到那時,歐洲日常用語中的“氣候”已經具有與今天類似的含義。就科學觀念而言,氣候至十九世紀形成了其科學定義:一個國家或行政區天氣的平均狀況。氣候與每天變動不息的天氣不同,它通常意味著一種穩定狀態。
                  中文的“氣候”則是另一個故事。儒家經典文獻《禮記?月令》奠定了中國傳統的月令文化的基礎,是中國古代關于氣候的一種典型認識。它描述了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四時運轉、寒暑交替、草木榮枯、鳥獸化生,都在氣的循環中,乃至于人的身體變化也在此循環中,這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氣的四時循環與候(時候、物候)一起,聯結天、地、物的三才系統,構成了一整套關于氣候的理論。氣候的異常改變屬于傳統災異學說,在兩千多年的大部分時候都與大一統或地方政權的政治緊密相關。
            (摘編自孫萌萌《氣候如何成為洪水猛獸》)      材料二:
                  歐洲歷史兩次黑死病大流行,都發生在全球氣候由暖變冷的巨變期,這是否是一種巧合?竺可楨在1936年發表的一篇名為《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之關系》的文章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細節,文章指出:“如貓、狗和老鼠等,除了身體的一小部分,是沒有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很高氣溫,一只老鼠在靜止的空氣中,氣溫若增加到38℃就會死。”氣候變冷給鼠類繁殖與活動創造了一定有利條件,而氣候巨變也可能引發致病菌使其產生變異,這極大地增加了老鼠身上致病菌傳播的風險。蒙古騎兵只是扮演了傳播黑死病的有形的手,而真正推動這一切的則是氣候這只看不見的手。由氣候驅動的黑死病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摘編自楊海峰《生態歷史與自然的重建》)      材料三:
                  氣候變化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氣候變暖,隨著全球極端天氣的日趨頻繁,全球氣候變暖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全球氣候變暖肇始于地球大氣層的一種重要機制——溫室效應。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于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雖然溫室效應是對我們地球生命極其重要的機制,但是萬事皆有度,人們焚燒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溫室效應的加劇也造成了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愈演愈烈的話,很可能會出現某些災難性的結果。
                  氣候變暖屬于全球氣候系統的范疇,后者是一個包括大氣圈、水圈、陸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內的,能夠決定氣候形成、氣候分布和氣候變化的統一的物理系統。由于它是一個對人類至關重要的復雜系統,因此全球氣候變暖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影響人類健康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
            (摘編自鄔銳《火山噴發——氣候變化背景下被忽略的“灰犀牛事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希臘時期,氣候與太陽輻射傾斜角度有關
            擴展
            h
            16世紀,氣候在日常用語中與天氣聯系起來
            發展
            h
            19世紀,形成氣候的科學定義
            B.中國古代的氣候理論
            核心
            h
            天、地、物的三才系統
            包括
            h
            氣的四時循環與時候、物候
            C.全球氣候由暖變冷的巨變期
            有利
            h
            鼠類繁殖、活動以及致病菌傳播
            導致
            h
            歐洲兩次黑死病大流行
            D.全球氣候變暖
            表現
            h
            地表溫度增高,極端天氣日趨頻繁
            原因
            h
            無度的焚燒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并焚燒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對氣候的認識基于人與自然的密切關聯,人和天地萬物相同,都處于氣的四時循環,這與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是一致的。
            B.作為黑死病傳播的重要媒介,老鼠的身體大部分都沒有汗腺,因而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更易于繁殖和活動,傳播病毒的危害更大。
            C.溫室效應是在太陽輻射下地表發出的大量熱輻射線被大氣吸收,導致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進而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
            D.對人類而言,全球氣候系統是一個復雜且重要的統一物理系統,破壞其中任何一個部分都可能導致連鎖反應,造成災難性后果。
            (3)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低估了氣候的價值,低估了它在推動、塑造人類歷史中所起的作用”,你如何理解這句話?請結合材料概括說明。

            組卷:1引用:3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尋 車
            安 諒
                  說好晚上幾位老同學聚聊的,葛君下午卻給明人來電話,說有要事,不來了。明人問:“你有什么要事?留校做了老師,就忙得屁顛屁顛的啦?”“真的是要事,待我這幾天事完之后,一定做東請各位。”當晚明人和老同學們聚聊時,還惦記著葛君,悄悄發給他一則微信:“究竟碰到什么事了?”
