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山東省青島市高考語文第二次適應性試卷

          發(fā)布:2024/12/11 19:3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戰(zhàn)國時期,“鴻溝”便躋入中原版圖。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遷都到大梁(今河南開封),第二年就開鑿以大梁為中心溝通黃河與潁水的“大溝”,即“鴻溝”的前身。到魏襄王時期便有了“鴻溝”的說法。事實上,鴻溝的修建經歷了幾個階段,幾番修整才最終成型。鴻溝以黃河為水源,呈西北—東南流向,包括渦水、渙水、睢水、派水等分支,整體上引黃河水南下,經大梁西面的圃田澤(今河南省中牟縣西)將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東延伸,經大梁北郭到城東,再折而南下,匯入淮水的支流潁水。鴻溝成為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兩大流域的大規(guī)模人工運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鴻溝還聯通起濟、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與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間織起一張奇妙的水網,與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溝水網相連相通,進而在黃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鴻溝”水系。鴻溝在改善交通的同時,還以一己之力,承擔起灌溉大任,大大促進了魏國的農業(yè)發(fā)展,河水流淌過諸多富庶地區(qū),也將實打實的財富帶入魏國,“南有鴻溝”更成了戰(zhàn)略家蘇秦對魏國實力的慨嘆。國都大梁,從原先的普通小城搖身一變,成了“諸侯四通,條達輻轅”的富饒之地鴻溝流域更成了當時最為重要的糧食產區(qū)。位于鴻溝水系的定陶、淮陽、壽縣等城市也因水而興,遠近聞名。更難能可貴的是,原本民情有別、風俗各異的南北方也隨著水上交通的發(fā)展,有了難得的交流機會,許多北方的文化風俗悄然走進南方民眾的生活。被鴻溝水系哺育滋潤的中原地區(qū),也在航運的加持下日漸富饒,逐漸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魏國也因此富國強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令人唏噓的是,鴻溝的加持并沒有如料想般為魏國帶來綿長的國祚,反而提前給魏國“熱好盒飯”。公元前228年,強勢東出的大秦勢如破竹,兵指魏國,一計黃河淹城,很快便讓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國沉寂于歷史的車輪之下。其實,秦國很早便盯上了“鴻溝”航運帶來的“香餑餑”。公元前249年,秦將蒙驁伐韓,先后取成皋、滎陽,秦國隨后在滎陽東北的教山上建立糧倉,用于屯兵儲糧,取名“敖倉”。秦滅六國、實現一統(tǒng)后,敖倉成為河、渭漕運的中轉糧倉儲糧甚豐。
                  毗鄰鴻溝,享航運之便,依傍敖倉,據天下之糧,多重光環(huán)下,滎陽也成為秦時的軍事重鎮(zhèn),更成為后來楚漢的必爭之地。也正是一場楚漢爭霸,讓鴻溝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機會。楚漢相爭,漢軍接連失去敖倉、甬道,屢戰(zhàn)屢敗之下,劉邦漸失信心,試圖放棄奪回滎陽、成皋,退守鞏、洛。謀士酈食其認為此時正是收復滎陽、重據敖倉的最好時機。一番籌謀,“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原本極為不利的形勢便發(fā)生了逆轉。于是,劉邦與項羽“講和”‘漢四年,項羽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東為楚”。
                  自此,原本一心載船運糧的“鴻溝”,因著卓越的經濟貢獻,逢著一場機緣,在狼煙四起的亂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線,作為明確的政治疆界,成為名副其實的政治符號。“鴻溝”的意義中被添上一筆——兩物之界線,不可逾越。
                  就在項羽領兵東去途中,劉邦單方面撕毀條約,大力追擊楚軍,其后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建漢。如今,象棋的棋盤上都赫然畫著一道“楚河漢界”;前往漢王城遺址的路途中,名為“鴻溝”的石碑悄然屹立。它們都不會說話,卻見證著千百年前的那場烽火狼煙,記憶著屬于中華大地的一段過往。
