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11課 短文二篇 記承天寺夜游》2021年同步練習卷(8)

          發布:2024/4/20 14:35:0

          對比閱讀。

          • 1.閱讀文言文選段,完成問題。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乙)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選自蘇軾《書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農歷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古郡名,蘇軾被貶之地,今屬海南。③民夷:指漢族和當地少數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過:蘇過,字叔黨,蘇軾幼子。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至承天寺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
             

            竹柏影也      
             

            ④有老書生數人來
             

            ⑤予欣然之      
             

            (2)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②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3)(甲)(乙)兩文用凝練的筆墨分別描寫了
             
            之美和儋州
             
            的繁華景象、祥和淳樸的民風。
            (4)(乙)文中作者“自笑”和“笑韓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

            組卷:16引用:2難度:0.3
          • 2.古詩文閱讀。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出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
                  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靧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同坐。韻友來,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節選自張岱《西湖七月半》,有刪改)
            【丙】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唐)白居易
            柳湖松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
            盧橘子低山雨重,棕櫚葉戰水風涼。
            煙波澹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
            【注釋】①巳出酉歸:巳、酉,均為舊時記時法,分別相當于現在的9-11點和17-19點。②艤舟:把船停靠在岸邊。③靧(huì)面:洗臉。④松島:孤山。蓮花寺:孤山寺。⑤橈(ráo):船槳。道場:佛殿。⑧盧橘子:枇杷的果實。⑦蓬萊:傳說海上有仙山,名蓬萊;孤山寺中亦有蓬萊閣。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
            無與為樂者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③皂隸喝道
             

            (2)【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B.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C.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D.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3)【乙】文中有兩處□。根據上下文,填入詞語恰當的一項是
             

            □其上,呼客縱飲。……輩往通聲氣,拉□同坐。
            A.席
            B.徙
            C.席
            D.徙
            (4)下面關于【丙】詩內容和相關詩歌知識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以“柳湖”“松島”代西湖、孤山,凸顯出景物的特征,讀之有身臨其境之感。
            B.頷聯中的“重”“涼”二字,寫出了枇杷碩果累累、雨后天氣宜人,詩情畫意間透著詩人的滿心喜悅。
            C.尾聯回到“回望孤山贈諸客”的題旨,而“蓬萊宮在海中央”則表達了詩人對蓬萊仙境的無限憧憬。
            D.本詩是一首七言律詩,頷聯、頸聯對仗工整;第二、四、六、八句,通押一個ang韻。
            (5)三篇古詩文都寫景抒情。請參照以下示例,為【甲】文和【丙】詩的畫線句做賞析式批注。
            【示例】句子: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靧面。
            批注:一輪圓月,如新磨之鏡,清光格外皎潔可愛;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妝打扮,益發顯得容光照人。此句盡顯作者對西湖水月之喜愛。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煙波澹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
            (6)【乙】文中出現的游湖者大約可分為三類,分別是“避月如仇者”“淺斟低唱、匿影樹下者”和“縱舟酣睡、盡享月色者”。倘蘇軾或白居易也在“七月半”那天游湖,你認為他們可能是哪一類游湖者?請任選一人,根據所選文或詩,簡述你的理由。

            組卷:159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甲】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張岱《湖心亭看雪》)【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與余舟一(小草)
            B.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大杯酒)
            C.無與為樂者(想念,思念)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將【甲】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3)下面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湖中人鳥聲俱絕”中的“絕”字,從聽覺入手寫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甲乙兩文都是作者被貶后所寫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寫金陵人飲酒的場面,是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C.乙文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語言凝練而又意味深長。
            D.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與張懷民相知的喜悅。
            (4)古游記大多較簡,通常開篇交代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中間寫景,篇末感懷,甲乙兩文也是如此。甲文著重“癡”,乙文強調“閑”。你是如何理解這“癡”與“閑”的?

            組卷:16引用:2難度:0.5
          • 4.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乙]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節選自袁宏道《西湖游記》注:①勒:抑制。②夕舂(chōng):夕陽。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月色入
             

            為奇觀
             

            (2)下列劃線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為春 梅花寒所勒
            B.有時發白帝 皆在日始出
            C.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愿人長久
            D.尤為 山異水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4)同是借月抒情,蘇軾和袁宏道抒發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組卷:70引用:3難度:0.5
          • 5.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乙】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吳興來杭,東還會稽。龍井有辨才大師,以書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寧,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籃輿,則曰:“以不時至,去矣。”
                  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發。遂棄舟,從參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篁嶺,憩于龍井亭,酌泉據石而飲之。自普寧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行二鼓,始至壽圣院,謁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還。
            ——秦觀《龍井題名記》[注釋]①辨才:法號元靜,曾在靈隱山講經,與下文的參寥都是蘇軾的朋友。②籃輿(yú):竹轎。③天宇開霽: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風景區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月色入
             

