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說起私,我們就會想到“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語?!八健钡膯栴}是個群己、人我的界線怎樣劃法的問題。
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線分明的團體。如果有一位朋友寫信給你說他將要“帶了他的家庭”一起來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來的是那幾個人。而提到了我們的用字,這個“家”字可以說最能伸縮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個人,“家門”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熱的人物。
為什么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在我看來卻表示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系是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絡,這個網絡像個蜘蛛的網,有一個中心,就是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以親屬關系布出去的網,但是沒有一個網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親屬關系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的網絡來說,是個別的,每一個網絡有個“己”作為中心,各個網絡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們鄉土社會里,不但親屬關系如此,地緣關系也是如此。在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請酒,生了孩子要送紅蛋,有喪事要出來助殮,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機構。可是這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而是一個范圍。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像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后來更多了,什么寶琴、岫煙,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墒莿萘σ蛔?,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
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在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里最基本的概念,這個人和人來往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于這己,得加以克服于禮,克己就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
在這種富于伸縮性的網絡里,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是自我主義。自我主義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的楊朱,連儒家都該包括在內。楊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楊朱忽略了自我主義的相對性和伸縮性。他太死心眼兒,一口咬了一個自己不放;孔子是會推己及人的,可是盡管放之于四海,中心還是在自己。
我們一旦明白這個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范圍,我們就可以明白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了。為自己可以犧牲家,為大家可以犧牲族……這是一個事實上的公式。在這種公式里,你如果說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認的,因為當他犧牲族時,他可以為了家,家在他看來是公的。當他犧牲國家為他小團體謀利益,爭權利時,他也是為公,為了小團體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內看也可以說是公的。
(摘編自《鄉土中國?差序格局》)材料二:
差序格局對于中國傳統社會最大的影響,就是以“己”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的形成,禮治或人治社會的形成,致使現今中國仍難以形成法治社會。傳統差序格局邏輯在現代社會延續,法律的解釋與執行因人而異,各種規則、制度的執行因人而異,權大于法,潛規則盛行,灰色交易盛行,特權橫行。
差序格局造成中國式二元社會的形成。這種二元社會在傳統中國社會表現為官民的二元對立,在現代中國表現為城鄉二元結構。現代中國社會的城鄉二元結構,表現為建國后中國建設的以城市為中心,鄉村反哺城市,城鄉人之間不同的國民待遇等。
以“己”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形成,背后有人性之惡,有人的自私性,中國傳統社會的穩定性等重要因素作為因子。