                  嚴格來算,“鴻溝”不算長壽。西漢末年,黃河大肆泛濫,甚至平均20年就發(fā)生一次決溢。由此,開封東南的廣大地區(qū)飽受水淹之苦,鴻溝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見蒼生遭難,“鴻溝”受害,人們沒有坐以待斃。永平十二年,東漢王景奉命治水,對鴻溝的支流汴渠進行疏浚。整整一年纏斗,大量人力投入,百億錢財消耗,終于換回汴渠正常通航。
                  可惜的是鴻溝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斷流,或因淤塞與鴻溝分離,或再不見記載,完整的“鴻溝”水系就此與世人告別。但某種意義上說,“鴻溝”又從未遠去。隋大業(yè)元年,通濟渠開通,鴻溝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開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鄭州開河口、設置水閘,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為主要的漕運干線,時常得到修整完善,年運六百萬石糧食,被統(tǒng)治者作為“建國之本”置于心頭。
                  如今,河南淮陽縣以東的蔡河、老蔡河都滿載著鴻溝的痕跡,流淌于今時今日。當今的河南省西華縣,以前叫作鴻溝縣。而“鴻溝”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煥新與延續(xù)。翻開成語詞典我們能找到”判若鴻溝”的詞條,小朋友們還會學習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鴻溝”。古今穿梭間,“鴻溝”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線,反而創(chuàng)造著我們與世界對話的可能與途徑。1983年,美國哲學家萊文在論文中提出一種觀點,認為外在的科學視角與內在的經驗視角之間存在一條無法彌補的溝壑。1999年,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報告中闡釋了一種現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存在差距。在我們的話語里,前一種現象,叫作“解釋鴻溝”,后一種差距,意為“數字鴻溝”。或許在未來,“鴻溝”還會有新的打開方式,新的內涵意指。“鴻溝”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穿越時光,完成了一場又一場奇妙的旅行。
            (改編自念緩《鴻溝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線?》)(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沒有開鑿鴻溝時,黃河和淮河兩大流域互不溝通。
            B.“熱好盒飯”在文中是指秦國很快就要滅掉魏國,使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C.“香餑餑”在文中是指“鴻溝”水系便利的航運條件給魏國帶來的豐足糧食。
            D.“解釋鴻溝”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學視角與內在經驗視角之間的巨大差距。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鴻溝是由魏國經歷幾個階段、經過幾番修整建成的大規(guī)模人工運河,它最早溝通了黃河和淮河兩大流域。
            B.鴻溝在給魏國帶來富庶的同時,也給魏國帶來了滅頂之災,秦國一計黃河淹城,讓大梁不攻自破,魏國滅亡。
            C.鴻溝水系在楚漢爭霸的歷史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轉了對劉邦極為不利的形勢,成功化身為政治符號。
            D.完整的鴻溝水系在歷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時間,戰(zhàn)國時期形成,東漢時期便不復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發(fā)揮作用。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戰(zhàn)國時期,鴻溝水系不僅改善了中原地區(qū)的交通狀況,而且增進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進了鴻溝流域的經濟、文化發(fā)展。
