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陜西省安康市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4/10/20 12:0:2

          一、現代文閱讀(37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蘊含著中華民族對幸福問題的深刻思考。“孔顏之樂”是一種克己向善、安貧樂道的德性幸福觀,孔子旗幟鮮明地主張“貧且樂”的德性幸福,獲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標志就是德性的完滿,反對世俗的物質幸福,也就是強調道德境界的提升與精神境界的升華,將幸福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級。孟子的道德哲學力圖建構的是一個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系,進一步追求個體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進而實現“天人合一”的終極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樂”是對孔子的德性幸福觀的創新與發展。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樂,從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滿以及對社會的貢獻三個維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諦。
                  孟子毅然將“父母俱存,兄弟無故”視為君子一樂,旗幟鮮明地將家庭幸福納入到幸福觀的范疇,把“孝悌”視為幸福起點,使幸福從虛幻世界拉向現實生活,使得每一個人都具備追求幸福的權利與能力。這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觀,也使得儒家幸福觀更加貼近實際,走近生活。孟子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視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觀具有平民化的特點,但孟子的幸福絕非僅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實質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孟子二樂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樂,道出了天與人的緊密關系,天道與人道的互通,具有強烈的道德意蘊。孟子“天人合一”之樂主要是對道德問題進行考察,是道德完滿后與天地合為一體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離婁下》)君子必懷有一顆赤子之心,不為外物叨擾,猶如嬰孩一樣單純潔凈,具備天真淳樸的本性。“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認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惻隱之心、羞愧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義禮智之端,猶如人之四體,甚為關鍵。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滿足,內心會產生獲得感、滿足感,孟子將這種內心的愉快情感稱作“樂”。孟子又曰:“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孟子道德哲學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萬物皆備”體現的就是一種天地境界,人對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曉萬事萬物之本性,實現人精神的自由自覺。“誠”乃立身之本,處世之道,在“萬物皆備”的基礎上,反躬自省誠實守信,達到至誠境界,是人生一大樂事。人與天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性,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孟子看來“心”“性”“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盡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斷挖掘內在的惻隱、羞愧、辭讓、是非四心,就會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為天道,“養浩然之氣”進而實現“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
            《孟子》一書中多次出現“教”字,并將育才視為君子第三樂,這是從社會幸福的角度出發的“教育之樂”。孟子為何將育才視為君子一大樂事?這就需要從孟子對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發來考察這一問題,君子自身可以節制欲望,躬行道德實踐,進而獲得幸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但怎樣將仁愛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過教育這一途徑。“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孟子?盡心下》)對于前來求學者不拒絕,懷著一顆廣育英才之心去從事教育事業,培育賢德人才。“則斯道之傳得之者眾”,君子之間相互切磋交流,傳播“善端”思想的過程也可稱之為教育。“而天下后世無不被其澤矣”,圣人先賢思想、主張廣為流傳,也是人生一大樂事。育才之樂是對儒家德性幸福的創新與新發展,為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摘編自 孫匯鑫 張方玉《從“孔顏之樂”到“君子三樂”:儒家德性幸福的現代生活化啟示》)材料二:
                  中國哲學要求為生命、生存、生活而積極活動,要求在這活動中保持人際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作為環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諧,與作為身體、情欲的內在自然的和諧)。因之,要求在現實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寧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為基本要點。實際上,它乃是一種體用不二、靈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內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審美境界,而不是理性與感性二分、體(神)用(現象界)割離、靈肉對立的宗教境界。審美而不是宗教,成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目標。
            “樂”在中國哲學中正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現。就“天”來說,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這種“天道”說,它是孟子和《中庸》講的“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觀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這境界,人與整個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謂盡性知天、窮神達化,從而得到最大快樂的人生極致。可見整個極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寧是審美性的。
            (摘編自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顏之樂”超越了世俗物質層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將中華民族的幸福觀升華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B.“孔顏之樂”強調克己向善、安貧樂道;“君子三樂”起于家庭幸福,不再關注虛幻世界的幸福,更貼近生活。
            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樂,是因為他認為教育是將個人的仁愛之心、圣人先賢的思想主張廣為傳播的唯一途徑。
            D.無論“孔顏之樂”或“君子三樂”,都以現實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寧為基點,以體用合一的審美境界為最高目標。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樂”貴在以血緣親情為紐帶,從自身、家庭和社會三個維度構建了社會倫理道德體系。
            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觀,所以將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點,以讓每個人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力和能力。
            C.孟子以人之本性為源,以人心之善為天道,向往“心”“性”“天”內在的一致性,這種境界是人生極致。
            D.中國哲學的“樂”強調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誠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觀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與儒家德性幸福觀有差別的一項是
             

