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版必修1《第三單元》2017年單元測試卷(新疆塔城三中)

          發布:2025/1/6 13:0:3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和諧的文化傳統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生機和活力,要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廣泛尊重,文化上的傳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淵源,其實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注重“和合”思想。在中國古代經典論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諧;“合”指結合、融合、合作。“和合”并舉,意為和諧、協調與合作。
                  早在2 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對“和合”思想進行了論述。儒家創始人孔子把“和”視為做人處事的重要標準,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這里的“和”,一意即“適合”,但亦可做“和諧”解。在孔子的思想體系里,“禮”與“和”,是互相作用的。“禮”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維系“禮”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說,要辦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說:“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王制》)可見,“和”的思想是先秦諸儒的共識,它與儒家的另一核心價值觀“禮”是互為表里的。“禮”指一種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維持“禮”穩定的重要手段。“和”,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還是一種政治目的、政治價值。因此,與“禮”一樣,“和”,即和諧、適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價值觀。
                  “和合”思想作為中國古代先哲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各種現象的本質的概括,它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如“陰陽”“天人”等,同時又把具有差異性的事物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如“陰陽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認矛盾和沖突的存在,主張防止過度的矛盾和沖突破壞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環境基礎。為了實現建立一個和諧的、秩序的社會的政治理想,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在政治理論、政治構想以及政治實踐過程中,都設定了自己的價值原則。“禮樂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則以及民本主義的政治訴求,即是為構建和諧、秩序的社會的理論主張。
                  秦漢以后,隨著儒家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界統治地位的確立,“和合”思想被普遍應用,滲透于各個時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價值觀。
                  與此同時,“和合”思想對中國歷代對外交往方式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中華文化對其他文化并沒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并最終實現與眾多外來文化和睦共處、和諧發展。中國絕大多數王朝在建立起來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強調“協和萬邦”,實現“萬國咸寧”“天下太平”。特別是鼎盛的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乾盛世”時期,中央政府也多實行睦鄰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擴張,謀求霸權。中華文化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以豐富自己的過程,并最終實現與眾多外來文化和睦共處、和諧發展。
            中國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領悟了傳統文化“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啟示,中國所倡導的“和諧世界”理念,會對推動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引領國際關系發展的新潮流起到積極的作用。在中華民族進一步解放思想的進程中,中華文化會為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積極的貢獻。
            (選自2009年12月12日《人民日報》)
            (1)下列關于“和合”思想的論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禮之用,和為貴。” 孔子認為“和”是做人處事的重要標準,“和”即“和諧”。
            B.“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認為要辦成任何事情,和諧與合作最重要。
            C. 荀子說:“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和”與“禮”的本質是一致的。
            D.“和”是維持“禮”穩定的重要手段。“和”還是一種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價值觀。
            (2)下列說法,不屬于“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項是
             

            A.“和合”思想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設定自己的價值原則,構建和諧、秩序的社會的理論基礎。
            B. 秦漢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滲透于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價值觀。
            C. 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響,中華文化才最終實現了與眾多外來文化的和睦共處、和諧發展。
            D.“和合”思想必將會使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推動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一個國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廣泛尊重,和諧的文化傳統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B.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舉,就是和諧、協調與合作。
            C.“和合”思想既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又把具有差異性的事物有機地結合成了一體。
            D.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國當代倡導的“和諧世界”理念,都受到了傳統文化“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啟示。

            組卷:3引用:1難度:0.7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 2.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初,南陽樊英,少有學行,名著海內,隱于壺山之陽,州郡前后禮請,不應;公卿舉賢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賜策書征之,不赴。是歲,帝復以策書、玄纁,備禮征英,英辭疾篤。詔切責郡縣,駕載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稱疾不肯起;強輿入殿,猶不能屈。帝使出就太醫養疾,月致羊酒。其后帝乃為英設壇,令公車令導,尚書奉引,賜幾、杖,待以師傅之禮,延問得失,拜五官中郎將。數月,英稱疾篤;詔以為光祿大夫,賜告歸,令在所送谷,以歲時致牛酒。英辭位不受,有詔譬旨,勿聽。
                  英初被詔命,眾皆以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與英善,因與其書,多引古譬諭,勸使就聘。英順逸議而至;及后應對無奇謀深策,談者以為失望。河南張楷與英俱征,謂英曰:“天下有二道,出與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輔是君也,濟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隱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處而害將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舉逸民,揚仄陋,固為其有益于國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懷玉,深藏不市,則王者當盡禮而致之,屈己以下之,虛心以訪之,克己以從之,然后能利澤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蓋取其道不取其人,其實不務其名也。
                  荀子曰:“耀蟬者,務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木,無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或者人主恥不能致,乃至誘之以高位,脅之以嚴刑。使彼誠君子邪,則位非所貪,刑非所,畏終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貪位畏刑之人也,烏足貴哉?
            (選自《資治通鑒?卷五十一》,有刪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英辭疾篤 固:堅決
            B.強輿入殿,猶不能屈 輿:這里指用轎子抬
            C.天下有二道,出與 處:處理
            D.其實不務其名也 務:追求
            (2)下列句子中,全都體現皇帝誠心征召樊英的一組是
             

            ①乃為英設壇 ②多引古譬諭,勸使就聘 ③賜告歸,令在所送谷,以歲時致牛酒
            ④復以策書、玄纁,備禮征英 ⑤舉賢良、方正、有道 ⑥賜幾、杖,待以師傅之禮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皇帝一再征召樊英,讓他在朝廷擔任官職,但樊英多次以重病為由推辭。
            B.素與樊英要好的王逸寫信勸他應征,還引用了很多古人的事例開導他,樊英聽從了王逸的建議赴京應召。
            C.樊英在應對皇上的提問時,沒有什么不同凡響的謀略。與他同時被征召的張楷當面指責他進退失據。
            D.司馬光指責張楷名不副實,認為張楷道德不足以尊主,智能不足以庇民,并且脾氣特別大。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少有學行,名著海內,隱于壺山之陽。
            ②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處而害將及身。

            組卷:6引用:1難度:0.7

          三、解答題(共1小題,滿分11分)

          • 3.閱讀下面這首樂府詩,完成問題。
                 雨雪曲
            江總
            雨雪隔榆溪,從軍度隴西.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注】①江總(518~590):南朝陳文學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歷仕梁、陳、隋三朝。 ②榆溪:指邊塞。③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環境?末句中的“別路”是什么意思?
            (2)詩人把“旗彩壞”、“鼓聲低”分別接在“天寒”、“地暗”之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首詩表現了戍卒什么樣的情感?

            組卷:97引用:5難度:0.5

          四、填空題(共1小題,每小題6分,滿分6分)

          • 4.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真的猛士,
             
             

            (2)慘象,
             
            ;流言,
             
            。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組卷:5引用:1難度:0.9

          八、解答題(共2小題,滿分11分)

          • 11.下面是某班黑板報上的一段文字。請參考上下文,在橫線上模寫出恰當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電腦多么高級,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不想知道你的語言有多么華麗,①
             
             
            ,③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遠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學海航行的燈塔。

            組卷:57引用:10難度:0.1

          六、寫作(60分)

          •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睹花凋而掉淚,見苦難而憂心,軟之至也;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真豪杰當橫刀立馬仗劍行天下,硬之至也。軟與硬,這是兩種性格,兩種精神。
                  請以“軟與硬”為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不少于800字。

            組卷:7引用:1難度:0.3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