要轉變這種格局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轉變這種格局首先要限制人性之惡,克服人的自私性,轉變以“自我”“家族”或者“集團”為中心的狀態,變單一中心的網狀結構為無中心或多個中心的平行網狀結構,使社會個體處在一個平面上,而不是存在等級之別。而其中的關鍵就是限制與規范中心的權力。
由于中國社會的傳統性以及差序格局穩定性,可以破壞這種差序格局的穩定性,即加速各個階層人員的流動性,促進個體充分的自由與發展空間。
這種差序格局經過不斷的演化與演繹,依然深刻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社會關系邏輯與處世邏輯,依然是當代中國式不平等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
(摘編自《差序格局與中國式不平等》)(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西方社會,人們對團體的界線認知分明,所以西方人團結;而在中國,人們對團體的界線認識模糊,所以中國人缺乏團結。
B.中國人在品德上存在著自私的缺點,要分析這種群體性的特質,須要認清該問題的本質是如何劃分群己、人我的界線。
C.傳統鄉土社會,親屬關系呈現如水波似的同心圓,自己是圓心,根據血緣關系,逐步向外推開,血緣關系越遠,親屬關系越淡薄。
D.鄉土社會的親屬關系與地緣關系呈現出的差序格局具有極強的伸縮性,這種特點主要表現為不同的人的圈子大小各不相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中攀附賈家的人,在賈家得勢時,與賈家攀親帶故,在賈家失勢時,避之如恐不及,這就體現了差序格局的伸縮性。
B.孔子重視“推”,推己及人的前提是克己復禮,加強自身修養,進而推到家、國、天下,推的范圍逐步增廣,這說明儒家“倫”即差序。
C.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倫理的觀念,就是差序,是自我主義,先秦諸子的理論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圍繞“自我”這個中心。
D.以“己”為中心的差序格局不僅對古代社會影響深遠,也對現代社會產生了很多不良影響,如,現代社會中長期存在找熟人辦事的現象。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差序格局的表現或影響的一項是
A.公司規章制度規定員工不得遲到,總經理卻經常遲到。
B.城里的小李坐校車上學,農村的小張上學沒有校車可坐。
C.市長的兒子沒有通過公務員考試的面試環節而落選。
D.富貴如龍游盡五湖四海,貧窮似虎驚散九族六親。組卷:1引用:1難度:0.5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合歡,合歡
李曉東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歡。
②小城況味,多是從悠長悠長的小巷里蕩漾出的,這是九歲的我就已經能感受得到的。所以,當母親牽著我的手慢慢走進不知名的巷道時,一種淡淡的情緒籠上我的心頭。后來,我學會了描摹那種情緒:憂傷。
③事實上,九歲的我,和憂傷是不搭界的。三十八歲的母親,似乎也看不出憂傷的樣子。天生的好皮膚讓她顯得比同齡人年輕十歲,同樣一件的確良白襯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時裝的味道。母親齊耳的短發,剛剛遮住耳朵,當她俯下身子給我整理衣服的時候,我看見清晨的陽光投在她的脖頸上,讓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質感,粉嘟嘟的耳垂讓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親笑一笑,隨手拂過臉頰的發梢,一段白皙的脖頸上也落下一片陽光。
④這是七月,母親去小城開會,帶上了我,這是我第一次出遠門??v深的小巷是我們走往住地的必經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見一棵槐樹,粗壯的樹干一個人不能環抱,濃密深綠的樹葉,漏著點點陽光。槐蔭披拂處,是一個個門庭,層層剝落的朱漆,銹跡斑斑的門環,半掩著的木門,褪了色的對聯,簇擁著一條碎石鋪地,僅容我和母親并排行走的小徑,重重疊疊的屋檐從爬滿青苔的高墻上伸出來,把天空切割成一條窄窄的藍色,隨著我們的腳步晃啊晃。
⑤小巷盡頭,豁然洞開,一個一眼看不到頭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掛著“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排白墻青瓦的平房,我隨母親走進一間,一開門,隱隱的霉味兒裹挾著熱浪撲面而來。母親推開淺綠色的木窗,我來到窗前,一棵大樹正對著窗口。那是一種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樹,開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綴滿枝頭。樹冠在十幾米高處平平地鋪開,將七月驕陽隔在樹外,樹下形成天然綠蔭。
⑥我雀躍而出,跑到屋后,見十來棵一般模樣的大樹肩并肩默立,樹葉間綴滿了粉紅色棉絮一樣的絨花,遠遠望去,如霧一般。從那紅霧里,飄出絲絲縷縷清甜的香氣。我站在樹下,看見那香氣正傾瀉而下,從我的頭頂、發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腳下,然后那香氣蓬勃而起,又從我的腳下蒸騰,沿著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發梢,直到我的頭頂,重重疊疊。我在那香氣里靜悄悄,不敢發出一點聲音。但母親喚著我走過來了,她剛剛洗過的頭發還沒有干透,她的臉頰,不知道是因為洗過澡的緣故,還是被那籠罩在頭頂的粉色映照的緣故,像抹了胭脂一樣。她從那香氣里走過來了,她喚我的聲音也是香的、軟的呢。
