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八年級(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4/7/28 8:0:9

          一、基礎積累:共8分。

          • 1.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問題。
                  一枚貝殼,遺落在海里是那么平流無奇,可一旦遇到懂它的人,就會渙發出意想不到的光彩。①大連貝雕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先民們就在貝殼上(顯現/展現)出非凡的智慧。②中國出土的第一條“龍”             仰韶文化的蚌龍               就是用貝殼堆起來的        ③2019年,大連貝雕(入選/收入)遼寧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④貝雕,是用貝殼制成的雕塑,是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人類的奇思妙想完美結合之作。貝雕(制作/制做),工序繁多,工藝復雜,集設計、選料、雕刻、打磨、鑲嵌塑型等于一體,取繪畫、書法、雕塑、篆刻等諸多藝術門類之所長。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大連貝雕迎來新的輝煌。
            (1)文中字形和加點的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貝(kē) 一旦 平流無奇
            B.起(duī) 渙發 鬼斧神工
            C.嵌(xiāng) 光彩 奇思妙想
            D.畫(hueì) 塑型 工序繁多
            (2)依次選用文中括號里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顯現/收入/制做
            B.展現/入選/制作
            C.顯現/入選/制作
            D.展現/收入/制做
            (3)按照文段邏輯,文中①—④句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4)文段第②句橫線上依次填入的標點符號正確的一項是
             

            A.;
            B.: ——
            C.——
            D.——

            組卷:6引用:1難度:0.7

          二、古詩文閱讀:共20分。

          • 2.閱讀下面選文,回答問題。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      【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孟子?梁惠王》)(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選賢能(與:同“舉”)
            B.男有,女有歸(分:本分)
            C.吾老(老:以……為老)
            D.王請之(度:思量,揣度)
            (2)下列與“然后快于心與”中“于”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貨惡其棄地也
            B.箕畚運渤海之尾
            C.吾十有五而志
            D.不義而富且貴,我如浮云
            (3)下列對【甲】【乙】兩文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描述了以“天下為公”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會理想。
            B.甲文描述的大同社會中,人們都愿意竭盡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為了自己。
            C.乙文中孟子認為古人“過人”之處是: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D.甲乙兩文描述的社會中,人人都能夠受到全社會的關愛,都能夠安居樂業。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5)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劃三處。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組卷:4引用:1難度:0.5

