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師大附中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布:2025/1/1 3:0:3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 1.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鄉愁是銘記歷史的精神蘊藉。中國當代文學以鄉土敘事為主導,廣泛而深遠地表現了20世紀中國鄉村社會發展的深刻變動。莫言、賈平凹、陳忠實、張煒、鐵凝、王安憶、劉震云、阿來等作家,或者以鄉土敘事為主導,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書寫鄉村,使20世紀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進步與轉折留下了深摯的歷史記憶。就對農業文明進入現代的艱巨進程的描寫而言,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學之林獨樹一幟,可圈可點。對鄉村的書寫構成了中國當代文學的顯著特點,體現了中國當代文學獨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學力量,應該構成文學研究關注的重要主題。
                  懷鄉或鄉愁是中外文學漫長傳統中的重要主題。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詩經》中就有不少有關鄉愁的篇章(如《采薇》),唐詩宋詞中表現鄉愁主題的更是不在少數。20世紀中國現代早期的作家,如魯迅、沈從文、廢名、蕭紅等人,多有書寫鄉村記憶的作品,那里流宕著他們對鄉村陷入現代困境的深切關懷。鄉愁當然也是世界文學傳統中的主題,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寫的就是奧德修斯歷經千辛萬苦,在海上漂泊10年,最終回到故土伊薩卡與家人團聚。德國浪漫主義文學興起,懷鄉是其重要的主題,并且具有了現代意義。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中則把懷鄉的情感表達作為對現代性反思的重要主題。
                  懷鄉或鄉愁是人類最基本、最樸素、最普遍的一種情感。懷鄉或者是一種樸素的個人記憶,或者是一種家國情懷;它構成了古往今來文學藝術作品最為重要的主題。也正國為此,文學成為人類精神寄寓和傳統承繼的基本載體。
                  鄉愁也表達了作家詩人對現代社會變遷的獨特體驗,文學作品在這種表達中顯示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20世紀的中國社會歷經劇烈的變革,而鄉村承受的現代沖擊更為激烈。中國作家既要去表現歷史進程顯現出的希望,又不得不面對歷史劇變帶來的傷痛。
                  作家、詩人對故土的書寫經常懷有他們特有的痛楚和春戀,或許他們懷有更多的對現代到來的不信任態度。他們對鄉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更多的憂慮,也正因為此,他們對鄉村的書寫帶有更多悲觀和感傷,批判性的思想占據較大分量。但是我們要看到,貫穿其中的否定性其實是表達了肯定性——表達了作家、詩人對土地的深情、對傳統家園的守望、對責任的承擔。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都來得更為激烈,鄉村獲得了發展的機遇,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三農問題一度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作家和詩人也以不同的方式回應時代難題。2005 年,賈平凹出版《秦腔》,表示要用這部作品為他的家鄉棣花街做傳。在賈平凹的筆下,鄉村人去到城鎮,土地正在萎縮甚至凋零,清風街的年輕人更時尚卻未必更精神,象征著傳統文化的秦腔聲調越來越悲戚。作家對鄉村的表現未必全面,也無法斷言是否有典型性,但真切地表現了那個時期鄉村面臨的困局,作家的感情是真摯而憂慮的。這一作品引導人們關切鄉村的困難、傳統生活的消逝、農村心靈的枯竭,引人思考,激發起人們守護故土家園的責任感。
            (《光明日報》2016年7月7日)(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鄉愁是人類最基本、最樸素、最普遍的一種情感,是銘記歷史的精神蘊藉,也是中外文學漫長傳統中的重要主題。
            B.以鄉土敘事為主導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廣泛而深遠地表現了20世紀中國鄉村社會發展的深刻變動,也影響了大批作家。
            C.中國當代文學對鄉村的書寫體現了中國當代文學獨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學力量,書寫鄉村應該構成文學研究關注的重要主題。
            D.中國古代文學中有關鄉愁的詩篇很多,如《詩經》中的《采薇》,如唐詩宋詞中某些詩篇等。現代的一些作家也有關于鄉愁的作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莫言、賈平凹、陳忠實等一大批作家,他們以鄉土敘事為主導,以不同的方式書寫20世紀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進步和轉折。
            B.在世界文學傳統中,鄉愁也是不可少的主題,如荷馬史詩《奧德賽》,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懷鄉也是其重要的主題。
            C.作家詩人對現代社會變遷有著自己獨特的體驗,他們借鄉愁表達出這種體驗感受,從而使文學作品顯示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D.作家、詩人或許對現代到來有不信任,對鄉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憂慮,因此在他們書寫鄉村時批判性的思想占據較大分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家、詩人在表達對鄉村書寫時態度是矛盾的,在表達對鄉村否定時,也表達了對土地的深情、對傳統家園的守望、對責任的承擔。
            B.90年代以來鄉村遭遇沖擊沒有離開作家的視線,如三農問題一度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作家和詩人也以不同的方式回應時代難題。
            C.關于鄉村的作品會有思想引領的作用,如賈平凹的《秦腔》引導人們關心鄉村的困難和問題,激發人們守護故土家園的責任感。
            D.因為文學是人類精神寄寓和傳統承繼的基本載體,所以懷鄉或鄉愁是一種樸素的個人記憶、家國情懷,也是文學藝術作品最重要的主題。

