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北京十四中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共18分)

          • 1.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材料一
            飛揚的詩詞文化的鄉愁      中華詩詞是文化百花園中最為葳蕤芬芳的一枝。史志、經書、寶笈、醫典、銘文、石刻、楹聯、題額、戲文、歌賦、唱詞、散曲、小令、燈謎、書畫、碑帖等文字典籍,哪一個都離不開詩詞之美。中華詩詞有高傲的顏值和尊貴的稟賦,卻以平近的方式潛流在我們的血脈里,滋養了中華民族高貴而純潔的心靈。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自古以來的中華經典無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標、思想的峰巒。愛國主義是中華詩詞的永恒主題。從春秋楚國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仰天長嘆,到戰國時期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歌;從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耿耿忠心,到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浩浩胸懷,愛國、為國、利國、報國是中華兒女的價值追求,也是中華詩詞的思想高地。歷覽前賢先烈,他們在詩詞中凝聚了最濃烈、最真摯、最深沉、最持久的愛國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傳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華詩詞功不可沒、無可替代。
            “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中華詩詞獨有的魅力。寥寥數個字,綿綿無窮理,詩律問格中隱藏著深奧的哲理玄思。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揭示了新陳代謝、新舊轉化的客觀規律;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指出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而深邃如夜空;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知與行、學與思的哲學關系……詩人在詩詞韻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臺樓閣,暢達時自成風景、各領風騷,賦閑時以說待勞、守靜待動,逆境中韜光養晦、不與亂世爭英雄,不失為一種人生韜略。
                  沒有宋詞就不是宋朝。北宋九皇、南宋九帝,雖然飽受內亂與圍剿,卻享國320年,成就了中國古代一次文化的復興。范仲淹、柳永、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李清照、岳飛、陸游等文學名家如煙花綻放在宋朝的夜空。岳飛的“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讀得人激情澎湃、熱血沸騰,直教人躍馬揮戈征戰死;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氣勢千鈞,豪情萬丈;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憂心系南宋,正氣滿乾坤,英雄豪氣直上九霄,殉國之心耿耿昭然。這些情感鮮明的宋代詩詞大多來自中原、出自漢人,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交鋒、大漢民族與游牧民族爭戰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奇葩。抗遼、抗金、抗元戰爭幾乎貫穿了大宋王朝一半的生命時長,而宋的三個對手遼、金、元對中華詩詞也有自己的貢獻。如金主完顏亮的“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如此獵有聲的詩句,怎不令殘宋弱帝們膽戰心驚!多民族詩詞的同壇斗妍,催生了多樣多元多彩的中華詩詞,建構了共生共榮共享的中國文化。
                  繼承與創新,分享與共賞,剛健與柔美,雅趣與流俗,正因各個朝代、各個地域、各個民族、各個流派都為中華詩詞盛宴奉獻出自己的風味,中華文化才如此流光溢彩、五光十色。
                  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鄉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又指出:“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包括中華詩詞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責任。
            (節選自同名文章,有刪改)(1)根據材料一,對“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鄉愁”的分析不正確一項是
             

