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一單元》2024年單元測試卷(4)

          發布:2024/10/17 15:0:1

          一、現代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詩的境界產生的第一個條件是直覺所“見”的意象,第二個條件則是所“見”意象必須恰當地表現出情趣。在美感經驗中,由于“我”的直覺,“物”才具有了它的特殊形象。比如注視一座高山,我們仿佛覺得它從平地聳立起,挺著一個雄偉峭拔的身軀,在那里很鎮靜地莊嚴地俯視一切。美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發生以及發生時的深淺程度都隨人隨時隨境而異。大地山河、風云星斗都是死板的東西,但我們往往覺得它們有情感,有生命,有動作,這就是移情作用的結果。從移情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內在的情趣常和外在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響,即“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情、景相契無間,這才是詩的理想境界。每首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即“情”與“景”。我們時時生活在情趣里,卻很少能將情趣化為詩。我們抬頭一看,或是閉目一想,無數的意象紛至沓來,但是只有極少數能成為詩的意象。因為意象必須有情趣來融化它們,貫注它們,才有圓滿渾整的境界。所以說,詩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相契合才能產生詩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萬事萬物卻常在變化發展中,沒有絕對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沒有絕對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雖似同而實不同。比如陶潛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時,杜甫在見到“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望岳》)時,李白在覺得“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時,都見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詩中的景象都是山,在實際上卻因作者們對山貫注的情趣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們可以說,每首詩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創造。
                  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于詩的欣賞。無論是欣賞還是創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來說,欣賞與創造并無分別。比如姜夔的詞句“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創作這句詞時,須先從自然中見到這種意境,感到這種情趣,然后拿這九個字把它傳達出來。在見到那種境界時,他必覺得它有趣,于是創造也就在欣賞中完成了。當然,讀者在讀他的這句詞而見到他所見到的境界時,也是在欣賞中進行創造。讀者所見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讀者所見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絕對相同。
                  其實,每個人領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經驗是彼此不同的,所以無論是欣賞自然風景還是讀詩,各人對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詩,你今天讀所得到的和明天讀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是生生不息的。欣賞一首詩就是再造一首詩。每次再造時,都要憑當時當境的整個的情趣和經驗做基礎,所以每時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鮮的詩。所以,無論是創造還是欣賞,真正的詩的境界是無限的、永遠新鮮的。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材料二:
                  主觀情趣與客觀物態兩相交流達成了人情與物象的互相融合,“物我由兩忘而同一”。情與景在某一個時刻互為因果,景能表情,情能應景,兩者契合無間,變成了詩的境界。這和王夫之的《姜齋詩話》中所提出的“情景說”即“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詩的境界是情與景的融合,是情趣與意象的契合。意象與情趣兩個要素也就是“見”的兩個條件的衍生。情感是時時存在而不可用言語表達的心理感受,意象是處處存在而又凌亂無序的現實物象,只有情趣的灌輸,才能使審美客體成為一個一個獨立完整的意象,從而具有了內在生命感。正如克羅齊所說的,藝術是主體能動地把情趣寄托在客觀意象里,情趣和意象兩者不能獨立。朱光潛說:“把那依稀隱隱約約的情與景的配合加以意匠經營,使它具體化、明朗化,并且凝定于語言,那就成為詩了。”詩的意境是根據自然建立的另外的意象世界,每個人所處的詩境都是自己創造的,詩人之所以見到與常人不同的境界,就是因為詩人的情趣使他所“見”景象的意蘊往往比常人深刻許多。
                  朱光潛的詩境中所指的境界或者意境,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境界或意境的含義,它屬于審美范疇,在很多時候是指審美意象。朱光潛的詩境說以情趣為核心,詩的境界是主體的情和客體的景在審美感興中產生、存在于審美主客體之間的審美意象。從意境的形成來界定基本范疇,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是意境。完整意義上的意境不僅包括意象,也包括了對有限的意象之外的無限時空的延伸。意象只是審美主客體之間的對象化,只能顯現自然和人生的形形色色;而意境還蘊含著人生觀、歷史觀、宇宙觀,可以正確地看待世界和詩意的存在,從而獲得生命的慰藉和靈魂的安頓。
            (摘編自劉曉寧《論朱光潛的詩學》)(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朱光潛從“我”與“物”兩方面關注詩的境界,在美感經驗中,表現為“直覺”與“形象”,在詩的境界中,表現為“情趣”與“意象”。
            B.陶潛,所“見”的“南山”、杜甫筆下的泰山、李白詩中的敬亭山,雖然都是山,但是各人的風格不同,其“山”的境界各有不同。
            C.詩的境界是意象與情趣的契合,而無論欣賞還是創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因此詩人的創造和讀者的欣賞沒有本質區別。
            D.每個人的詩境不同,對于同一個世界,詩人常呈現意蘊深刻的世界,常人呈現的則完全是一個平凡乏味、凌亂無序的世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辛棄疾《賀新郎》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自有一種境界,這就是“移情”的作用。
            B.“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恰能”是情景相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無間,天衣無縫,才能見出圓滿渾整的境界。
            C.王夫之、克羅齊、朱光潛都認為情趣和意象兩者不能獨立,只有互相融合、契合無間才形成藝術的境界,并且他們的理論都以情趣為核心。
            D.完整意義上的意境,突破了時空限制,不僅包含著存在于審美主客體之間的審美意象,還蘊含著人生觀、歷史觀和宇宙觀。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充分體現“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契合”觀點的一項是
             