            B.憑借鴻溝水系帶來的優(yōu)勢,魏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強大起來的魏國變得富饒,帶動整個中原地區(qū)使之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C.黃河泛濫,鴻溝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斷流,或因淤塞與鴻溝分離,歷代統(tǒng)治者均為了通航而修整鴻溝支流。
            D.如今,雖然“鴻溝”水系已經消失,但“鴻溝”又煥發(fā)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時今日。
            (4)請結合材料分條概括“鴻溝”在歷史變遷中的豐富內涵。
            (5)本文兼具歷史性與文學性,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59引用:7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不如歸去”談
            卞之珊
                  槐花滿地,時節(jié)又近初夏了。剛才讀蘆焚先生的《里門拾記》,見有一條注,解釋文中的“光棍抗鋤”:文人們叫做“不如歸去”的那種鳥。雖只是鳥的叫聲,一種人聽了奮起耕作,一種人聽了傷春思鄉(xiāng),連耳朵也竟有這樣大的差異。
                  我覺得很有意思。“光棍抗鋤”當然就是“割麥插禾”。書本里說布谷與杜鵑有別,不過也說很相似,《辭源》里或者早已把“割麥插禾”“不如歸去”兩種鳥相混了,即使有考據癖的文人驟然間也不會分得清楚吧。記得我曾經想寫一篇歷史小說,其中的核心,一個場面,是如此:
            頭上一陣鳥聲,如人言。
            “割麥插禾”,農人想。
            “不如歸去”,旅人想。
                  我想寫這篇小說是在去年此時,讀了李廣田先生的《桃園雜記》以后。他在文中提起布谷,說在他的家鄉(xiāng)以為是叫的“光光多鋤”,令我想起了我的家鄉(xiāng)人仿佛說是“花好稻好”。花,讀ho。大約不是指普通的花,而是指棉花。稻無問題,即水稻,江鄉(xiāng)自然有水田。這兩種說法,與蘆焚先生的“光棍抗鋤”俱未見于典籍。典籍中有的,除“布谷”“割麥插禾”以外,還有“麥飯熟”“脫卻布褲”“郭公”等。而在我們的活書本里更不知有多少花樣了。哪一天把各地的花樣搜集起來該有如何一個大觀!不過千差萬別,都由于耳朵不同嗎?其實,蘆焚先生之意,在于環(huán)境,在于生活環(huán)境的差別吧。
            農人在田間,旅人在道旁。
            頭上一陣鳥聲,如人言。
            “割麥插禾”,農人想。
            “不如歸去”,旅人想。
                  這里有兩個人,雖然在一處,畢竟環(huán)境不同。但在我看來,即便“割麥插禾”與“不如歸去”是兩種觀念,也未嘗不可以聯在一起:春去也。見麥浪滾滾,旅人想起了多風波的江湖。你看,那邊一個農人在檐前看鐮刀哪。數千里外自家屋后的蓬蒿有多高了?家鄉(xiāng)收麥早,或許莊稼人已經赤腳下水田了。唉唉,天南地北,干什么來著?葉落歸根,不如歸去吧。“不如歸去”一語,不見得太“文”,尤其在古代,更不見得不是俗子的口頭語。即使是雅士說的我也有話可說:
                  當此時也,道上的過客或許是一個坐在轎子里的官老爺,不禁想,人生一夢耳,四處奔波,所為何來?為五斗米折腰實在犯不著,即使位居一品,在京華塵土里五更待漏,亦何苦也!君不見那個莊稼漢倒快樂自在,坐在茅屋的門檻上,捧一碗黃粱。你聞聞看,多香!真不如回去種田好,“守拙歸園田”。
                  然而,“割麥插禾”多少帶點振作的情調,而“不如歸去”卻不免消極呢。不錯,這還是環(huán)境差異,不過哀樂是相依為命的。我曾經說過,這可以作為補充,而“杜宇”只合永遠啼血,要知道:
            誰說杜宇歸去樂,
            歸來處處無城廓。
            更不要說這個,就連你“郭公”,哪怕你“郭公”:
            郭公,郭公!
            天雨蒙蒙,
            促農耕隴。
            城南戰(zhàn)骨多,
            野田變作丘與壟。
            郭公,郭公!
            何地播種?
