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12課 拿來主義》2023年同步練習卷(4)

          發布:2024/10/17 13:0:5

          一、現代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國人的“國粹病”
            廖保平
                  兩年前,因為“破解川劇變臉秘密”,曾金貴成為川劇界的聲討對象。今年7月,法國女孩美蘭妮專程來中國拜曾金貴為師學習變臉的消息一出,聲討再起:“變臉是國粹,怎能隨便傳給外人?”
                  拜師學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問題之所以變得如此復雜,充滿火藥味,皆因變臉被視為“國粹”。變臉真是國粹么?曾金貴說,作為戲曲外化人物的一種手段,變臉只是戲劇的表演技巧,談不上所謂的“國粹”。
                  過去,獨門絕技--“絕活”的傳授大有規矩: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人)。自從國門被大炮洞開,國人發現國外有先進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無我有的“絕活”均被冠以“國粹”之名。一種技藝“粹”到“國”級,就跟國家榮譽、國家機密、國家利益等聯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維護甚至保衛的意義. 以前,洋人還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國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現在洋人對你的“絕活”感興趣了,還想學一學,國粹派就嘩然起來:“絕活”是傳內不傳外(國)的。
                   照這樣說,作為國粹的京劇也有絕活,也應該傳內不傳外(國)。可是,京劇大師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鮮事,并沒有背上“賣國賊”的罵名,相反,京劇卻因此變得更有人氣,更有影響力。
                  或許,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對國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讀過魯迅的《拿來主義》,且發生了誤解。魯迅《拿來主義》一開頭有云:“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字里行間,魯迅對梅蘭芳博士頗有微詞。曾金貴即是當代的梅蘭芳,假如魯迅還在,曾金貴先生也一定會在魯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論,愚以為謬矣!其一,我要說,魯迅的《拿來主義》提及梅蘭芳先生,旨在抨擊統治者的媚外賣國,而絕不是在諷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問題上,魯迅本人也絕不是一個閉關主義者。這一點只要翻看一下中國的現代文學史,就很容易找到實例。
                  我認為,那些誓死捍衛國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經成為“國粹病”患者。當一種國粹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創新,需要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以煥發出新的生機時,他們卻抱殘守缺,對碰觸者給以叛徒敗類般的聲討,真是病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必然趨勢,我們如何用開放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文化和別人的文化,如何讓我們輕裝上陣,而不是像守財奴一樣對待國粹,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文章第一段寫曾金貴兩次遭到聲討,其目的是樹立全文批駁的靶子,引起下文對國粹病的批駁、評析。
            B.曾金貴認為,變臉只是作為戲曲外化人物的一種手段,只是戲劇的表演技巧,根本與“國粹”毫無關系,這體現出他開放的“國粹觀”。
            C.在《拿來主義》中,魯迅對梅蘭芳博士頗有微詞。作者認為,曾金貴即是當代的梅蘭芳,假如魯迅還在,曾金貴先生也一定會在魯迅面前止步。
            D.國粹病是指當一種“國粹”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創新,需要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以煥發出新的生機時,那些誓死捍衛國粹到非理性的人卻抱殘守缺,對碰觸者即以叛徒敗類般的聲討。
            E.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必然趨勢,對待曾金貴的做法,我們不要妄加指責,否則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2)“以前,洋人還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國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現在洋人對你的‘絕活’感興趣了,還想學一學,國粹派就嘩然起來”,請結合全文分析,國粹派是怎樣一種人?“敝帚自珍”與“嘩然”分別有何含義?
            (3)概括一下作者對中外文化交流所持的態度。
            (4)作者說,魯迅的《拿來主義》提及梅蘭芳博士,絕不是在諷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說明理由。

            組卷:5引用:2難度:0.6

          二、語言文字應用

          • 3.下面文段有四處語言表達的問題,請指出有問題句子的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
                  ①筷子又名“箸”“梜”等稱呼,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餐具。③外出就餐時,不少人會選擇使用一次性筷子,認為其更衛生,④殊不知一次性筷子隱患更多。⑤隱患之一是產品信息不明,⑥一次性筷子的生產日期、廠家信息往往我們看不到,也最容易被忽略。⑦隱患之二是,有的一次性筷子是經過化學處理的,⑧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成分。⑨因此外出就餐時最好以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為宜。

            組卷:9引用:8難度:0.7
          • 4.下面是《南方周末》記者對莫言的一段訪談。請根據訪談內容,補寫出文中空缺處的語句。每句不超過15個字。
                  南方周末:您說過您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①
             

                  莫言:因為我和蒲松齡是同鄉,《聊齋志異》里的很多故事,我小時候聽村里老人講過。《聊齋志異》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讓我很著迷。相對于其他作品,它對我的創作影響更大。
                  南方周末:法新社認為,您的長篇小說《蛙》是最勇敢的作品。②
             

                  莫言:沒有。《蛙》是以我姑為原型創作的,她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開始做婦科醫生,一直做到退休。寫這樣一個人,自然要涉及從1980年延續至今的計劃生育政策,③
             
            。和創作其他作品一樣,并不需要更大的勇氣。這個小說是文學作品,挑戰性并非在于題材本身,而在于小說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難度。

            組卷:33引用:5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