                  葛君很快回復:“丟了一輛車!”
                  這回復倒讓明人疑竇頓生:這小子什么時候有車了?怎么會丟了呢?兩天后,明人又發給葛君一則微信,葛君回道,車還沒找著,自己這兩天都在校園里仔細尋找。現在東片校園的自行車停放點都搜尋了一遍,現在轉移到西片區了。這番回答把明人徹底搞糊涂了:“你在找什么車?要到自行車車庫去找?”“我找的就是自行車呀!”葛君的回答毫不含糊。“一輛自行車就讓你丟了魂似的?”明人的責問,也毫不含糊。“這是一輛十分重要的自行車,過幾天我再與你說。”
                  過了兩天,葛君自己打來電話,說他還是沒找到那輛自行車,他請明人過來,幫他一起想辦法。
                  見到葛君,明人才發覺他這些天明顯憔悴了,一輛什么樣的自行車竟然把他急成這般模樣?
                  葛君說,這輛自行車還是半年前從別人手上轉買的。轉賣給他的人溫文爾雅,戴著一副眼鏡,顯示出不凡的修養來。那人開價不算高,他一點兒也沒還價,就把錢給了那位儒雅男子。
                  上周他也想把車賣了,還在校園里貼了好幾天賣車啟事。誰想買車的主兒還沒見著,擱在樓底下的自行車卻沒影了。他一下子緊張起來,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兒去尋找那輛車。
            “不就一輛自行車嗎?丟就丟了,何必這樣著急?”明人勸慰道。
            “你不知道,這輛車事關我的心理底線和人品。”葛君一臉嚴肅地說道,“那輛車,是個危險品,是顆定時炸彈。”葛君一字一句地道出。明人投向葛君的目光,滿是疑惑。
            “我上次去書店回來的路上,等候綠燈時感覺不對勁兒,就撥弄了一下龍頭,誰知車前軸突然脫落了,車身整個兒就像散了架。我趕緊連推硬拉地把車子送到修車鋪。修車師傅一瞧,便指著那根鋼軸的斷裂處說,這是舊傷,是焊接過的。我這才明白自己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給騙了。
                  修車師傅說算我命大了,要是騎在路上突然斷裂了,不是摔個半死,就是被馬路上的車輛軋死。”
            “所以,你決定把這輛車賣了?”明人明察秋毫。
            “是呀,不瞞你說,我當時真是這么想的。”葛君坦誠地說道。
            “你也夠缺德呀,把危險轉嫁給別人。”明人嘲諷。
            “我當時確實是這么想和這么做的。可是,我說實話,當這輛車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緊張害怕起來。我擔心哪位大學生把它偷了騎了,某一天,突然車毀人亡。那我的罪過不是太大了嗎?”葛君說著,臉上愧疚、悔恨交雜。
            “所以你開始了尋車行動?”明人問。“是的,不這樣,我心神不安。可幾天下來,毫無結果,接下去又是長假了,我怕哪位愣頭青騎著去郊游,那麻煩就大了。”葛君的焦慮是真誠的。
                  翌日,又一張尋車啟事出現在校園的好多處公告欄上。上面寫明這輛灰色的永久牌自行車,車軸是斷裂的,焊接也是脆弱的,承受不起顛簸,危險重重。啟事提醒借用者小心為上,要么將車還給主人,主人一定酬謝;要么將它送到修車鋪,去好好修理一番。
                  這天濃霧,他們在食堂門口發現了這輛車。葛君幾乎是撲身過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車的龍頭:“是這輛,就是這輛。”
                  這時,三個毛頭小伙子從食堂里奔跑出來,堵住了他們的去路,神情是不依不饒的。明人和他們說了幾句,又將尋車啟事塞進他們手里,他們漠然視之,一臉敵意。
                  正尷尬間,葛君突然一使勁兒,車前軸被提出了鋼圈,斷裂焊接處裸露在眼前。葛君再稍稍使了一點兒力,車軸在原傷口處斷裂了,車身頃刻倒在了地上。此時葛君終于笑出聲來,那笑聲干凈、爽快,仿佛能穿透無盡的霧霾。
            (選自《小說界》2016年第1期,有刪節)(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的一項是
             

            A.開篇從同學聚會寫起,引出葛君和明人;一個“要事”,讓明人誤以為葛君留校后很忙;原來“要事”是丟了一輛車,又讓明人誤以為葛君丟了汽車。