            A.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B.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D.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朱光潛說:“詩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從時間與空間中執著一微點而加以永恒化與普遍化。它可以在無數心靈中繼續復現,雖復現而卻不落于陳腐。”請結合材料內容談談你對此話的理解。

            組卷:8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大淖記事(節選)
            汪曾祺
                  ①大淖東頭有一戶人家。這一家只有兩口人,父親和女兒。父親名叫黃海蛟,是黃海龍的堂弟(挑夫里姓黃的多)。原來是挑夫里的一把好手。他專能上高跳。這地方大糧行的“窩積”(長條蘆席圍成的糧囤),高到三四丈,只支一只單跳,很陡。上高跳要提著氣一口氣竄上去,中途不能停留。遇到上了一點歲數的或者“女將”,抬頭看看高跳,有點含糊,他就走過去接過一百五十斤的擔子,一支箭似的上到跳頂,兩手一提,把兩籮稻子倒在“窩積”里,隨即三五步就下到平地。因為為人忠誠老實,二十五歲了,還沒有成親。那年在車邏挑糧食,遇到一個姑娘向他問路。這姑娘留著長長的劉海,梳了一個“蘇州俏”的發髻,還抹了一點胭脂,眼色張皇,神情焦急,她問路,可是連一個準地名都說不清,一看就知道是大戶人家逃出來的使女。黃海蛟和她攀談了一會,這姑娘就表示愿意跟著他過。她叫蓮子。——這地方丫頭、使女多叫蓮子。
                  ②蓮子和黃海蛟過了一年,給他生了個女兒。七月生的,生下的時候滿天都是五色云彩,就取名叫做巧云。
                  ③蓮子的手很巧、也勤快,只是愛穿件華絲葛的褲子,愛吃點瓜子零食,還愛唱“打牙牌”之類的小調:“涼月子一出照樓梢,打個呵欠伸懶腰,瞌睡子又上來了。哎喲,哎喲,瞌睡子又上來了……”這和大淖的鄉風不大一樣。
                  ④巧云三歲那年,她的媽蓮子,終于和一個過路戲班子的一個唱小生的跑了。那天,黃海蛟正在馬棚灣。蓮子把黃海蛟的衣裳都漿洗了一遍,巧云的衣裳也收拾在一起,悶了一鍋飯,還給老黃打了半斤酒,把孩子托給鄰居,說是她出門有事,鎖了門,從此就不知去向了。
                  ⑤巧云的媽跑了,黃海蛟倒沒有怎么傷心難過。這種事情在大淖這個地方也值不得大驚小怪。養熟的鳥還有飛走的時候呢,何況是一個人!只是她留下的這塊肉,黃海蛟實在是疼得不行。他不愿巧云在后娘的眼皮底下委委屈屈地生活,因此發心不再續娶。他就又當爹又當媽,和女兒巧云在一起過了十幾年。他不愿巧云去挑扁擔,巧云從十四歲就學會結漁網和打蘆席。
                  ⑥巧云十五歲,長成了一朵花。身材、臉盤都像媽。瓜子臉,一邊有個很深的酒窩。眉毛黑如鴉翅。長入鬢角。眼角有點吊,是一雙鳳眼。睫毛很長,因此顯得眼睛經常是瞇皠著;忽然回頭,睜得大大的,帶點吃驚而專注的神情,好像聽到遠處有人叫她似的。她在門外的兩棵樹杈之間結網,在淖邊平地上織席,就有一些少年人裝著有事的樣子來來去去。她上街買東西,甭管是買肉、買菜,打油、打酒,撕布、量頭繩,買梳頭油、雪花膏,買石堿、漿塊,同樣的錢,她買回來,分量都比別人多,東西都比別人的好。這個奧秘早被大娘、大嬸們發現,她們都托她買東西。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幾個竹籃,回來時壓得兩個胳臂酸疼酸疼。泰山廟唱戲,人家都自己扛了板凳去。巧云散著手就去了。一去了,總有人給她找一個得看的好座。臺上的戲唱得正熱鬧,但是沒有多少人叫好。因為好些人不是在看戲,是看她。
