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八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
發布:2024/10/2 1:0:1
一、選擇題(共16題,共35分,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第1~13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2分。第14~16題有多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3分,選對但不全對的2分,有選錯的0分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
-
1.以下是小明估計的常見溫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考考場的室溫為50℃ B.健康成年人的正常體溫(口腔溫度)約為37℃ C.洗澡時淋浴水溫為70℃ D.冰箱保鮮室中礦泉水的溫度約為-5℃ 組卷:15引用:2難度:0.8 -
2.宋代詩人陳與義的《襄邑道中》有這樣的詩句:“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對于詩中描寫的情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以船為參照物,兩岸是靜止的 B.以兩岸為參照物,榆堤是運動的 C.以船為參照物,云是靜止的 D.以詩人為參照物,云是運動的 組卷:505引用:18難度:0.7 -
3.如圖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夾層中封入適量的固態物質,實現了“快速降溫”和“快速升溫”的功能。使用時,將水杯上下晃動幾分鐘,可以將100℃的開水降溫至55℃左右的溫水,也可以將冷水升溫至55℃左右的溫水,這款水杯被廣泛稱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時,必須加注冷水;降溫時利用物質凝固放熱;升溫時利用熔化吸熱 B.首次使用時,必須加注熱水;降溫時利用物質熔化吸熱;升溫時利用凝固放熱 C.首次使用時,加注冷熱水均可;降溫時利用物質熔化吸熱;升溫時利用凝固放熱 D.首次使用時,加注冷熱水均可;降溫時利用物質凝固放熱;升溫時利用熔化吸熱 組卷:1514引用:21難度:0.7 -
4.伴隨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噪聲已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下面事例中不是直接控制噪聲措施的是( )
A.
摩托車消聲器B.
道路的隔聲板C.
防噪聲耳罩D.
噪聲監測儀組卷:642引用:21難度:0.7 -
5.如圖所示,關于冰的熔化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裝置應按自上而下的順序組裝 B.冰熔化時吸收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 C.冰的熔化過程持續了15min D.持續加熱,當燒杯里的水沸騰時,試管里的水也能沸騰 組卷:534引用:8難度:0.6 -
6.常用的電冰箱利用了一種叫做R600冰箱的制冷劑作為熱的“搬運工”,把冰箱里的“熱”“搬運”到冰箱的外面。如圖所示的冰箱,在使用中包含多種物態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冰箱制冷是利用制冷劑在冷凍室升華吸熱,在冷凝器凝華放熱來工作的 B.打開冰箱門時,常常會出現“白氣”,這是汽化現象 C.制冷劑在冷凍室吸熱汽化成氣態 D.電冰箱內側壁會附有白色的“霜”,這是水蒸氣升華形成的 組卷:281引用:7難度:0.6 -
7.關于蒸發和沸騰,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它們都需要吸熱 B.它們是汽化現象的兩種方式 C.蒸發和沸騰都必須達到一定溫度才可能發生 D.蒸發發生在液體表面,而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 組卷:240引用:4難度:0.7 -
8.關于聲現象的描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蝙蝠靠次聲波發現昆蟲 B.路邊安裝隔音墻,可以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C.吹笛時,按壓不同氣孔是改變聲音的音調 D.逐漸抽出罩內空氣,聽到鬧鐘鈴聲逐漸減弱,驗證了真空不能傳聲 組卷:121引用:2難度:0.7 -
9.如圖所示,對下列自然現象的形成發生的物態變化及吸、放熱情況分析正確的是( )
A.圖甲中,“白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需要放熱 B.圖乙中,“云霧”的形成是升華現象,需要吸熱 C.圖丙中,“冰雪消融”是凝固現象,需要放熱 D.圖丁中,“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吸熱 組卷:179引用:4難度:0.7 -
10.如圖所示為某同學設計的幾種測一枚硬幣直徑的方法,其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組卷:37引用:2難度:0.9
五、綜合應用(共25分,將解答過程填寫在答題卡上。)
-
29.小亮爸爸開車送小亮和媽媽去南昌站乘坐高鐵前往上海游玩,汽車行駛途中小亮看到路旁的交通標志牌如圖甲所示,汽車的速度表如圖乙所示,小亮和媽媽所坐列車運行信息的一部分如表所示。求:
車次 發車時間 到達時間 路程 G1466 南昌站(7:31) 上海站(13:34) 726km
(1)按汽車速度表的速度勻速行駛,汽車從標志牌到南昌站的行駛時間是多少?
(2)G1466次列車從南昌到上海運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若在列車行駛途中,以全程的平均速度完全通過長為1600m的隧道,用時60s,則該列車的長度是多少?組卷:26引用:1難度:0.5 -
30.科學家研究發現:人在飲酒后駕車的應急反應時間是未飲酒時的2~3倍。反應時間是指司機從看到意外情況到踩剎車需要的這段時間;在反應時間內汽車要保持原速前進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叫反應距離。剎車后汽車由于慣性還要繼續行駛一段距離,這段距離稱為剎車距離。如圖所示,某人酒后駕車以15m/s沿馬路直線行駛,在圖中的A點發現前方危險情況(A點正處于汽車車頭中間,一行人正從D點沿DC方向橫穿馬路,DC距離為3m),若該司機的反應時間為1.5s,在圖中的B點才做出踩剎車動作,再經過1s車頭到達圖中C點才將車剎住,若剎車距離為2.5m。
(1)求這輛汽車的反應距離是多少?
(2)求司機從A點到C點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若行人以1.3m/s的速度行走,請計算說明汽車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注:該車的寬度1.8m)組卷:122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