            A.中華詩詞承載了豐富的思想內涵
            B.中華詩詞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C.中華詩詞展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D.中華詩詞具有超出時空的聲韻美
            (2)下列對材料一中出現的詞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碑帖:“帖”的讀音是 tiè
            B.丹心:“丹”字的第三筆是“、”
            C.韜光養晦:比喻才能、韜略過人
            D.奇葩:比喻不同尋常的優秀文藝作品
            材料二
            無情不作詩《紅樓夢》里黛玉與湘云曾月夜聯詩。湘云看到池塘上驚起一只瘦鶴,出了上句“寒塘渡鶴影”,黛玉呢,見到一輪月兒冷冷清清,想了一會兒,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這兩句詩,看上去都只在描寫一種外在的景物,實際上卻字字傳遞著濃烈的情感。寒塘,鶴影,冷月,花魂,這樣的詩,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際相似的湘云與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換了春風得意的王熙鳳,肯定對不成。
                  為什么王熙鳳就對不成?因為王熙鳳沒有黛玉的人生遭際,也就沒有那種憂傷、蕭索的情懷,對事物的看法就會不一樣。寒瘦、清冷,這不是王熙鳳的風格,她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式的。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獨“情懷”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懷,便作怎般詩,詩歌就是詩人情懷的一種外化與呈現。
                  我們讀詩,其實就是在讀人,讀詩人的遭際,讀詩人的情懷,讀一個個遠去的靈魂。好的詩歌,可以讓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舊血氣充滿,栩栩如生。我們讀《詩經》,最百讀不厭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愛情?讀《離騷》,感動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詩人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情懷?讀《古詩十九首》,念念不忘的不正是那天涯游子的羈旅鄉愁與閨中少婦的無盡幽怨?等讀到了建安詩人逸興遄飛、光英朗練的佳句,讀到了盛唐詩人灑脫自然、天地入我胸懷的名篇時,我們越來越堅信:優秀的詩篇正是人生情懷結出的花朵,優秀詩篇里必然流淌著詩人不同流俗的襟懷與獨一無二的性情。
                  這樣的襟懷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國天下,先憂后樂。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悲歡離合的情懷,是兒女情思的表達,但無論何者,它一定是真誠的、健朗的、敏感的。詩人們詠之于江邊白露,舞之于月下喬木,寄意春花秋月,臥聽松濤蟲鳴,他們從一切自然事物中尋找詩意的觸發,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嘆。他們的詩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賦予靈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顯得真誠動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當前我們要繁榮發展中華詩詞,決不僅僅是對傳統詩詞經典的背誦記憶和知識比拼,而是要運用中華詩詞的傳統藝術形式,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詩詞作品,從而達到時代精神與詩詞藝術的完美結合。
            (節選自同名文章,有刪改)(3)下列語句最符合材料二內容的一項是
             

            A.不僅王熙鳳對不出“冷月葬花魂”,薛寶釵也對不出這般寒瘦、清冷的句子。
            B.優秀的詩篇都能反映出詩人家國天下、先憂后樂的不同流俗的襟懷與性情。
            C.詩歌之所以能夠真切感人,是因為詩中的一花一草都被賦予了兒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D.文章結尾對詩詞創作提出“有溫度”的主張,是在強調詩歌創作要抒真情。
            材料三
            “詩詞大會”讓古典文化成時尚經典《中國詩詞大會》火了!火透銀屏、火爆網絡、火遍朋友圈!短短數日,“詩詞大會”的粉絲們幾乎霸占了整個輿論場,“電視+輿論”讓中華傳統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喚醒,并盡情綻放。“詩詞大會”再次燃起了全民詩意,喚起了整個社會對于古典詩詞的熱愛和崇拜,真正讓古典文化成為了時尚經典。
                  在中國古典文化中,詩詞文化尤為著名,唐詩宋詞,婦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國人賽起詩來,也是一點不含糊、不見外。可見,中華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千古、馳名中外。
                  我國的傳統文化雖被視作寶貴的精神財富予以傳承和弘揚,但很長一段時間卻始終沒有在全民范圍內形成熱度、掀起高潮。與時下動輒就人氣爆棚的各類網綜、電視節目相比,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和缺失。而《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從其播出效果和社會反響來看,絕對是個成功。它以古詩詞為突破口,為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條通往時尚經典之路。
                  它讓傳統文化走近百姓。“詩詞大會”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對參與者在職業、身份、年齡、民族、國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華詩詞文化的愛好者,均可憑實力參加。在本屆“詩詞大會”中脫穎而出的16歲才女武亦姝就是最好的證明。還僅僅是一名在校學生的她,憑借對傳統詩詞文化的熱愛,在一場場比拼中,以豐厚的實力儲備和良好的比賽心態,沉著應戰,贏得了超高人氣,成為了百姓有口皆碑的文化“網紅”。除了武亦姝,其他選手和活動參與者也都來自基層各行各業,這使得“中華詩詞”這一傳統文化內容被請下“神壇”,以更親近百姓、更親和大眾的方式被當代人接受。
                  它讓傳統文化身披時尚。傳統文化在人們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樸典雅的脫俗氣質而存在,甚至給人以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距離感”。如何通過形式上的“包裝”,把傳統文化打扮得更具時代性,是當前文化傳播和傳承工作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而“詩詞大會”恰恰提供了一個可學習借鑒的成功案例。無論從舞美設計、嘉賓陣容,還是比賽模式和環節的設定,都充滿創意,既文化味十足,又樂趣感橫生。“飛花令”讓人在趣味中體驗中華詩詞的奇與妙,“沙畫”猜詩更讓人在唯美中品賞文化在傳統與現代間的完美融合。這種時尚“包裝”無疑達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它拉近了文化與人的距離,這種“拉近”不是靠拉低文化品質,而是靠拉高人的品味,不失格調、不傷大雅。
                  誰說傳統文化無法成就時尚經典?那是因為人們的觀念尚屬封閉,思想尚未打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正是這種創新意識,讓“詩詞大會”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了創意;也正是無數個創意的疊加,才成就了傳統文化從古典到時尚的華麗變身,成為當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實的經典。
            (節選自同名文章,有刪改)(4)根據材料三的內容分析,不屬于《中國詩詞大會》成功原因的一項是
             