            B.當得知葛君丟的是自行車時,明人算是解開了“要事”和“這小子什么時候有車了”的結,但是他仍然不明白葛君緣何為一輛自行車而苦苦尋找。
            C.葛君是大學青年教師,他在一個騙子手中買下了一輛像“定時炸彈”一樣的自行車。由此可見,騙子都善于偽裝成“溫文爾雅”的樣子。
            D.小說的結尾寫葛君“笑出聲來,那笑聲干凈、爽快”,表現了他為幾個小伙子沒有因為這輛自行車受到傷害而感到欣慰,更為他終于找到它而開心。
            (2)明人在小說中具有怎樣的作用?請簡要分析。
            (3)小說如果不設計葛君曾有過賣掉那輛自行車的想法,而是徑直表現他丟車后就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不好?為什么?

            組卷:48引用:13難度:0.9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你有沒有遇到過下面這些情況?每月月初,你信心十足地制定了嚴密的學習計劃,但到月末時,卻沮喪地發現你不知道怎樣才能完成?你一直很希望做好某件事,可不知道為什么總也開始不了?我們往往以為這是因為自己缺乏時間管理能力,但事實上,①_______。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但是不同的精力狀態,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在體力勞動的時代,勞動時間和效率幾乎成正比;而在腦力勞動的時代,精力代替時間成了更重要的資源。
                  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為四種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的精力,依次是體能、情感、思維、意志。這意味著身體不好的時候,心情也不好;②_______,做判斷容 易失誤;強大的思維能力背后,往往是堅定的意志力。③_______,我們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字塔后,當我們重新看待很多人說的“狀態不好”,就明白這實際上意味著很多東西。比如,腦力活動者的疲倦是思維疲倦,對他們來說,需要的不是體力休息,而是精力補充,他們應當散步、讀書、聽音樂、看電影,以這樣的方式“換個腦子”。
            (1)下列句子中的“我們”和文中畫橫線處的“我們”,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小麗呀,明天是教師節,我們送老師一張自己繪制的漂亮賀卡吧。
            B.老校長說:“我相信,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會踔厲奮發不負韶華!”
            C.我們要照顧好各自學校的“小菜園”,勞動基地不能虛有其表啊。
            D.有了我們這位小皓歌手,你想聽歌太容易了,要多少,就有多少。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31引用:10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疫情肆虐,戰爭威脅,環境惡化,社交受阻,地緣相隔,似乎一切都在打破,一切又在重建,人類面臨著種種挑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站在十字路口的我們應該怎樣應對?
                  較勁: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可為而為之;妥協:順應變局,平衡關系,調整節奏,不為而為,新常態新發展;躺平: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無可奈何花落去,得過且過吧。
                  同學們以復雜的心情備戰高考,班級決定開展一次主題班會活動。請你結合上述材料內容,寫一篇發言稿,談談你的想法。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0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