            少閑人
             

            ③以邀余
             

            辨才于朝音堂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濯足惠因澗 嘗射家圃(《賣油翁》)
            B.得支徑風篁嶺 橫柯蔽(《與朱元思書》)
            C.酌泉據石而飲 山川美(《答謝中書書》)
            D.余吳興來杭 非亭午夜分(《三峽》)
            (3)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乙文作者為什么有“殆非人間之境”的感嘆?請結合乙文畫線句簡要分析。

            組卷:72引用:2難度:0.5
          • 6.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乙)      子瞻遷于齊安,廬于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陁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節選自蘇轍《武昌九曲亭記》)(注釋)齊安:黃州,今湖北黃岡;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陂陁(pō tuó):起伏不平的樣子。
            (1)解釋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
            無與為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
             

            ③車馬之跡不
             

            ④意適忘        (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
            (3)[甲]文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其中“
             
            ”(用原文語句填寫)將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4)[乙]文中的“幅巾”,是不著冠、以布束首的意思,這表現了山中人的
             

            組卷:254引用:3難度:0.5
          •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丙:過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江為山所托,飽東佹南,盤峽透崖。二十五里,至畫山,月猶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隱若現。又南五里,為興平。群峰至是東開一隙,數家綴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月亦從東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耳。
            ——選自徐霞客《游漓江日記》注釋:(1)興平:在陽朔縣北境。(2)飽東佹南:忽往東忽往南。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或短語。
            相與步于中庭
             

            少閑人
             

            ③泊而候曙
             

            ④月未起
             

            (2)翻譯下列句子。
            ①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根據三段文字,選出下列分析錯誤的一項
             

            A.甲段“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也有蘇軾的自我解嘲之意,體現了他樂觀豁達的精神。
            B.乙段中“清榮峻茂”高度凝練,緊扣上文,“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也寫柏樹。“良多趣味”,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
            C.丙文徐霞客飽覽漓江山水之色,他羨慕住在漓江邊如在仙境一般的百姓。
            D.甲文“念無與為樂者”中的“為”是“作”的意思;丙文“江為山所托”中的“為”是“因為”的意思。

            組卷:16引用:3難度:0.5
          • 8.美景佳句,邀你共賞。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乙)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請給下列句中的加點字標注讀音。
            ①都護在
             

            ②懷民亦未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 無與為樂者     念有詞
            B. 承天寺尋張懷民   義盡
            C. 相與步于中      若市
            D. 竹柏影也      彌彰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
            ①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4)一切景語皆情語。(甲)句運用白描手法,不僅準確地描繪了
             
            的塞外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詩人的孤寂情緒;(乙)句則點染出一個
             
            的境界,傳達了作者
             
            的心境。

            組卷:35引用:6難度:0.5
          • 9.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回答以下各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子瞻遷齊安,廬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陁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往往留宿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節選自蘇轍《武昌九曲亭記》)
            【注釋】齊安:黃州,今湖北黃岡;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陂陁(pō tuó):起伏不平的樣子。
            (1)解釋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
            無與為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
             

            ③車馬之跡不
             

            ④意適忘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表達作用不相同的一項是
             

            A.相與步中庭
            B.子瞻遷齊安
            C.廬江上
            D.往往留宿山上
            (3)用“/”給下面的語句斷句,斷兩處。
            聞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 攜 徜 徉 而 上
            (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
            (5)閱讀上面兩選段,完成下面填空。
            ①【甲】文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其中“
             
            ”(用原文語句填寫)將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②【乙】文中的“幅巾”是不著冠,以布束首的意思,這表現了山中人的
             

            組卷:507引用:4難度:0.8
          • 10.閱讀文言文選段,完成問題。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反,何必見戴?”
            ——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注釋)①王子猷(yò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山陰:會稽山北面(在今浙江紹興市)。②嘯詠:吹口哨并吟誦;③左思:西晉文學家;戴安道:字安道。④剡(shàn):今浙江嵊州市;就:拜訪。⑤造:到。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月色入                   (
             

            ③人問其                   (
             

            ④造門不前而            (
             

            (2)用“/”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奏。(劃兩處)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①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反,何必見戴?
            (4)(甲)(乙)兩文寫的都是夜尋好友,請比較他們的異同點?(可結合訪友目的、原因、結果、情感等方面考慮)

            組卷:13引用:1難度:0.5

          三、語言表達。

          • 29.“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閑人”一詞,它隱含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組卷:15引用:1難度:0.8
          • 30.在語文學習中同學們也接觸到了蘇軾的散文作品《記承天寺夜游》,文中描繪的澄澈月色和寄予的人生感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同學根據這篇文章創作了一副對聯,請你依據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把下聯補充完整。
            上聯:見月色欣然起行步中庭
            下聯:
             
            悠然踱走
             

            組卷:67引用:2難度:0.8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