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中考語文一模試卷

          發布:2025/1/7 9:30:3

          第一部分(21分)

          • 1.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題。
                  江南的春天如一場大戲。各種野菜在(zhé)伏一個冬天之后,終于(zūn)循著節氣,有序上場。它們在春風里搖曳,仿佛自己是這春日大戲的主角,各自帶著一身的行頭,向觀眾(jū)(gōng)致意。
                  這時候的野菜成為人們餐桌上的貴寵。蘇州人講究春天吃野菜要吃“七頭一腦”,香椿頭是尤其少不了的,吃上一口,滿口都是春天的味道。春菜烹飪方法多樣,要(jué)是保持食材的原味。菜入口留香,人心曠神怡。
            (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①(zhé)
             

            ②(zūn)
             

            ③(jūgōng)
             

            ④要(jué)
             

            (2)請為語段中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①搖(A.yè B.zhuài)
             

            頭(A.xíng B.háng)
             

            (3)找出與“心曠神怡”在短語結構上相同的一項
             

            A.雕梁畫棟
            B.輕描淡寫
            C.胸有成竹
            D.根深蒂固

            組卷:25引用:1難度:0.5
          • 2.請在下面橫線處填上合適的古詩文名句。
                  經典詩文,總能讓人精神豐盈。《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中,“(1)
             
            ,萬鐘于我何加焉”表達了君子在優厚俸祿與堅守本心矛盾時的取舍;諸葛亮的《出師表》中“(2)
             
            ,顧臣于草廬之中”流露出身為臣子的感激,情詞懇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3)
             
             
            ”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異曲同工;李白的《行路難》中,“(4)
             
             
            ”暗示了人生路上的艱難險阻,詩人的壯志難酬;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5)
             
             
            ”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6)
             
            ”寫出詩人盡興暢飲,胸懷開闊,膽氣豪壯;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了卻君王天下事,(7)
             
            ”表達了作者收復北方失地,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渴望。

            組卷:27引用:3難度:0.7
          • 3.下列情境中,用語得體的一項是(  )