                  弄到這個地步,哪怕你“郭公”,就連你“郭公”也無可奈何吧?“感時花濺淚”,即使不“恨別”,鳥亦“驚心”。這又歸于一,同歸于悲了。
                  不過,時至今日,啼血的子規(guī)到底是絕種了也說不定,因為“不如歸去”現在仿佛只活在書本里,而“割麥插禾”的子孫戚族還活在各地農人的口頭。各地農人的口頭開出了一朵朵各式各樣的小花。哪一天把它們搜集起來當標本,作一個系統(tǒng)的研究那才有意思呵。這一朵朵單純的小花將是一個個小窗子開向各種境地:水田,桃園——我想從你的里門望望看,蘆焚先生,你的門外是什么呢?我心中曾經擬過一篇社會論文的題目:布谷聲里聽出的各地社會背景。
                  可是為什么不能從旁的鳥聲里聽出來呢?為什么從旁的鳥聲我們聽不出這許多花樣?這種鳥聲本身到底自有其特殊性,引起人心上的反應乃小異大同了。人總是人。想起人,我真想起個別的人來了。蘆焚先生與我有過好幾面之緣,此刻想必在河南鄉(xiāng)下吧?李廣田先生,齊人也,是我的熟人,現在正陪我在此地吃他的家鄉(xiāng)飯,住在東鄰,和我天天見面。過幾天可以聽到布谷聲了,我想,那多妙,如果蘆焚先生在這里,我們三人同行,忽聽得一聲“布谷”:
            “光棍抗鋤”,蘆焚先生想。
            “光光多鋤”,李廣田先生想。
            “花好稻好”,我想。
                  唉,江里的魚汛該過了好幾種了;竹筍該已經老了,高過人頭了;青蠶豆該已經上市了吧?這里倒已經上市了。我不喜歡北方這種講究辦法,把青蠶豆去皮,疏疏幾瓣的炒肉片,就不能不去皮而稍加些腌菜,細蔥花,素炒一下,青青紫紫的來一碗嗎?也許畢竟是文人吧,我又想起了“不如歸去”。
            (有刪改)文本二:
            “真”是散文的靈魂,沒有“真”的文字,文章毫無生機,是呆滯的。那么怎樣到達散文的“真”呢?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人本身,回到語言本身,這就是我們說的“在場”。“在場”既指身體在場,也指心靈敞開,與現實同在。
            (節(jié)選自耿立的《散文的在場與見證》)【注】①作者1936年寫于濟南。②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guī)、杜宇,春夏季節(jié),日夜鳴啼。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善于體察生活,選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情景“杜鵑鳴啼”進行創(chuàng)作,其作品體現出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B.作者認為“割麥插禾”與“不如歸去”兩種觀念可以聯在一起,但畢竟雅士、俗子有別,在古代“不如歸去”屬雅士之言。
            C.作者認為,“杜宇”只合永遠啼血,這與唐代詩人李商隱“望帝春心托杜鵑”中“杜鵑”的意象內涵一致。
            D.“天雨蒙蒙,促農耕隴”原有振奮之意,但戰(zhàn)亂頻仍,“何地播種?”又令人悲傷無奈,暗合作者身處動蕩時代的感受。
            (2)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初夏時節(jié)、槐花滿地開篇,營造氛圍,以蘆焚先生的注解,巧妙點出“杜鵑鳴啼”,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審美情趣。
            B.作者在文中多次寫故鄉(xiāng)的杜鵑鳴啼之音,結尾提及家鄉(xiāng)的事與物,以小見大,字字關情,體現出濃濃的鄉(xiāng)土情結。
            C.文中加點詞“活書本”,運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寫出現實生活里有豐富鮮活的內容,意在批評文人們對生活缺少觀察。
            D.文章想象豐富,畫面感強;語言特色鮮明,既有口語化的表達,也有生動形象的描述表現手法靈活多樣。
            (3)文本一《“不如歸去”談》一線成文,層層深入,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
            (4)文本二主張散文創(chuàng)作要“在場”,請分析文本一是如何體現這一主張的。

            組卷:26引用:5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李淳風,歧州雍人也。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圖》,文集十卷,并行于代。淳風幼俊爽,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貞觀初,以駁傅仁均歷議,多所折衷,授將仕郵,直太史局。尋又上言曰:“今靈臺候儀是魏代遺范觀其制度疏漏實多臣按虞書稱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則是古以渾天儀考七曜之盈縮也。漢孝武時,洛下闊復造渾天儀,事多疏。故賈逵、張衡各有營鑄,陸績、王蕃遞加修補,推驗七曜,并循赤道。今驗冬至極南,復至極北,而赤道當定于中,全無南北之異,以測七曜,豈得其真?黃道渾儀之闕,至今千余載矣。”太宗令造之,至貞觀七年造成。又論前代渾儀得失之差,著書七卷,名為《法象志》,太宗稱善。十五年,太常博士,尋轉太史丞,預撰《晉書》及《五代史》,其《天文》《律歷》《五行志》皆淳風所作也。又預撰《文思博要》。二十二年,遷太史令。