          四、現代文閱讀:共25分。

          • 7.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凝望一棵樹
            包利民
                  開始的時候,我并沒有注意到那棵樹,直到有一天,我倚在窗前,看云,從這個角度看過去,一朵云就像掛在它的枝上。于是云走了,眼睛里只剩下了樹。
                  那是一棵李子樹,并不高大,卻枝椏縱橫,很繁茂。以前也曾短暫地為它把目光停留,那是在夏初,它開花的時候。從它旁邊路過,那一樹花朵撞在晚風上的聲音,便羈絆住了我的腳步。很密集的白花,有的成團成簇,細細的長蕊頂著點點金黃,在斜陽里微微顫抖成一幅很靜美的畫面。后來,花兒漸稀直到消失,而那一樹青青的葉子,就再也牽挽不住路人的目光。
                  從我的窗口到它,是一段剛剛好的距離。沒有很近的逼仄感,又沒有很遠的朦朧感,它以一個恰到好處的身姿走進我的眼睛。我也曾很近很近地看過它,當局部放大成整個視野,一些所不愿意見到的,便成了主角,比如果實上的那些蟲子。這是一棵被人們拋棄的樹,即使果實成熟的時候,也不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也許人們知道那是蟲子的世界,所以都避而遠之,或者視而不見。
                  忽然想起,爺爺就喜歡很近地看樹。那棵高大古老的楊樹,站在我家的田畔,爺爺在田地里干活累了,就走進它的蔭涼。爺爺和別人不一樣,他面對著樹坐下,坐得很近。頭頂茂密的枝葉抓住路過的風,爺爺就用草帽接住從枝葉間落下來的絲絲縷縷的風,再揮揚到滿臉的汗水上。然后他卷一支很粗的旱煙,點燃,便在煙霧繚繞中,看那樹干。我也曾蹲在爺爺身邊,順著他的目光去看樹干。樹干上的樹皮已經干裂,并不平整,條條溝壑,像爺爺臉上的皺紋,也像大地上的田壟。偶爾一只螞蟻悠悠地爬上來,翻山越嶺般轉了一圈,又回到地面。除此,我再沒看出什么。而爺爺似乎看得很入神,就像看到了樹干里的那些年輪,看到年輪里輪回著的不知幾多的歲月。
                  而我看那棵李子樹,卻是閑時無心無意。我并看不出什么境界來,只覺得那一簇綠色,是可以放牧目光的草原。有時撿拾到從密葉間墜落的啼鳴,才知道里面藏著一只鳥。或者風從它身體里擠過來,或者云從它頭頂爬過去,才會有著片刻的靈動和生動。除此之外,是無邊無際的寂靜和寂寞。窗外的樹,窗內的我,都是如此。
                  可是我并沒有覺得李子樹是我的一種相伴,目光離開了,心也就離開了,從來都是可有可無的存在。或許只是我的一種習慣,累了倦了,倚在窗前,恰好它也在,僅此而已。
                  田邊的那棵老楊樹,終于被村人砍倒了。爺爺便再也不去那里坐著歇息納涼,而是與別的老人坐在一起,抽煙,說一些村莊里古老的話題。我倒是跑到老楊樹那里去看了幾次,只余很粗的樹根,一圈圈的年輪,每次數的數目都不一樣。一直以為樹雖然古老,卻依然比爺爺年輕,因為樹還可以活很多很多年。只是,它已經死了。少了一棵樹和爺爺的田畔,仿佛天地都空曠了好多。那個時候,我沒有注意爺爺的眼中有沒有失落,只知道,爺爺再也不去那樣地看別的樹了。
                  可我的心里卻是有著失落的,當小區的空地重新規劃后,當那棵李子樹被砍倒之后。本來覺得可有可無的一棵樹,在我倚窗而望的時候,目光卻失去了依托。也許只有我還記得它,這棵本被人們拋棄的樹,再過些時日,如果我對別人說這里曾有過一棵樹,他們可能會很驚訝。
                  然后明白,當我的目光在它的枝葉間穿插的時候,其實,心也是在那里的。并不全是習慣使然,習慣只會有著短暫的不適應,卻不會有著這種長久的懷念。依窗而望,那個方向,那個距離,空空闊闊,路過的風有時也會盤旋一下,似乎也在尋找。就像我的目光,我的心情,也會在那里停留,流連,想念。
                  原來,曾經的李子樹,確實是我的一種相伴。在寂寞的時候,在無言的相對間,各自神飛。
            (1)同是“看樹”,“我”和爺爺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2)本文為何兩次寫這棵樹是“被人們拋棄的樹”?請簡要分析。
            (3)根據要求賞析句子(任選一句)
            ①樹干上的樹皮已經干裂,并不平整,條條溝壑,像爺爺臉上的皺紋,也像大地上的田壟。(從修辭角度賞析)
            ②依窗而望,那個方向,那個距離,空空闊闊,路過的風有時也會盤旋一下,似乎也在尋找。(加點詞流露出“我”怎樣的心理?)
            (4)閱讀本文最后一段,請你揣摩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
            原來,曾經的李子樹,確實是我的一種相伴。在寂寞的時候,在無言的相對間,各自神飛。

            組卷:14引用:1難度:0.3

          五、寫作:共40分。

          • 8.我們熟悉的各種事物,都可能引發故事,比如眼睛,頭發、嘴巴,比如校服、手機,又比如軍訓、旅游、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這些事物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
                  請以“            的故事“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將題目補充完整;②要有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國文中不得出現與你相關的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

            組卷:10引用:8難度:0.8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