            組卷:38引用:1難度:0.7

          二、閱讀理解

          • 8.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各題。
            下鄉
            梁曉聲
                  哥哥下鄉不久后的一天中午,一位街道干部來到周家,當時秉昆和母親、姐姐剛吃完飯,還沒收拾桌子。
                  姐弟倆都禮貌地起身讓座,親近地稱對方“嬸兒”。周母與那位“嬸兒”稔熟,關系處得很好。
                  嬸兒坐下后,看著周蓉和秉昆說:“當著她姐弟倆,我話到嘴邊還不好講了呢!”
                  周蓉是冰雪聰明的人兒,嬸兒一進門,她便猜到了嬸兒光臨的目的。
                  不待母親開口,她已微笑著問:“嬸兒是來動員我姐弟倆也下鄉的吧?”
                  嬸兒兩手一拍,夸道:“哎呀你個周蓉,料事如神啊!”
                  秉昆搶話道:“可我哥不是下鄉了嗎?”
                  周母說:“既然事關你倆,那你倆就坐旁邊,聽你們嬸兒怎么說。”
                  嬸兒說:“我要說的事它是這樣的,上級政策很明確,也不是咱們省市一級,而是北京那邊中央一級那種上級的規定——多子女家庭,只能有一個留城的,其他屬于‘上山下鄉’對象的子女,早晚都得走‘上山下鄉’這條革命青年的必由之路。所以呢,早走比晚走好。早走不是就早革命了嗎……”
                  不待她說完,周蓉爽快且無所謂地說:“嬸兒,打住。你已經說得夠明白了,我現在就當你的面表態,我和我弟倆,我走。”
                  秉昆也大聲說:“我姐留城,我走!”
                  周母心煩意亂地說:“你倆爭什么爭啊?我還沒表態呢,我這個媽是什么態度就一點兒不重要了嗎?”
            “是呀是呀,你倆先別爭。這么重大的事,擱誰家都是當媽的意見很重要!你倆究竟誰走、誰留城,娘兒仨好好商量商量,過幾天給我個準話兒。我呢,還得到前趟街去繼續動員,就不多待了。”嬸兒是很識相的人,見機行事地邊說邊站了起來。
                  周蓉緊跟了一句:“我走啊,就算定下了。”
            “行,行,你說定下了那就定下了吧。唉,誰愿意做這種背后挨罵的工作啊!”嬸兒說此話時,一只腳已在門外。
                  母親流淚了,看看女兒,看看小兒子,卻說:“她也確實是沒法子。”
                  周蓉瞪著弟弟說:“你是老疙瘩(方言,指最小的孩子,寶貝疙瘩),我是當姐的,必須我走。”
                  秉昆賭氣說:“你是女的,我是男的。女的留在媽身邊,我男的走!反 正媽對我這個老疙瘩也不怎么重視。”
            “我哪點上不重視你了?”母親摟抱住小兒子哭了。
                  周蓉笑道:“媽,我認為你表態了啊!”
                  秉昆惱道:“我要天天看住你,讓你想走也走不成!”
                  母親雖然一句明確表態的話也沒說,但下午便已配合女兒拆洗起被褥來,還給了女兒二十元錢,意思是讓她買些自己需要的東西。
                  晚上,睡在外間屋的老疙瘩聽到睡在里間屋的母親和姐姐說悄悄話。
                  母親說:“媽當然也舍不得你走。可是呢,你弟他哪方面都不如你和你哥,他從小就缺心眼兒,也不懂人情世故,一根筋,他走媽不放心啊!”
                  姐說:“媽,我走我沒不好的情緒。全國統一的政策,別人家也都是只留一個,咱家有什么資格例外呢?何況我自己也想走,二十多歲的一個大姑娘,整天在家里晃進晃出的,早晚會被笑話。趁現在還沒人笑話,何不主動點兒一走了之呢?至于我弟,有的男孩子就是立事晚。他立事晚是有原因的,別說在媽面前了,就是在我和我哥眼里,也總是把他當成個長不大的孩子。凡大小事,家里從沒人征求他的意見,就是他發表了幾句看法,咱們也從不認真對待,漸漸的他可不就那樣了唄。”
                  老疙瘩本想大吼一句“我哪樣了?”卻沒喊成。哥已經走了,姐即將走了,他倆的朋友都冬梅和蔡曉光肯定也不會到家里來了,他有些惶惶不安,害怕自己不適應以后的孤獨。
                  姐又說:“媽你放心,小昆畢竟是個好孩子,就是不太聰明而已。哪天忽然立事了,興許還能聰明起來的。”
                  老疙瘩的自尊心又受到了嚴重傷害,不知不覺流淚了。
                  母親說:“蓉啊,媽希望你別去兵團了,在城市周邊的哪個農村就近插隊得啦。兵團掙工資這一點雖好,可離家遠啊,而且兩年一次探親假,有軍隊那種紀律約束著,不是誰想回家就能回家的。就近插隊,你隨時可以回家,也省得媽牽掛了。”
                  姐說:“行,我聽媽的。”
                  母親說:“你這一走,你和曉光的關系不就吹了?”
                  姐說:“不一定,從長計議吧。”
                  母親嘆道:“姑娘家,好年華就那么幾年,你不懂?”
                  在里間屋,母親也流淚了。周蓉輕輕握住母親的手,用細小的聲音說:“媽,你別操那么多心了,好人生比好年華更重要。”
                  幾天后,周蓉走了。趁媽媽和弟弟去看電影的時候走的,電影票是她好不容易搞到送給他們的。當時媽媽沒什么心情,但是弟弟很想去。
                  她走的時候留下了一封字體秀麗的短信:首先請母親和弟弟原諒她不告而別,接著聲明她是到很遠很遠的外省插隊去了,有蔡曉光送她上火車,所以會走得很順。最后一行字是寫給弟弟的,要求他多替哥哥姐姐盡孝心,照顧好母親。
            “她這是要活活把媽氣死呀!”母親情緒失控了,放聲大哭。
            (節選自《人世間》,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中“嬸兒”談話的情節,展示了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交代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政策的具體內容,“多子女家庭,只能有一個留城”為下文姐弟倆誰走誰留的爭執做了鋪墊。
            B.母親雖然沒有明確表態讓姐弟倆誰下鄉,但是在行為上幫女兒拆洗被褥,給女兒錢讓她買需要的東西。這里可以看出,母親在心里是重男輕女的,偏心小兒子。
            C.弟弟“哪方面都不如哥哥姐姐”,雖然有一定天分的原因,但也和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家人總把他當小孩看,遇事不征求、不認真對待他的意見,這也不利于他的成長。
            D.小說在人物語言設計上獨具匠心。比如弟弟在爭著下鄉時,說母親“不怎么重視”自己,又要“天天看住”姐姐,顯得幼稚,沒有大局觀,符合“缺心眼”“一根筋”的人物設定。
            (2)文章中的姐姐“周蓉”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3)《人世間》被改編為電視劇后,“好人生比好年華更重要”成為經典臺詞迅速傳播,請結合文章,解釋一下這句話的內涵。
            (4)文章的標題“下鄉”是編者在選文時所加,在“下鄉”“姐姐”“選擇”“好年華”四個標題中,你認為哪個更合適?請說明理由。

            組卷:56引用:1難度:0.1

          第三部分(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江南民諺:“天晴不開溝,雨來到處流。”意思是,天氣晴好時不把排水溝挖好,一旦大雨來臨,水就會因無處排泄而到處溢流。
                  這句民諺引發你學習或生活中的哪些聯想或思考?請根據材料,寫一篇作文。可以聯系生活,敘寫自己的經歷或見聞;可以發揮想象,創作故事;也可以確定話題,發表見解。
                  要求:①自擬標題,選準角度,確定立意;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③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

            組卷:13引用:1難度:0.3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