            A.中華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千古、馳名中外。
            B.所選詩詞,淺顯易懂,婦孺皆知,甚至連外國人都熟悉。
            C.“詩詞大會”面向人人,更親近百姓,更親和大眾。
            D.通過時尚的“包裝”,拉近了傳統詩詞與現代生活的距離。
            (5)結合以上三則材料,談談應該如何更好地傳承中華古詩詞,請分條陳述。

            組卷:9引用:1難度:0.2

          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共29分)(一)(共9分)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必將有后也。吾之始歸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
            “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此死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顧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嘆曰:‘術者謂我歲行在成將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后當以我語告之。’嗚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汝其勉之!夫養不必豐,要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贈封其親。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雖不克有于其,而庇賴其子孫矣。”乃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取材于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有刪節)【注】①修:歐陽修自稱。②太夫人:歐陽修的母親鄭氏。③皇考崇公:指歐陽修去世的父親。歐陽修的父親被追封為崇國公。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力于衣食,以以教 長:撫養
            B.不及吾姑 事:侍奉
            C.此死 獄:案件
            D.雖不克有于其 躬:鞠躬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故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 余嘉能行古道
            B.此吾知汝父必將有后也 不解
            C.夫養不必豐,要 不拘
            D.修泣志之不敢忘 蟹六跪二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歐陽修簡單敘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突出贊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文章中連續引用了太夫人的大量敘述,歐陽修借此表達對父親政績及人品的追思。
            C.文章中歐陽修寫自己牢記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誨,后來獲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榮耀。
            D.文章結尾歐陽修認為大力彰顯先輩們的美好品德,將會幫助自己獲得更多的善報。

            組卷:3引用:1難度:0.6

          (二)課內文言文選擇(共20分)(每題2分)

          • 3.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組卷:10引用:2難度:0.8
          • 4.下列句子中沒有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

            組卷:5引用:1難度:0.7
          • 5.下面加點字的詞類活用現象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組卷:6引用:1難度:0.7
          • 6.下面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4引用:1難度:0.9

          七、寫作(50分)從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作文。

          • 18.按要求作答,700字左右。
            “擔當”一詞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從春秋時期面對強敵挺身而出的燭之武,到唐宋時期或直言進諫或借古鑒今或身處困境初心不改的魏征、杜牧、蘇洵、王安石等,歷代仁人志士以不同方式生動地詮釋了“擔當”的具體內涵。
                  作為當代中學生,立足現實,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你對“擔當”一詞有著怎樣的思考呢?請你以“說擔當”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組卷:10引用:3難度:0.6
          • 19.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
            “改變”,《現代漢語詞典》上這樣解釋:①事物發生顯著的差別。②改換;更動。
                  在成長中,我們總會親身經歷、親眼看到許多的改變,引發你的深入思考。
                  請以“改變”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組卷:4引用:3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