                  顯慶元年,復以修國史功封昌樂縣男。先是,太史監(jiān)侯王思辯表稱《五曹》《孫子》十部算經理多踏駁。淳風復與國子監(jiān)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受詔注《五曹》《孫子》十部算經。書成,高宗令國學行用。龍朔二年,改授秘閣郎中。時《戊寅歷法》漸差,淳風又增損劉焯《皇極歷》,改撰《麟德歷》奏之,術者稱其精密。咸亨初,官名復舊,還為太史令。年六十九卒。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已占》《秘閣錄》,并演《齊民要術》等凡十余部,多傳于代。
            (節(jié)選自《舊唐書?列傳》,有刪改)[注]①渾天儀: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渾象是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②七曜:多指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靈臺候儀/是魏代遺范/觀其制/度疏漏實多/臣按虞書稱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B.今靈臺候儀/是魏代遺范/觀其制/度疏漏實多/臣按虞書稱/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C.今靈臺候儀/是魏代遺范/觀其制度/疏漏實多/臣按虞書稱/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D.今靈臺候儀/是魏代遺范/觀其制度/疏漏實多/臣按虞書稱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闕”,缺失,與《出師表》中“必能裨補闕漏”的“闕”意思相同。
            B.“因”,于是,與《鴻門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相同。
            C.“除”,授予官職,與《蘇武傳》中“扶輦下除”的“除”意思不同。
            D.國子監(jiān),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關,在此讀書的學生稱“監(jiān)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淳風自幼博覽群書,尤其通曉天文、歷算、陰陽之學;他撰寫和推演的作品大多流傳于世。
            B.李淳風撰寫《法象志》評論前代渾儀得失,得到了太宗的稱贊;后來他又參與撰寫《晉書》《五代史》等。
            C.陸績、王蕃對前人鑄造的渾天儀進行了修正,并用它推驗七曜的運行,李淳風認為這樣得到的測驗結果并不符合實際情況。
            D.李淳風被封為昌樂縣男之后,奉命為《五曹》《孫子》等書作注解;后來他改撰的《麟德歷》獲得術者稱贊。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頗有文學。
            ②貞觀初,以駁傅仁均歷議,多所折衷,授將仕郎,直太史局。
            (5)請分別概括李淳風在天文學、數學兩個方面取得的成就。

            組卷:9引用:1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Ⅲ(本題共1小題,4分)

          • 8.      言語交際能力是指說話人在社會交往的各種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紅樓夢》是一部具有極高語言藝術的著作,閱讀《紅樓夢》能夠提升我們的言語交際能力。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分析文中小丫頭是如何巧妙說服薛姨媽的。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賈母因為大兒子要娶鴛鴦動怒,薛姨媽等人急忙回避了。等賈母發(fā)完火,又想玩牌,便命丫頭們去請薛姨媽。薛姨媽不想去。這位小丫頭道:“好親親的姨太太,姨祖宗,我們老太太生氣呢。你老人家不去,沒個開交了。只當疼我們吧。你老人家嫌乏,我背了你老人家去。”

            組卷:8引用:7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鴻溝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告訴我們,“鴻溝”是界線,是隔閡,也創(chuàng)造著對話的可能與溝通的途徑。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感悟或認識與思考?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搬用現代文閱讀的材料;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2引用:4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