⑦又五年,我讀到了史鐵生的《合歡樹》,這個名字讓我喜歡,但是文章始終沒有描摹過合歡的樣子?!芭c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樹吧?!笨墒牵疯F生終究沒有走近那棵樹?!拔覔u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笔疯F生的悲傷我那時并不理解,讓我失望的是,合歡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認識合歡,是在羊城,那時我十九歲。還是七月,走進烈士陵園時,我大汗淋漓,感覺自己已經奄奄一息。顧不得旁人詫異的目光,我把頭伸向陵園一角的水龍頭。我把水開到最大,長發在水中傾瀉。立起身,甩甩頭,感覺可以喘氣了,頭頂,卻是一棵大樹,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綴滿枝頭。驀然間,感覺十年前的那樹回來了。樹干上掛著小牌子:“合歡,又名……”合歡,合歡,原來,史鐵生筆下那棵始終未曾露面的合歡,我早在九歲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倉促的旅行,倉促到不知道為什么旅行,倉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頭,看衣著光鮮的人流開開合合,我知道,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這里邂逅的合歡,與十年前小城的合歡相比,是傲慢的。雖然樹是一樣的樹,花是一樣的花,但是,那香氣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臨下、不屑一顧。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親當年的年紀,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歡,然而母親再也站不起來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醫院的顏色,除了白,還是白。但窗外是有顏色的,是有花樹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綴滿枝頭。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歡,床上是母親。
?母親喚著我走過來了,她剛剛洗過的頭發還沒有干透,她的臉頰,不知道是因為洗過澡的緣故,還是被那籠罩在頭頂的粉色映照的緣故,像抹了胭脂一樣。她從那香氣里走過來了,她喚我的聲音也是香的、軟的呢。驚回首,病床上的母親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
?我知道了,史鐵生為什么終究沒有走近合歡。
(選自《讀者》2017年第2期,有刪改)【注】史鐵生的《合歡樹》講述了作者十歲那年作文獲獎、二十歲母親為他治病和鼓勵他寫小說以及三十歲以后出名,母親卻已離世七年,從而引出母親生前種合歡樹、細致照顧合歡樹的故事。作者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再見一眼那棵合歡樹,造成終身遺憾。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童年是快樂的,但文章卻從悠長悠長的小巷寫起,小巷的憂傷沖淡了快樂,也暗示了后文的情節的走向。
B.文章第④段對“門庭”“朱漆”“門環”“對聯”的描寫,與《我與地壇》中對地壇的描寫相似,但并不同樣,意在渲染傷感氣氛。
C.文章第⑥段畫線句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從觸覺上寫出我對花香的獨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見合歡的驚喜與震撼之情。
D.作者目睹了多個城市的合歡樹,也在史鐵生的文字里與之相遇,這些相遇帶給作者不同的感受。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標題醒目,“合歡,合歡”,以反復的手法賦予單純的樹名以濃厚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長。
B.文章第③段對陽光的景物描寫,既有助于塑造母親美麗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女相伴的溫暖幸福的氛圍。
C.文章以“合歡”這一意象為線索,同時以時間為軸,寫出作者母女生命的軌跡,及作者對母親的深情。
D.史鐵生的《合歡樹》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與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襯,一虛一實,使史鐵生的形象更鮮明。組卷:3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太陽鳥
蘇景文“我看見紅色的鳥了……像火苗一樣。”劉文俊后腦勺離開了擔架,努力抬了起來,要往前探望,但是力氣用完了,后腦勺又放回擔架上。
“不可能?!备趽軅扰缘呐瑢W文敏說,“不可能,現在天氣這么冷,哪里可能有什么鳥啊,都躲窩里了。文俊,你是發燒都燒糊涂了啊?!彼樖掷死w在劉文俊身上的被子,好讓蓋實點。
“真的,我不騙人?!眲⑽目猿终f,“我聽到了鳥的鳴叫……好聽極了。”文敏摸摸劉文俊的額頭,說:“不是很燒了啊,已經退了很多,不至于說胡話呀。文俊,那你說說,鳥是什么樣子的?”
