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北京十三中分校八年級(下)期中生物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
1.2020年1月南極的氣溫首次突破了20℃,皚皚白雪中出現了大片腥紅色。原因是南極雪藻(單細胞藻類)解除休眠而大量繁殖造成的。下面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雪藻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B.雪藻細胞內有葉綠體沒有線粒體 C.細胞膜位于雪藻細胞的最外層 D.雪藻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組卷:28引用:2難度:0.7 -
2.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屬于生物圈中的生產者 B.苔蘚植物的葉大多只有一層細胞,可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 C.古代蕨類植物形成了煤,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碳,促進了碳--氧平衡 D.被子植物的花、果實與種子特征比較穩定,可作為分類依據 組卷:8引用:1難度:0.6 -
3.生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下列現象中,最能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是( )
A.荒漠中生活的駱駝刺根系發達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在風沙源頭種植防護林可以防風固沙 D.枯葉蝶的體色與周圍落葉顏色相似 組卷:36引用:3難度:0.5 -
4.為探究植物蒸騰作用進行如下實驗:將生長狀況接近的天竺葵枝條,分別放入盛有100mL清水的量筒中。一天后,測得數據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組別
編號甲 乙 丙 初始(mL ) 100 100 100 1天后(mL ) 60 94 99.5 A.該實驗最好在陰天夜晚進行 B.由表格可知,甲經由葉片散失掉的水分為40mL C.可推測出葉片上有水分進出的結構 D.植物的蒸騰作用不利于植物生長 組卷:35引用:1難度:0.4 -
5.同學們利用銀邊天竺葵探究光合作用的場所,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在進行實驗前需要先將實驗材料放置在黑暗處一晝夜 B.檢測葉片是否產生淀粉前需要進行脫色處理 C.用碘液染色后,天竺葵葉片的A處(銀邊部分)變為藍色 D.對比A、B兩處的結果可說明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組卷:56引用:4難度:0.5 -
6.馬鈴薯塊莖貯存不當會降低其食用價值。研究者要研發一套監控系統,以實時控制馬鈴薯貯藏條件。該系統需監控的環境條件及原因分析,錯誤的是( )
A.溫度--低溫抑制塊莖發芽 B.濕度--過大易引起微生物滋生 C.二氧化碳--高濃度促進呼吸作用 D.氧氣--低濃度抑制呼吸作用 組卷:161引用:14難度:0.5 -
7.我國政府啟動的“醬油補鐵工程”是繼“食鹽加碘”后實施的又一項全民營養工程,“補鐵”和“加碘”分別可以預防( )
A.缺鐵性貧血、地方性甲狀腺腫 B.夜盲癥、佝僂病 C.腳氣病、壞血病 D.佝僂病、肺結核 組卷:5引用:33難度:0.5 -
8.腸道顯微膠囊是一種用于診斷胃腸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設備(如圖1),它可以在短時間捕捉到消化道內的三維圖像。結合圖2判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顯微膠囊可依次經過口腔→咽→食道→胃→小腸 B.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②,②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C.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④,④處可進行蛋白質的初步消化 D.顯微膠囊可進入結構⑥,⑥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組卷:686引用:34難度:0.3 -
9.在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消化”的實驗中,滴加碘液不會變成藍色的一組實驗是( )
A.饅頭塊、2mL唾液、不振蕩 B.饅頭碎屑、2mL唾液、振蕩均勻 C.饅頭塊、2mL清水、振蕩均勻 D.饅頭碎屑、2mL清水、振蕩均勻 組卷:112引用:20難度:0.5 -
10.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肺具有與氣體交換功能相適應的特征。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肺泡小、數量多,總表面積大 B.肺泡壁由單層上皮細胞組成 C.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 D.肺泡壁肌肉舒張使肺泡擴張 組卷:148引用:4難度:0.5
二、非選擇題(每空1分,共45分)
-
31.紋翅蠅因翅上有條紋而得名,它的主要天敵是跳蛛。跳蛛足上也有相似的條紋,而且跳蛛可以揮舞帶條紋的足驅趕入侵自己領域的同種跳蛛。奇特的是,當紋翅蠅高頻振動帶條紋的翅時,也能嚇退跳蛛。
(1)為研究紋翅蠅嚇退跳蛛與翅的高頻振動及翅上條紋是否有關,研究者選擇紋翅蠅、家蠅及跳蛛進行實驗。家蠅的翅既無條紋又不能高頻振動,且大小、形態與紋翅蠅相似。實驗處理及結果如圖:
①實驗前為提高跳蛛的捕食積極性,應對跳蛛進行
②比較
③B組與C組比較,可說明翅
④為研究僅翅帶條紋是否能嚇退跳蛛,實驗中D組“?”的處理應為家蠅重接
⑤綜合以上實驗結果,可以說明
(2)研究者認為,紋翅蠅嚇退跳蛛的過程是一種擬態。在跳蛛多的環境中,紋翅蠅具有上述特征的變異類型屬于組卷:38引用:1難度:0.3 -
32.每年從6月初至6月底我國由南向北小麥依次成熟,并進入采收季節。北京郊野上空回響著“割麥割谷”的叫聲,這聲音源自四聲杜鵑又名布谷鳥,催促著人們抓緊收獲。這類鳥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雛,而是依賴其他鳥完成繁殖后代的重要任務。杜鵑會抓住機會叼走葦鶯、畫眉、伯勞等其他鳥巢中的卵,并在巢內產下一枚自己的卵,讓其他鳥類代為孵化。孵出之后,不知情的親鳥媽媽出于育雛的本能,還會不辭辛勞地給杜鵑雛鳥喂食,直到雛鳥長得比自己身體還大。那么,杜鵑為什么要把卵下到別的鳥的巢里呢?鳥把卵下到別的鳥的巢中,由其他鳥代為撫育,這種行為被稱為巢寄生。至于巢寄生是怎么進化來的,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杜鵑顯然從巢寄生中獲得了不少好處。比如自己不用筑巢、孵化和育雛,節省了很多能量,可以有能力產更多的卵。
(1)杜鵑鳥在生態系統中屬于
(2)四聲杜鵑以松毛蟲為食物,也吃蝗蟲,蝗蟲是小麥田中主要害蟲,寫出一條此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3)小麥在不同地區成熟時間不同,這一現象說明影響小麥成熟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4)小麥采收后要及時晾曬,降低麥粒的含水量,以減少有機物的消耗;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將小麥儲存在組卷:20引用:1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