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寧夏石嘴山九中八年級(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4/5/11 8:0:9

          一、積累與運用(35分)

          • 1.默寫。
            (1)《關雎》中“
             
             
            ”兩句運用細節描寫抒發了主人公對“窈窕淑女”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2)《蒹葭》中“
             
             
            ”兩句用露水未干的蕭瑟冷落的秋景起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惆悵心情。
            (3)《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語義雙關,委婉地表達自己想做官但無人引薦的詩句是:
             
             

            (4)《桃花源記》中“
             
             
            ”兩句色彩絢麗,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人送別友人,把目光從鎮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風煙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滿深情厚意的句子是:
             
             

            組卷:16引用:1難度:0.9
          • 2.名著閱讀。
                  (一)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樂歌是隨著樂器唱。徒歌也有節奏,手舞腳蹈便是幫助節奏的;可是樂歌的節奏更規律化些。……歌謠的節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沓;本來歌謠以表情為主,只要翻來覆去將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著費話。重疊可以說原是歌謠的生命,節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的均齊,韻腳的調協,似乎是后來發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這段文字選自《經典常談》中的一篇,這一篇主要講的經典是《
             

            (2)文段中所說的“重疊”就是我們學過的 
             
            的形式。
            (3)這種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為 
             

                  (二)鏈接材料:
                  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劉勰《文心雕龍?比興》
                  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鐘嶸《詩品序》
            (4)請你結合《經典常談》和鏈接材料的內容,分析《關雎》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

            組卷:6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題。
                  四月的黿頭渚,鳥語花香,_____。湖光山色如一襲青綠的裙裾,徐徐拉開春天的wéi(  )幕。湛藍的湖面上遷xǐ(  )而來的鳥兒仿佛春天的精靈,穿梭在點點帆影之間,與湖水相互映襯著成為一幅動靜相宜的水墨畫。岸邊偶遇早櫻,雖不見怒放的蓬勃,卻也含蓄優雅,然無聲地點綴著春的盎然。石拱橋邊,烏篷船上游人們洋溢著笑臉,在這如夢的節令里與春來一次浪漫的邂逅。
            (1)給加點字注音。
             
            然無聲
            (2)根據拼音寫漢字。
            ①wéi
             

            ②遷xǐ
             

            (3)選文畫橫線處應填上恰當的詞語是
             

            A.濃蔭蔽日
            B.草長鶯飛
            C.層林盡染

            組卷:52引用:5難度:0.5
          •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組卷:39引用:1難度:0.8

          二、閱讀(40分)