            組卷:7引用:1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要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摘編自《深圳特區報》)材料二:
                  傳統文化中既有優秀的、推動社會前進的、需要繼承和弘揚的精華,也有過時的、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阻礙前進的糟粕。哪些傳統文化可學,進而“學什么”,需要教育部門深思。相關部門應對傳統文化深入甄別和篩選,通過頂層設計,形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相互銜接的大課程觀下的課程體系,將符合時代潮流和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內容作為教育重點。書本之外,除了古文經典,將傳統戲曲、民俗風情、書法、國畫、中醫藥等內容,融入教學之中,著力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及其習俗、傳統禮儀的興趣愛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立體化認識和感知度,有序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摘編自《傳統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材料三:
                  時代在前進、在變化,傳統文化教育在當今應該怎么進行?佛學經典中有一句話,叫做“契理契機”,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傳播傳統文化要“契理”,“理”就是傳統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這是我們要傳播的。“機”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根機,一個是時機。我們不能否認,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話,叫做“有教無類”,“類”主要指人與人之間存在資質的差別。人的根機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樣,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傳統文化教育要“契機”,既要有教無類,還要因材施教,這兩方面結合一起,才能夠適合聽課人本身。
                  契機的“機”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就是指時代、環境。時代變了,我們傳播傳統文化也應該有新的方式,不能夠因循守舊。一味守舊不能契合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
            (摘編自《傳統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機“》)材料四:
                  近年來,每逢傳統節日,中小學都會布置體驗傳統文化的作業,如春節寫春聯等。可是,不少學生和家長是把這當作“作業“來完成,而不是去體驗傳統文化。之所以如此,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學校對傳統文化活動的考查、評價,基本都要求學生寫作丈或者寫報告。因此,不少學生在網上搜集資料,做PPT,這和社會實踐變成蓋章實踐一樣,淪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長認為,學生花時間去體驗傳統文化,是浪費時間,甚至有家長幫助孩子完成學校布置的“體驗”作業。有媒體爆出,一些學生家長在網上購買手工作業,原因是孩子沒有及時完成。有家長還抱怨,現在的傳統節日氛圍已經很淡,學生沒什么好體驗的。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不能因循守舊,要有創新思維,否則談不上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B.推行傳統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科學課程體系,也要選擇健康、合適的教學內容。
            C.強調傳統文化教育要“契機”,既要將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結合起來,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能與時俱進。
            D.家長抱怨“現在的傳統節日氛圍已經很淡,學生沒什么好體驗的”,完全是家長在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傳統文化可謂精華與糟粕兼而有之,我們既不能照單全收,也不能棄若敝屣,應該批判地繼承。
            B.倡導將傳統戲曲、民俗風情、書法、國畫、中醫藥等內容融入教學之中,體現了傳統文化教育理念的復興。
            C.孔子講的“有教無類”中的“類”,是指人與人之間存在資質的差別,也包含社會地位和階級成分的不同。
            D.中小學在傳統節日給學生布置體驗傳統文化的作業,表明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3)當前,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哪些?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組卷:0引用:7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雞毛
            汪曾祺
                  西南聯大有一個文嫂,她靠給學生洗衣服、拆被窩維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門前的兩棵半大榆樹之間拴了兩根棕繩,擰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夾緊在兩繩之間,風把這些衣服吹得來回擺動,霍霍作響。大太陽的天氣,常常看見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豐茸齊整而極干凈)做被窩,一針一針,專心致志。
                  學生叫她文嫂,她管學生叫“先生”。時間長了,也能分得出張先生,李先生……但是,沒有一個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個寡婦,有一個女兒。人很老實。雖然沒有知識,但潔身自好,不貪小便宜。
                  文嫂養了二十來只雞。這些雞都長得極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個月,文嫂就挎了半籃雞蛋,領著女兒,上市去賣。蛋大,也紅潤好看,賣得很快。回來時,帶了鹽巴、辣子,有時還用馬蘭草提著一塊夠一個貓吃的肉。