“這么小。”劉文俊從被子里伸出手,抬手示意鳥的大小,可是已經沒有了力氣,手抬到一半,放棄了,繼續用微弱的聲音說:“……色彩很艷麗,像一團火苗在燃燒……它們站在花叢中,紅色的花叢中……婉轉啼鳴。不是一只啊,有好多!………哦,我想起來了……那是太陽鳥?!?br /> 天空傳來刺耳的嗡嗡聲。
“同學們!同學們!隱蔽隱蔽!”國文老師張志炫回頭大聲喊,“日寇飛機!”同學們慌慌張張地往路邊的林子里鉆。
抬前手的同學張志良趕忙往林子里走,走得急,路邊又是坡地,不平,腳步有些跌跌撞撞。班長謝潤發忙喊:“志良,小心,志良,小心,穩住穩?。 ?br /> 話還沒說完,張志良“啪”一聲往前撲,跌倒了,擔架也往前摔,一部分壓在了他身上。還好,謝潤發強壯,死命穩住,擔架才沒有側翻。擔架跌落的重力幾乎把謝潤發的手腕扯到脫臼。
旁邊的同學趕緊過來,幫忙抬起壓在張志良身上的擔架,扶正劉文俊,和謝潤發一起把擔架抬進林子,另一些同學扶起張志良,踉踉蹌蹌地走進林子。
放好擔架,謝潤發過來問:“志良,傷了沒有。”志良伸手掌給班長看,手掌上有多條血痕,又卷起褲腿,膝蓋上也有磕傷的痕跡。
張志良笑著說:“還好,沒傷到筋骨,班長,只是可能要換一個人來抬了。”
班長謝潤發剛要說什么,國文老師張志炫彎著腰,快速走過來,說:“潤發,校長找各班骨干開會。你跟我來?!?br /> 在一棵巨大、傘形的大樹下,校長正在說:“日寇的飛機天天都在上空徘徊,有消息說其他學校的學生已經被炸了,傷亡情況尚不清楚??磥碓蹅儗W校不能走大道了,必須走小路。但走小路,增添了行軍的困難,希望大家做好準備。大家要有信心,能克服一切困難!”
謝潤發抬頭,眼光從樹葉縫隙里穿過,望著天空。已經有了一些云,沒有了飛機。校長說:“日寇飛機已經走了,大家馬上行動?!?br /> 謝潤發和國文教員張志炫回到班里,動員大家繼續趕路。
張志炫說:“同學們,大家加把勁,希望就在前面,都站起來,跟著大部隊,不要掉隊了?!贝蠹掖饝?,起身,開始跟上大部隊,向林子深處出發。
“班長,是不是要改道了?”劉文俊問道,他的頭盡量往后仰,希望眼睛看到班長的臉,但他只看到班長的方下巴,和下巴上吊墜著的亮晶晶的汗珠。
“是?!敝x潤發說。一顆汗珠墜落,砸在劉文俊的額頭上炸裂開了,濺起了一朵小小的透明的花。
“林子深處應該更多鳥了?!眲⑽目∴卣f,“可以看見好多太陽鳥……它們立在好多紅花的枝頭上,婉轉啼鳴,美妙極了。班長,你喜歡太陽鳥嗎?”
班長說:“我喜歡。”
小路越來越難走了。校長命令全體休息,生火做飯。為了防寒,通知同學們多生幾堆火,注意保暖,輪流警戒。天飄起來小雨,還好樹林茂密,為同學們遮擋了不少雨水,即使淋濕一點,也很快就被烤干了。
天亮之前,雨停了。
天亮后,大家繼續出發,休息了一晚,體力恢復了不少。教員們鼓舞大家:“翻過這個山坳,很快就到了新學校。大家精神大振,腳步加快了許多。
“哦——快看!快看!”大家歡呼后,腳步停下來,靜了下來。
“太陽鳥!太陽鳥!”文敏驚呼,聲音里全是喜悅。
劉文俊從擔架上支起了身體,極目往前張望:前面一片平整的山窩,萬道晨曦照耀著一片紅梅花海,好多太陽鳥在花間唱歌跳躍,像無數火苗在燃燒。
劉文俊雙眼放光,情緒激動地說:“班長,班長,太陽鳥,太陽鳥,好多太陽鳥!”
