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山西省大同市渾源中學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
發布:2024/7/5 8:0:9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題2.5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
1.李白有詩云:“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句詩描述了人的衰老現象,下列有關人體細胞衰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衰老的肝細胞內細胞核體積變小,核膜內折 B.抑制端粒的縮短會加速細胞衰老的進程 C.自由基能攻擊DNA和蛋白質分子,導致細胞衰老 D.“青絲成雪”的原因是黑色素細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過高 組卷:9引用:4難度:0.7 -
2.下列關于“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和“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兩個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均需在低溫條件下培養根尖 B.均需用體積分數95%的酒精漂洗根尖 C.均直接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 D.均需要觀察分生組織的細胞 組卷:18引用:4難度:0.6 -
3.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是一項利用轉基因動物的乳腺代替傳統的生物發酵,進行大規模生產可供治療人類疾病或用于保健的活性蛋白質的現代生物技術。科學家已在牛和羊等動物的乳腺生物反應器中表達出了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生長激素等重要藥品。大致過程如圖所示。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
A.通過③形成的重組質粒具有人的藥用蛋白基因、啟動子、終止子和標記基因即可 B.④通常采用顯微注射技術 C.在轉基因母牛的乳腺細胞中人的藥用蛋白基因才會得以表達,因此可以從乳汁中提取藥物 D.該技術生產藥物的優點是產量高、質量好、易提取 組卷:53引用:8難度:0.7 -
4.下列關于探索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敘述正確的是( )
A.格里菲思根據實驗結果推測轉化因子是DNA B.艾弗里利用加法原理鑒定出DNA是遺傳物質 C.赫爾希和蔡斯運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研究DNA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 D.上述科學家實驗思路的共同點是設法分別研究DNA和蛋白質各自的效應 組卷:2引用:3難度:0.7 -
5.T2噬菌體是一種專門寄生在大腸桿菌體與內的病毒,它的頭部和尾部的外殼都是由蛋白質構成,頭部內含有DNA,僅蛋白質分子中含有S,P幾乎都存在于DNA中。如圖為用35S或32P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的實驗示意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實驗前應分別用含35S或32P的培養基培養噬菌體,得到含35S或32P標記的噬菌體 B.實驗一中a的放射性很高,b的放射性很低,說明進入大腸桿菌的是噬菌體的DNA C.實驗二中過程③保溫培養時間過短或過長,都會導致c的放射性強度偏低 D.該實驗設計思路的關鍵是把DNA與蛋白質分開,單獨、直接地觀察它們的作用 組卷:2引用:3難度:0.6 -
6.纈氨霉素是一種脂溶性抗生素,可結合在微生物的細胞膜上,將K+運輸到細胞外(如圖所示),降低細胞內外的K+濃度差,使微生物無法維持細胞內離子的正常濃度而死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纈氨霉素順濃度梯度運輸K+到膜外 B.纈氨霉素為運輸K+提供ATP C.纈氨霉素運輸K+與質膜的結構無關 D.纈氨霉素可致噬菌體失去侵染能力 組卷:391引用:11難度:0.5 -
7.人體血紅蛋白的一條肽鏈有145個肽鍵,形成這條肽鏈的氨基酸分子數以及縮合過程脫去的水分子數分別是( )
A.146和144 B.144和145 C.145和146 D.146和145 組卷:32引用:4難度:0.9 -
8.在某一動物種群中,基因型為AA的比例占20%,基因型為Aa的比例占60%,基因型為aa的比例占20%。已知基因型為aa的個體喪失生殖能力,則該種群的個體隨機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 )
A. 964B. 9100C. 14D. 34組卷:1引用:2難度:0.7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0分)
-
24.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如圖是以二倍體水稻(2N=24)為親本,通過不同育種方法培育新品種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A→C育種途徑中B表示
(2)A→D育種途徑的原理是
(3)圖中所示育種途徑中,最不易獲得所需品種的是E方法,原因是
(4)F途徑需用組卷:2引用:3難度:0.7 -
25.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目前抗菌譜最廣、抗菌活性最強的一類抗生素。為了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碳青霉烯類抗生素進行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取大腸桿菌菌液均勻涂布在已滅菌的培養基平板上,并將平板劃分為四個大小一致的區域,分別標記①-④。①區域放一張不含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圓形濾紙片,②-④區域各放入一個含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相同圓形濾紙片,將培養皿倒置于適宜條件下培養12~16h,結果如圖。
步驟二:挑取該平板上位于抑菌圈邊緣菌落上的細菌配制成菌液,重復上述實驗操作,培養至第3代,觀察、測量并記錄每一代的實驗結果。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大腸桿菌耐藥性變異一般來源于
(2)本實驗可以根據
(3)該小組同學通過實驗得到如表數據。抑菌圈直徑/cm 區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② 2.26 1.89 1.62 ③ 2.41 1.91 1.67 ④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4)該小組同學將含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圓形濾紙片替換為含有卡那霉素的相同圓形濾紙片,從第3代抑菌圈邊緣挑取細菌接種,重復培養3代;又在抑菌圈邊緣重新挑取細菌培養,恢復使用含有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濾紙片,測得抑菌圈直徑平均值大于第三代的平均值1.66cm。這一結果為我們防止“超級細菌”的出現提供的思路是:建立細菌耐藥預警機制,當細菌耐藥率超過一定值時,組卷:23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