            A.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
            B.仁道莫先于親親,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而況故舊乎?
            C.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
            D.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4)相較“孔顏之樂”,孟子提出的“君子三樂”在德性幸福的對象和內容兩方面有哪些開拓?請依據文本,簡要概括。
            (5)李大釗說:“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請結合材料,說說你對李大釗提倡的青年之“樂”的理解。

            組卷:4引用:8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看不見的珍藏
            茨威格
                  ①這個故事是我從事藝術品買賣的這37個年頭里所經歷過的最不尋常的事情。自從我們鈔票的價值就像逸散的煤氣蕩然無存以來,古玩交易市場那些暴發戶們突然對古舊的版畫及畫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斷地進新“貨”。
                  ②我不由想到把過去的舊賬本拿出來翻一翻,興許能找出幾個昔日的老主顧,從他們那兒弄回幾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們最早的老主顧寫來的信件。這位滑稽可笑、節約成癖的老兵,作為一位古代版畫藝術的收藏家卻表現出超乎尋常的聰明才智、極其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高雅不俗的藝術品味。我將其近60年的訂單慢慢地加以整理,發現他的收藏品早就價值連城了。盡管如此,自從1914年以來,他再也沒有寄來過訂單了。
                  ③我毫不費勁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簡陋的鄉村樓房的三層樓上,告訴老人恰好路過這里,順便拜訪一下他——我們這個字號的多年老主顧、德國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約定下午三點以后來看藏畫。
                  ④午飯過后,一個衣著樸素的姑娘找到我,說是我的老主顧赫爾瓦特的女兒。她漲紅著臉,顯得十分局促與尷尬。她斷斷續續地告訴我來意:原來在大戰過后,老人已經完全失明。當時物價飛漲,單憑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無法應付一家人的日常開銷,甚至溫飽都不夠。不得已,母女倆只好背著老人把他的藏品賣掉。而為了不被這可憐的失明老人知道,為了讓他繼續維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費幾小時的“看”畫的樂趣,也為了老人能夠不知曉真情繼續快樂地活下去,她們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頁來填充畫框,瞞過老人。老人女兒的話使我感動萬分,我決定對老人守口如瓶,并盡力配合他。
                  ⑤我們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爾瓦特今天一個中午根本睡不著,為了急于要把他的寶貝給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著對我說。她女兒的一個眼色已經使她明白我的態度,并讓她放下心來了。桌上一大堆畫夾已經攤開,等著人去看。
                  ⑥他輕輕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從畫夾子里取出一個硬紙框,里面嵌著一張發黃的空白的紙。他熱情洋溢地把這張廢紙舉到面前,細細地看了幾分鐘之久,可是實際上什么也沒看見,他那瞳仁僵死、目光發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紙上的反光,還是來自內心的喜悅——突然發亮,閃爍著一種智慧的光芒。
                  ⑦“怎么樣,”他頗為得意地說道,“您曾看見過比這幅更加精美的復印畫嗎?每個細部的線條印得多么清晰,輪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來歷!瞧這兒”——他把畫頁翻了過來,用指甲極為精確地指著這張白紙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兒是不是真的還蓋著圖章——“您看,這兒是那格勒藏畫的圖章,這兒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圖章。”
                  ⑧聽到這位老人這樣熱情奔放地夸耀一張空空如也的白紙,看見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著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見的收藏家的圖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厲害,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亂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兩個女人,又看見老太太渾身哆嗦,十分激動地舉起雙手,向我懇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開始扮演我的角色。
                  ⑨“簡直叫人拍案叫絕!”我終于結結巴巴地說道。老人的臉上馬上現出得意的神氣,“不過,這還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這樣滔滔不絕、洋洋得意地邊說邊讓我看畫夾,足足忙了兩個小時。我和他一起共看這一百來張空白的廢紙或蹩腳的仿制品,而這些在這個可悲的絲毫沒起疑心的盲人的記憶里還是真實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無差錯、按照準確無誤的順序精確入微地夸獎并且描繪每一幅畫。只有一次,他似乎覺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熱情洋溢地說下去。他拿起一張《安提俄珀》,他那已經訓練得十分敏感的觸覺神經在這張陌生的紙上沒有摸到那些凹紋,于是他突然皺起眉頭,聲音也慌亂了:“這不是……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語,神情有些狼狽。我馬上采取行動,急忙從他手里把這幅畫取過來,熱情洋溢地大事描繪我也熟悉的這幅畫刻畫的一切可能有的細節。盲人的那張已經變得頗為尷尬的臉松弛了下來。“總算找到了一個識貨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轉臉去沖著他的妻女歡呼起來,“總算找到一個懂行的,你們也聽聽。”
                  ⑩他說著,用手指溫柔地撫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畫夾,就像撫摩一些有生命的東西似的。這是一個既可怕又動人的場面,因為在進行大戰的這些年里,我還從來沒有在一個德國人的臉上看到過這樣純凈的幸福的表情。
                  ?我們開始握別的時候,他的聲音變得非常柔和。“我終于又能和一個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愛的藏畫,這對我來說真是個幸福。我在這兒答應您,在我的遺囑里加上一條,您應該得到管理這批不為人所知的寶藏的榮譽。請您答應我一件事:請您印個漂亮的藏畫目錄,這將成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動地答應他去辦這件實際上我永遠無法照辦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為之一亮。
                  ?兩個女人送我到門口。她們一面望著我,一面流淚,她們的眼光是多么溫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著走下樓梯,心里其實十分羞愧:我像童話里的天使似的降臨到一個窮人家里,使一個瞎子在一小時內重見光明,我用的辦法是幫人進行了一次虔誠的欺騙,極為放肆地大撒其謊,而我自己實際上是作為一個卑鄙的商人跑來,想狡猾地從別人手里騙走幾件珍貴的東西的。可是我得到的,遠遠不止這些:在這陰暗遲鈍、郁郁寡歡的時代,我又一次生動地感覺到純粹的熱情,一種純粹是對藝術而發的精神上的快感,這種感情我們這些人似乎早已忘懷了。我心里充滿敬畏之情——我無法用別的方式來表達——雖然我不知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慚。
                  ?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頭卻看見一個令人難忘的情景:樓上的窗口露出一張白發老人的高高興興的笑臉,凌駕于大街上愁眉苦臉、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覺的白云托著,遠遠脫離了我們這個嚴酷的現實世界。我不覺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話——我記得好像是歌德說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標題“看不見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見藏品,同時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純粹與善良。
            B.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來,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這種興奮源于傾吐自己藝術愛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悅。
            C.失明老人發現《安提俄珀》畫紙的異常這一情節展現了他敏感的藝術鑒賞力,暗示了老人內心的懷疑。
            D.老人的妻子和女兒在戰后一邊艱難維持家庭的生計,一邊依然小心翼翼、盡力地呵護著老人心中的藝術世界。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戰過后通貨膨脹導致的物價飛漲和老人再沒給“我”寄來過訂單,為后文老人藏品的蕩然無存埋下伏筆。
            B.小說中語言、動作、神態等多種細節描寫,生動地刻畫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現他對自己藏品的狂熱喜愛。
            C.結尾窗口老人“高高興興的笑臉”與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臉”形成對比,反映對藝術的追求能消解現實的嚴酷。
            D.小說截取了一個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見大”的手法控訴了戰爭,也謳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
            (3)“我”的心理隨著老人鑒賞名畫的過程逐步發生變化,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我”不同階段的心理表現。
            (4)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說的一句話,“收藏家是幸福的人!”你認為老人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請結合文章內容從不同角度談談你的理解。