                  ⑦巧云十六了,該張羅著自己的事了。誰家會把這朵花迎走呢?炕房的老大?漿坊的老二?鮮貨行的老三?他們都有這意思。這點意思黃海蛟知道了,巧云也知道。不然他們老到淖東頭來回晃搖是干什么呢?但是巧云沒怎么往心里去。
                  ⑧巧云十七歲,命運發生了一個急轉直下的變化。她的父親黃海蛟在一次挑重擔上高跳時,一腳踏空,從三丈高的跳板上摔下來,摔斷了腰。起初以為不要緊,養養就好了。不想喝了好多藥酒,貼了好多膏藥,還不見效。她爹半癱了,他的腰再也直不起來了。他有時下床,扶著一個剃頭擔子上用的高板凳,格登格登地走一截,平常就只好半躺下靠在一摞被窩上。他不能用自己的肩膀為女兒掙幾件新衣裳,買兩枝花,卻只能由女兒用一雙手養活自己了。還不到五十歲的男子漢,只能做一點老太婆做的事:績了一捆又一捆的供女兒結網用的麻線。事情很清楚:巧云不會撇下她這個老實可憐的殘廢爹。誰要愿意,只能上這家來當一個倒插門的養老女婿。誰愿意呢?這家的全部家產只有三間草屋(巧云和爹各住一間,當中是一個小小的堂屋)。老大、老二、老三時不時走來走去,拿眼睛瞟著隔著一層魚網或者坐在雪白的蘆席上的一個苗條的身子。他們的眼睛依然不缺乏愛慕,但是減少了幾分急切。
                  ⑨老錫匠告誡十一子不要老往淖東頭跑,但是小錫匠還短不了要來。大娘、大嬸、姑娘、媳婦有舊壺翻新,總喜歡叫小錫匠來。從大淖過深巷上大街也要經過這里,巧云家門前的柳陰是一個等待雇主的好地方。巧云織席,十一子化錫,正好做伴。有時巧云停下活計,幫小錫匠拉風箱。有時巧云要回家看看她的殘廢爹,問他想不想吃煙喝水,小錫匠就壓住爐里的火,幫她織一氣席。巧云的手指劃破了(織席很容易劃破手,壓扁的蘆葦薄片,刀一樣的鋒快),十一子就幫她吮吸指頭肚子上的血。巧云從十一子口里知道他家里的事:他是個獨子,沒有兄弟姐妹。他有一個老娘,守寡多年了。他娘在家給人家做針線,眼睛越來越不好,他很擔心她有一天會瞎……好心的大人路過時會想:這倒真是兩只鴛鴦,可是配不成對。一家要招一個養老女婿,一家要接一個當家媳婦,弄不到一起。他們倆呢,只是很愿意在一處談談坐坐。都到歲數了,心里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節選自汪曾祺《大淖記事》,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蓮子為黃海蛟生下女兒巧云的時候,天上布滿五色云彩。這帶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味道,暗示了巧云今后命運將與眾不同。
            B.巧云的媽在走之前把家務事都做好,把巧云托付給鄰居,甚至還為黃海蛟打了酒、做好了飯,可見她對這個家還是很不舍的。
            C.“但是巧云沒怎么往心里去”表明巧云一方面對那些對她有點意思的人并不太喜歡,另一方面也暗含她的思想意識轉變過程。
            D.十一子與巧云顯出情投意合之意,卻不被鄰居們看好,從選文最后一段來看,他們二人有情有義、互相體貼照顧,令人艷羨。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接過”“上到”“一提”和“倒在”一系列動詞描寫,展現黃海蛟嫻熟的上高跳技術和他樂于助人的一面。
            B.巧云“眉毛黑如鴉翅”,眼卻是一對鳳眼,暗示了她有從烏鴉變為鳳凰的潛質;“忽然回頭,睜得大大的”有翠翠的味道。
            C.第6段后半部分寫巧云因為貌美而心善而為人們喜愛傾慕。字里行間有種幽默詼諧的態度,有對時人重美貌的些許調侃。
            D.汪曾祺的散文語言樸實平淡卻有味,被稱為“京派作家”。如此篇,雖然記敘是濃墨重彩,但外貌心理描寫也堪稱精彩。
            (3)“巧云的媽跟唱小生的跑了”這件事在前文早有伏筆,請找出并加以分析。
            (4)在之后的情節發展中,巧云遭人玷污,十一子被人打死,下場都很慘。有人說:“大淖是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試分析原因。