          • 11.閱讀回答問題。
            水稻的謙卑      ①貼緊土地,是一種讓靈魂匍匐前進的方式。水稻始終以謙卑的姿態呈現在土地上,沒有艷麗的花朵,沒有高懸的果實,卻默默滋養著城市與鄉村,滋養著人們平靜的生活。年復一年,光陰流逝,鄉村的容顏已改,只有謙卑的水稻,依舊在土地上淡淡地飄香。
                  ②紅土高原上的鄉村是謙卑的。它用貧瘠而樸實的土地接納了水稻,接納了這種莊稼的生長。水稻也秉承了紅土高原的品性,不事張揚,沉靜地向著土地深處扎下根須,在陽光下顯露出真切的面容。
                  ③盛夏的夜晚,月光如水,悄悄地走向稻田,坐在田埂邊,聽遍野的蛙鳴協奏,是一件愜意的事。這時的稻田,是靜謐的。而水稻就像是一個淡雅的女子,穿著一襲綠裙,躺在沉寂的田野里想著自己的心事;金秋的清晨,微曦初露,輕輕地走進稻田,漫步阡陌間,看靈巧的螞蚱躥跳,是一件幸福的事。這時的稻田,是豐盈的。而水稻就像一個樸實的農婦,穿著一身布衣,站在廣袤的田野里守著自己的家園。
                  ④水稻的謙卑是一種宿命,人的謙卑則需要一種頓悟。人們總是期待著向人生的高處行走,而水稻卻憧憬著向土地的深處擠壓。它的生命力,只有和土地完美結合才能萌發,這讓水稻貼緊土地的心思,有了最為生動的注解。
                  ⑤稻田網住了農人大把大把的時間,和他們對豐收的期待。大片的稻田,是鄉村的希望。炊煙裊裊,是因為水稻的滋養;睡夢沉沉,是緣于水稻的饋贈。水稻仰起面龐,是為了盼望風調雨順;水稻俯下身子,是為了謀求成熟圓滿。鄉村和水稻緊緊擁抱在一起,讓人們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⑥謙卑,并不是自甘低賤。謙卑是一種寬闊的胸襟,是一種內斂的氣韻,是水稻面對鄉村的最深依戀。謙卑的事物,往往能夠展示單純和美好。如螞蟻,用團結體現力量;如小草,用起伏對抗風暴;如游魚,用慵懶詮釋自由。謙卑的土地,心甘情愿接受犁鏵的穿透;謙卑的水稻,心甘情愿接受鐮刀的切割。犁鏵和鐮刀閃爍著冰冷的光芒,讓土地和水稻感受到一種銳利的痛楚。春種秋收的過程,就是土地、水稻和金屬碰撞的過程。人們總是會漠視腳下謙卑的泥土,而對金屬投以敬畏的神色和貪婪的目光。土地和水稻的隱忍與厚重,在金屬的熠熠光芒面前黯然失色。很多時候,我們會忘記了土地,忘記了水稻,去注視金屬散發出的光芒。然而,正是謙卑的土地和水稻,不斷地養育著我們,并且,從不向我們索取和提出任何要求。
                  ⑦每一束稻穗里孕育的果實,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命脈。水稻,就這樣以隱忍和含蓄的品格,汲取天地的靈氣,濃縮自然的精華,彰顯生命的本質。它奉獻出的糧食,是土地給予人們的厚贈。為此,鄉村始終珍視著土地,珍視著水稻,珍視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珍視著平平淡淡的每一個日子。
                  ⑧謙卑的土地和水稻,告訴我們應該重視生命的本質,拒絕浮華,選擇一種謙卑而真實的姿態生活。為了生活,我們可以步履匆匆,但需要保持著內心的淡定與從容;為了生活,我們必須放棄很多,但不能放棄人生的信仰與尊嚴。謙卑,就是一種蟄伏待機的過程,在蟄伏中提升能力、積蓄力量,為將來的萌發吸納更多的地氣與陽光。
                  ⑨人的一生,應該像一株水稻,在土地的懷抱里生根,長葉,開花,結實。到成熟的時候,低下頭顱,就能看到生養我們的土地,依舊是那樣的謙卑、寬厚、隱忍和真實。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托物寓意,告訴我們,人也要像水稻一樣,重視生命的本質,謙卑而真實地生活。
            B.紅土地接納了水稻,水稻也秉承了紅土高原的品性,可見,紅土地最適合水稻的生長。
            C.第⑦段連用四個“珍視”,運用排比表達了人們對土地、水稻的感恩,對生活的熱愛。
            D.本文語言優美,整散結合,錯落有致,使文章呈現出整齊華麗又靈動多姿的變化之美。
            (2)從全文看,水稻的謙卑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三點。
            (3)第⑥段中作者將人們對土地、水稻與金屬的態度進行對比,用意何在?請結合選段分析。
            (4)結合語境,賞析句子。
            謙卑的土地,心甘情愿接受犁鏵的穿透;謙卑的水稻,心甘情愿接受鐮刀的切割。
            (5)文章的題目為何用“水稻的謙卑”而不用“謙卑的水稻”,請結合選文內容簡答。

            組卷:6引用:1難度:0.2

          三、作文(45分)

          • 12.作文。
                  題目:《這,是我的節奏》
                  要求:①文體:不限②不要套作,不要抄襲③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人名④字數600字以上

            組卷:1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