班長低沉的聲音說:“是,太陽鳥,好多太陽鳥。”劉文俊感覺身體內有了力氣在激蕩……
文本二
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成為《太陽鳥》的敘事語境,不難看出鏡頭特寫和片段性呈現是本文的敘事機制。全篇細節鋪陳和鏡頭的拉近拉遠將師生長途跋涉的局部盡現讀者眼底。
小說中,太陽鳥的象征意味濃郁?!疤桒B喜歡在雨后天晴的紅色花叢中歌唱跳躍??雌饋硐窕鹈缭谔S。”類似的話在小說中兩次出現,事實上,全文中太陽鳥無處不在,小說從頭便是“我看見紅色的鳥了……像火苗一樣”到“我”躺在擔架上“看見”太陽鳥。太陽鳥是一種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讓師生不離不棄、相互照顧、相互體恤,甚至舍生忘死。這是作者蘇景文(注)最想要表達的。小說有些細節在不經意間閃現出詩情,也是小說打動人的地方。
【注】蘇景文,獲第三屆深圳紅棉文學獎佳作獎(小說組),入選中國作家網2019年精品文選集《燈盞》,獲第五屆海峽兩岸新媒體原創文學大賽獎(長篇小說),《太陽鳥》于2020年10月發表于中國作家網。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抓住劉文俊的動作和說話的狀態刻畫了他受傷后虛弱的樣子,從側面表現了日寇的殘忍、戰爭的殘酷。
B.文敏、張志良、謝潤發等是文本刻畫的人物,他們的言行中透露出戰爭時期青年的熱血、擔當和情深義重。
C.國文教員張志炫和校長帶領學生在戰火紛飛中撤離,他們對學生負責,教導學生勇敢面對困難,是學生的精神導師。
D.文本結尾,劉文俊之所以“感覺身體內有了力氣在激蕩”主要因為“太陽鳥”的出現證明了他前面看到“太陽鳥”并非幻覺。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創作于和平時代,通過對群像的描繪,展現了戰爭時期學校艱難的生存狀態,給人啟示,讓人警醒。
B.文本一中的“太陽鳥”和茹志鵑《百合花》中的“百合花”都有象征的意義,都承載著作者想要贊美的精神力量或精神品質。
C.文本一寫了跌宕起伏、曲折離奇的情節,通過片段性的鏡頭展現故事的發展,這也是本小說的特色之一。
D.文本二介紹了《太陽鳥》的創作背景、表達技巧以及作者簡介等,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太陽鳥》這篇小說。組卷:0引用:1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一)課內文言文閱讀
-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h2>
A.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鏤:雕刻 C.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絕:斷絕 D.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就:趨向、接近 組卷:128引用:5難度:0.8 -
5.下列選項中關于通假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一尊還酹江月(尊:同“樽”,酒杯) B.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性) C.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同“授”,傳授) D.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同“寥”,寥廓) 組卷:11引用:2難度:0.8 -
6.下列選項中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h2>
A.凌萬頃之茫然 句讀之不知 蚓無爪牙之利 B.而今安在哉 何為其然也 轉徙于江湖間 C.不拘于時 妝成每被秋娘妒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而恥學于師 月出于東山之上 自言本是京城女 組卷:17引用:2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
-
18.填空題。
(1)寫《琵琶行》時,白居易被貶為
(2)《鄉土中國》的作者是
(3)“益”,甲骨文字形是從中可看出器皿內有多個代表著水滴的小點,表示水滿欲溢之勢,后引申為組卷:4引用:1難度:0.5
四、寫作
-
1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如今中國短跑界的王者,32歲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跑出9秒83的成績,刷新了黃種人在100米賽道上的最好成績。蘇炳添的成功,與他的自律密不可分: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和作息時間,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訓練。當別人還在倒頭大睡時,蘇炳添已經來到了田徑場訓練。就像蘇炳添自己說的“如果連自己都控制不了,那還談什么成功?”
近期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公布了一組數據,在一年時間里,孔同學來圖書館1424次:潘同學在館天數301日;陳同學在館時長2325.5小時;李同學168次開館就來;郭同學167次在B1學到凌晨才離開……一年打卡1424次,平均每天打卡3.9次圖書館,孔恰德坦誠說:“我沒想到會登上首位,畢竟身邊的同學都很努力。”今年九月小孔順利進階:成功考上碩士研究生。
青春需要自律,這不僅是自我成長與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與民族的呼聲。請結合材料,聯系生活實際和自己的切身感受,以“自律”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結合材料,圍繞話題,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6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