            組卷:42引用:6難度:0.4

          二、文言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非 相
            荀 子
                  相人,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世俗稱之。
                  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兇。故長短、小大、善惡形相,非吉兇也。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蓋帝堯長,帝舜短,文王長,周公短,仲尼長,子弓短。昔者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禿長左,軒較之下,而以楚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白公之亂也,令尹子西、司馬子期皆死焉;葉公子高入據楚,誅白公,定楚國,如反手爾,仁義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長,不揳大,不權輕重,亦將志乎爾。長短、小大、美惡形相,豈論也哉
                  且徐偃王之狀,目可瞻焉;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周公之狀,身如斷菑;皋陶之狀,色如削瓜;閎夭之狀,面無見膚;傅說之狀,身如植鰭;伊尹之狀,面無須麋;禹跳,湯偏,堯、舜參牟子。從者將論志意、比類文學邪?直將差長短,辨美惡,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后世言惡則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論議之卑爾。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于女子婦人莫不愿得以為夫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為臣,中父羞以為子,中兄羞以為弟,中人羞以為友,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傷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論議之卑爾。然則從者將孰可也?
            (選自《荀子?非相》,有刪改)【注】①姑布子卿:春秋時鄭國人,曾為孔子和趙襄子看過相。②焉:通“顏”,額。③期思:地名,楚國之邑。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于女子/婦人莫不愿得以為夫/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B.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于女子婦人/莫不愿得以為夫/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C.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于女子婦人/莫不愿得以為夫/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D.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于女子/婦人莫不愿得以為夫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2)下列對原文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相人,指通過觀察人的體貌特征來判斷吉兇禍福。
            B.妖祥,迷信的人認為異于常態而害人的東西所具有的特征。
            C.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總攬軍政大權于一身。
            D.文學,指用語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文中指學問。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批判、否定了相術,指出這是有學識的人從來不談論的事。
            B.作者認為,觀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鑒別他立身處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斷君子小人的標準。
            C.古代的夏桀、商紂魁梧英俊,卻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成為天下最可恥的人,這都是容貌造成的禍患。
            D.文章結尾又以當時犯上作亂的人和鄉里的輕薄少年為例,從反面否定了相術,并以問句結尾,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②長短、小大、美惡形相,豈論也哉?

            組卷:10引用:4難度:0.5

          六、語言文字應用

          •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可見歷史及其敘述在國家、民族、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借鑒意義。①
             
            , 正在于其著述者對待歷史有嚴肅認真的態度,有后人應有的敬意,而不是憑空想象,隨意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則,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為鑒的作用, ②
             
            ,使讀者通過一面夸張變形的“哈哈鏡”觀察歷史。近些年來,③
             
            ,已經在讀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專門研究歷史的非專業讀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響到他們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組卷:18引用:14難度:0.5
          • 11.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關鍵信息,概括“區塊鏈”的五個主要特性。
                  區塊鏈不再依賴于中心化機構,實現了數據的分布式記錄、存儲和更新。在由區塊鏈技術支撐的交易模式中,買家賣家可以直接交易,無需通過任何第三方支付平臺。區塊鏈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數據對全網節點是公開透明的,任何參與節點都可以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區塊鏈數據記錄或者開發相關應用,這是區塊鏈系統值得信任的基礎。系統的信息一旦經過驗證并添加至區塊鏈后,就會得到永久存儲,無法更改,除非能夠同時控制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在區塊鏈網絡上,別人無法知道你的區塊鏈資產有多少,以及和誰進行了轉賬,這種匿名性是不分程度的。區塊鏈采用基于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自由安全地交換數據,任何人為的干預不起作用。

            組卷:7引用:8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