                  文嫂的女兒長大了,經人介紹,嫁了一個司機。這司機是下江人,他來看過老丈母,每次回來,會給文嫂帶點曲靖韭菜花,貴州鹽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應養她一輩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學的環境里,她隱隱約約地知道,那些“先生們”將來都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但聯大的人都有點怪,如今且說一個人。
                  此人姓金,名昌煥,是經濟系的。其怪異處不勝枚舉,總括起來有三點:一是他所有的東西都掛著,是從不買紙,三是每天吃一塊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幾根鐵絲,什么都掛在這些鐵絲上,領帶、襪子、線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這些丁丁當當的東西的下面。學生離不開紙。怎么窮的學生,也得買一點紙。金先生從不花這個錢。為什么要花錢買呢?紙有的是!聯大大門兩側墻上貼了許多壁報、學術演講的通告、尋找失物的啟事,形形色色、琳瑯滿目。這些啟事、告白總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上就帶一把剪刀,把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來,并把這些紙片,按大小紙質、顏色,分門別類,裁剪留作不同用處。他每晚都開夜車。開夜車傷神,需要補一補。于是他按期買了豬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塊,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還給人家了),在學校茶水爐上燉熟了,密封在一個有蓋的瓷壇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開壇蓋,用一只一頭削尖了的筷子,瞅準了,扎出一塊,閉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當當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給他一個外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畢業了,并已經在重慶找好了事,就要離開西南聯大,上任去了。
                  這時,文嫂丟了三只雞,一只筍殼雞,一只黑母雞,一只蘆花雞。這三只雞不是一次丟的,而是隔一個多星期丟一只。早上開雞窩放雞時還在,晚上回窩時就少了。文嫂到處找,也找不著。她又不能像王婆罵雞那樣坐在門口罵--她知道這種潑辣做法在一個大學里很不合適,只是一個人叨叨:“我口乃(的)雞呢?我口乃雞呢?……”
                  文嫂出嫁的女兒回來了。文嫂嚇了一跳:女兒戴得一頭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從重慶回來,車過貴州的十八盤,翻到山溝里了。女婿的同事帶了信來。母女倆顧不上抱頭痛哭,女兒還得趕緊搭便車到十八盤去收尸。
                  女兒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點傻了。但是她還得活下去,還得過日子,有很多先生都畢業了,要離開昆明,臨走總得干凈干凈,來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總還有一些帶不了的破舊衣物,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來,隨她自己去挑揀。挑完了,文嫂必讓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們把宿舍打掃一下。
                  金昌煥不聲不響地走了。二十五號的朱先生叫文嫂也來看看,這位“怪現狀”是不是也留下一些還值得一揀的東西。
                  什么都沒有。金先生把一根布絲都帶走了。他的王國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個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無所得,然而她也照樣替金先生打掃了一下。她的笤帚掃到床下,失聲驚叫了起來:床底下有三堆雞毛,一堆筍殼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蘆花的!
                  文嫂把三堆雞毛抱出來,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來。“啊呀天吶,這是我口乃雞呀!我口乃筍殼雞呀!我口乃黑母雞,我口乃蘆花雞呀!”
            “我寡婦失業幾十年哪,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
            “我風里來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艱難呀,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呀,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貴州十八盤,連尸都還沒有收呀,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她哭得很傷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輩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單和無告全都哭了出來。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A.文嫂尊稱學生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煥甚至還偷吃文嫂的雞,作者用點面結合的方式說明聯大學生冷酷無情,自私自利。
            B.本文記敘了兩個不同生活軌跡人物的瑣碎故事,寫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實的心理和脾性。
            C.養雞、賣雞蛋是文嫂賴以生存的重要途徑,三只雞的丟失無異于使文嫂艱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從金先生床下掃出雞毛時忍不住嚎啕大哭。
            D.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經常來看望文嫂,并說要養文嫂一輩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現了文嫂的生活發生的改變。
            (2)小說以“雞毛”為題,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全文分析。