            組卷:46引用:15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民貴”“民本”,這體現了孟子的仁愛精神。“為仁由己”“推己及人”“擴而充之”施之個人的修身養性未嘗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發為不忍人之政”,借此來要求當時的統治者成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顯然是期望值過高,無異于緣木求魚。況且,他的“民本、民貴、君輕”之說也有本末倒置之嫌。①
             
            ,何以終其一生,惶惶不可終日,周游列國,游說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間呢?聽其言,觀其行,庶幾近之矣。縱觀中國歷史,“暴君、昏君”史不絕書,②
             
            。孔孟之道對于統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而對其“獸性”卻過于低估;殊不知,沒有約束的制度或權利必然導致專制與濫用。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統治者“性善”為基礎的,對中國歷史經驗的體驗告訴我們:③
             
            ,而“奸者、庸者”在位卻是史不絕書的;這種所謂的“賢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級制度思想只不過是烏托邦式的。因此,無論是“素王(素王是孔子的眾多稱呼中的一個)”還是“亞圣”,只能被歷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廟里吃“冷豬肉”了。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簡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65個字。

            組卷:2引用:6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荀子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們在與人交往中應該珍視的美德,善于說話亦即“善言”,也是為人處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寫作、勸諫、冰釋前嫌乃至化干戈為玉帛等情境運用中屢試不爽。
                  魯迅身處風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說過:“青年人先可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發表出來。”不難看出,在關乎國運、解開蒙昧、推動社會進步等形勢下,魯迅先生更鼓勵青年“敢言”。
                  你認為“善言”“敢言”哪一種對成長中的青年更重要?請比較“善言”“敢言”的益處,結合上述材料,聯系實際,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權衡與思考,不少于800字。

            組卷:2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