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課 首屆諾貝爾獎頒發》2023年同步練習卷(5)

          發布:2024/9/16 15:0:8

          一、選擇題

          • 1.下列句子語言表達得體的一項是(  )

            組卷:236引用:27難度:0.9
          • 2.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組卷:5541引用:31難度:0.7

          二、基礎知識

          • 3.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巨é
             
            bān
             
            jiàn shù
             
            zhuó
             
            有成就
             
            西
            zhòng cái
             
             
            有建樹
            遺zhǔ
             

            組卷:228引用:4難度:0.9

          四、現代文閱讀

          • 9.拓展閱讀。
            中國首次以國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殺遇難者
            章利新  石瑩
                  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 刺耳的防空警報13日上午響徹南京城上空。首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此舉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胸佩白花出席儀式。
            “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說。
                  77年前此日,侵華日軍攻陷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施以長達六周燒殺淫掠的暴行,至少30萬平民罹難,制造了二戰中的大慘案之一。
                  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的共同名義舉行,所在地點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其下就是埋葬死難者尸骨的“萬人坑”之一。
                  公祭開始,全場高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隨后,防空警報拉響,車輛輪船汽笛長鳴,人們低頭默哀,抽泣聲依稀可聞。一分鐘后,《安魂曲》響起,禮兵將8個巨大花圈安放于“災難墻”前。接著,77名青少年朗讀《和平宣言》。
                  習近平和85歲的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及遇難者遺屬、13歲的阮澤宇一起,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鼎自古是中國祭祀重器。古銅色的“國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底座重1213公斤,寓意2014年12月13日。
                  大屠殺中,阮澤宇的先人被日軍刺死。夏淑琴一家9口有7人遇難:祖父、外祖母和父親被日本兵用槍打死,母親和兩個姐姐被輪奸后刺死,一歲的小妹被摔死。
                  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2月通過立法,將每年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77年后的公祭,被此間輿論認為非常必要。近年,日本右翼為歷史翻案動作頻仍,試圖推翻二戰后國際秩序。
                  在明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來臨之前,中國重申維護世界和平。同時,中國進入民族復興關鍵階段,愛國主義成為凝聚13億人建設強大國家的動力。
                  習近平強調:“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
                  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以國家之名公祭,是為了讓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
                  大屠殺幸存者和遺屬、國共兩黨抗戰老兵、外國友人以及各界人士一萬人參加公祭。
                  大屠殺中對中國百姓施以援手的外國人的后人,以及《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作者、已故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父母,也來到公祭現場。
                  一些日本人也在公祭日來到南京。“中國人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公祭,應該成為和平信號傳遞的新起點。”日本真宗大谷愿寺研究員山內小夜子說。
            (1)說說第一段寫了哪些內容。(溫馨提示:概括每句話的要點。)
            (2)本文主體部分主要講了哪些內容?(溫馨提示:考查概括能力,和分段寫段意類似。)
            (3)說說本則消息在材料組織上有何特點。(溫馨提示:歷史與現實的材料如何組織?)
            (4)說說最后幾段為何提到眾多參與公祭的人員。(溫馨提示:從新聞的特點和新聞主題的角度去思考。)

            組卷:28引用:3難度:0.5
          • 10.閱讀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武永明
                  中國甘肅網4月22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道,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1954年7月出生于我省通渭縣,1978年畢業于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曾任中科院寒旱所所長,現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的姚檀棟,當地時間4月19日在瑞典王宮獲頒有“地理學諾貝爾獎”美譽的2017年度維加獎。 這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科學家,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
                  在頒獎儀式上,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主席斯滕?哈格貝里宣讀了姚檀棟的獲獎成就。隨后,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姚檀棟頒發了維加獎獎章,并向姚檀棟院士表示祝賀。
                  姚檀棟院士是國際上公認的冰凍圈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過去20年中,姚檀棟領導的科研項目與美國、法國、德國、瑞士、荷蘭、冰島、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日本等幾十個國家的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及其影響。由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不但凝聚了國際上從事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研究的科技精英,也獲得了重要科學發現。姚檀棟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冰芯記錄、冰川變化實地觀測、衛星遙感數據分析、模型模擬等不同方法的綜合集成研究發現,現在是過去2 000年來最溫暖的時段,當今全球氣候變暖和印度季風與西風交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冰川退縮及其區域差異的重要原因。
                  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成立于1877年。維加獎設立于1881年,是著名地理學家和北冰洋航道開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諾登舍爾德設立的。維加獎每3年在全世界范圍內對杰出的地學科學家進行海選之后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以表彰對全球地理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1)本文是一則消息,請為之擬寫一個標題,不超過25個字。
            (2)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這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科學家,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
            (3)下面句子中劃線的“重要科學發現”具體指什么?
            由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不但凝聚了國際上從事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研究的科技精英,也獲得了重要科學發現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組卷:284引用:5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