            (3)小說是如何塑造金昌煥這一人物形象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組卷:12引用:3難度:0.4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進士第,出通判越州。歲饑度常平不足賊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總土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子民民得從便受栗不出國里而食有余。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曲堤周氏子高橫縱,賊良民,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于法。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因,無不如志。鞏屬民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盜則咱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夸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復合也。自是外戶不閉。
                  徙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徙明、毫、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后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拜中書舍人。甫數月,丁母艱去
                  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于委廢單弱之中,宦學婚嫁,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于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于有為,吝于改過耳。”帝然之。
            (節選自《宋史》卷三一九)【注】常平:官倉名。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歲饑/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歲饑/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歲饑/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歲饑/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長官下掌管糧運、家田、統兵作戰等事項,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
            C.保伍:古代民人以五家為伍,又立保(唐時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王安石變法時以十戶為保)相統攝,因以“保伍”泛稱基層戶籍編制。
            D.丁艱,也叫丁憂,是古代遭父母之喪的通稱;有內、外之分,遭母喪稱“丁內艱”,遭父喪稱“丁外艱”,后世多專指官員居喪。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鞏治理有方,擒獲盜賊有膽有謀。知齊州時,他敢于觸碰殘害百姓的周氏子,不懼椎剽奪囚的“霸王社”。他還組織百姓力量偵查鄉里盜賊的行蹤,相互援助擒獲盜賊。
            B.曾鞏聰明有才華,初次任政就有政績。十二歲時寫成《六論》,文辭很有氣魄。通判越州時,他調動間力量解決饑荒糧食問題,還讓官府借糧種給農民,秋賦償還,沒有耽誤農事。
            C.曾鞏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敢于說真話。父親去世后,他侍奉繼母更加無微不至;弟弟妹妹們的讀書、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辦:盡管王安石得志,曾鞏還是對他做出了客觀的評價,因此王安石把他視為陌路。
            D.曾鞏關心民間疾苦,對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對遭遇瘟疫生活困難不能自養的士兵和百姓供應衣食住宿并給他們治病。他雖負有才名,卻長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別人認為他命運不濟,但他并不在意。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夸徇四境。
            ②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

            組卷:7引用:2難度:0.5

          三、課內文言文(20分)

          • 1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闕秦以利晉,唯君
            ②失其所,不知
            ③秦之將軍,可謂深矣
            ④軻自知事不,倚柱而笑
            ⑤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
            ⑥然不自能先入關破秦
            ⑦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
            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⑨既其出,則或其欲出者
            ⑩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

            組卷:3引用:1難度:0.7

          三、寫作(60分)

          • 1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植物學家發現了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奇怪現象:最近100年來阿爾皮斯高山上的植物品種正在增加,許多山底牧場上開放的花已經開到了海拔2000米的高山雪帶上,而原先雪帶上的植物則超過雪帶向更高處攀登。植物學家通過研究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氣溫逐漸升高,這些適宜在低氣溫環境里生長的植物為了尋找適宜的溫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
                  其實,許多植物自身都有對自然界靈敏的反應,并且不斷調整自身的生存狀態。如干旱可讓植物的根深扎于泥土中;風力大的地區的植物長勢更牢固;生長快的植物材質松軟,生長慢的植物材質堅硬…….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樣。
                  請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含義寫一篇作文,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詩歌除外,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800 字。

            組卷:3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