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吉林省長春五中、田家炳實驗中學高三(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I(1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主張順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為,強調制名(禮)教、規范人性。這兩種類型思想的不同和對立是顯而易見的,而兩者在歷史上相互補充、相互吸收,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華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樣也是顯而易見的。誠如班固所說,“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們經常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一種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實,這很不全面,也不準確。應當指出,在道家內部存在著消極無為和積極無為兩種不同的學說,他們對于無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莊子學派總的說來比較偏向于消極的無為,他們追求一種“墮肢體,黜聰明”的“坐忘”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喪我”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就不完全是消極的了。老子所謂的無為,主要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他強調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聰明、不自以為是、不自居功勞、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為,而是主張為而不恃,是要以退為進、以曲求全、以柔勝剛。
韓非在吸收老子無為思想時,強調的只是君道的無為,而臣道是應當有為的。韓非認為,君主的任務主要是把握原則、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親,不僅忙不過來,也做不好,而更嚴重的是,它將極大地妨礙和打擊臣下百官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君道的無為可以更好地發揮臣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里的無為,都具有相當積極的含義,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
由此可見,道家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與有為截然不相容的,而從其積極精神方面講,道家的無為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乃至于無不為。
同樣,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儒家主要經典《論語》,也記載有孔子稱頌天道自然無為的言論,如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儒家對于自然界的法則也是極為尊重的,強調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則去行動。如荀子說:“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這些防止人類有為活動的隨意干預,積極尊重自然法則的無為思想,是儒、道兩家一致認同的。
(摘編自樓宇烈《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有刪改) 材料二: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長于直覺的辯證思維,后期墨家與名家(主要代表人物為惠施、公孫龍)則特別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邏輯命題。但兩漢魏晉以來,儒、道、釋三家互補成為影響中國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的宗教直覺,都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認為對于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的認知方法去認識,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的特點,一般缺乏嚴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論探索,更欣賞和滿足于在模糊籠統的全局性的整體思維和直觀把握中,去追求和獲得某種真理和領悟。
如錢穆所說:“東方人好向內看,而西方人則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邏輯的思想與理論,在中國不甚發展,中國人常愛在活的直接的親身經驗中去領悟。”中國文化重直覺感悟、輕邏輯思維的傳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其長處是對世界、對事物容易進行整體、系統的把握,具有較長遠的歷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經驗,好歷史,民族心態總的講比較冷靜、沉穩,能夠比較從容地應付歷史的大災大變,使民族文化不斷延續、發展。其短處則在于由于輕邏輯思維,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絲不茍的精確性,不容易形成科學的觀念,不容易建立起對世界、對事物的有理有據的科學認知。
(摘編自《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三:
道與器的相互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一個“道”字和一個“器”字,對宇宙萬物的生發及其關系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現了中華文化卓越的思維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學范疇,是宇宙的總根源,或一切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宇宙觀。另一方面與無形的道相對的是有形的器。在道與器的關系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是以道取器、重道輕器,由此形成傳統文化特別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則等重大問題的特點,但也具有忽視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問題不在于道,而在我們未能擺正道與器的關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統御器的一面,沒有充分重視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賴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確的做法應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滿競爭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道文化的優勢,駕取器物之用,引導人類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與器協力,使傳統文化道的優勢和現代化器的優勢,形成互補互進的良性狀態,促進經濟建設、生態建設、科技創新等更好更快發展。
(摘編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協力共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學派崇尚“坐忘”“吾喪我”的精神,追求自我陶醉,完全是一種消極無為的行為。
B.正確理解并吸收老子無為思想,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體現了順自然、因物性的道家主張。
C.中國人用活的直接的親身體驗把握世界,缺少探索精神,所以對宇宙的認識模糊而又籠統。
D.西方人習慣用偏于抽象的邏輯觀念向外看,在應對歷史災難上經驗不足,不及東方人更從容。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重直覺輕邏輯這一思維的特點,使墨家和名家發展的理性邏輯思維沒能成為中國文化主流。
B.儒道兩家思想水火相立,在尊重自然法則的無為主張上卻相生相成,共同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
C.道作為最高哲學范疇,是形而上者,體現了中國主流文化認識宇宙萬物關系時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
D.實現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道和器的優勢,既要以道御器也要道器并重,才能形成互補互進的良性狀態。
(3)下列選項,體現材料一儒家無為思想的一項是
A.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B.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
C.數詈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D.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4)請用材料二橫線上的句子分析下面這首詩。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組卷:3引用:2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II(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往事的酒杯
蘇童 我父親不喝酒,他愛抽煙。家里除了黃酒瓶子,我幾乎沒見過其他酒瓶。
但我的兩個舅舅愛喝酒,他們不抽煙。我們三家人住互相緊鄰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氣似乎總忙著競爭,我們家有煙味,但我的兩個舅舅家經常飄出酒香來,酒香自然輕松勝出。這是我小時候便懂得的常識。
我大舅家家境較為富裕,講究吃,我大舅媽擅長做紅燒肉,做了紅燒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們家的晚餐桌上酒香與肉香齊飛,喧囂著飛到我們家。我總是被肉香吸引,不能自已,便穿過天井,到大舅家打開大門,往大街上看一眼,然后匆匆地往回走,算是投石問路。我小時候便有羞恥心,羞于開口向人索要,但我的目光無法偽裝,總是火辣辣地投向那碗紅燒肉。每逢這時,我大舅便尷尬地微笑,他的目光看向我大舅媽,似乎在征詢她的意見,但無論她的表情是否活絡,舅舅就是舅舅,一塊紅燒肉會被我大舅夾在筷子上,然后我會聽見一個天籟般的聲音:“來,吃一塊。”我現在一直在回憶一件事:我大舅當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記不起來了。
我三舅家住在隔壁。他家也清貧,餐桌上的東西與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類的,無甚風景,但他人窮志不短,愛喝幾口酒,喝的是五加皮酒。我之所以對這記得很清楚,原因也簡單,我對他家的餐桌沒興趣,輕蔑地望過去,忽略一切,就記住了桌上的那個酒瓶子。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學期間。有個黑龍江的同學來自體工隊,愛吃朝鮮冷面,愛喝啤酒,冷的碰涼的。他帶我們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館去吃冷面,飯館就在當時的首都圖書館斜對面。一群大學生不進圖書館,一頭扎進冷面館,毫不汗顏。我們隨同學點單,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裝啤酒。當時習慣說一升。一升20世紀80年代的啤酒被裝在大塑料杯里,泛著白色的泡沫。白色的啤酒泡沫一如虛榮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無事,但就是沒有實際意義,還肚子脹。我在回學校的公交車上一直想著教二樓的廁所,為什么呢?因為那是離北師大的大門最近的廁所。
我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春天的時候,學生們都下到河北山區植樹勞動,大家天天覺得餓,吃了上頓惦記下頓。忘了是哪個同學餓得“揭竿而起”,提議大家拋下組織紀律,結伴去縣城的飯館打牙祭。我積極響應。我現在已經忘了在那個燕山山區的縣城小飯館里吃了什么,卻記得席間的那瓶酒。那是當地小酒廠生產的糧食燒酒,名字竟然叫白蘭地,極其洋氣。我們都清楚那不是白蘭地,但那燒酒給人一種美好的感覺,醇厚,頗有勁兒。恰逢我們的楊敏如老師剛剛在古典文學課堂上給我們講過李清照。她太愛李清照了,或許也是愛喝幾口的人,講起“薄醉”,怕學生不懂其意蘊,竟然言傳身教,在講臺上搖搖擺擺地走了幾步,強調說,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們在小酒館里談論楊敏如老師與薄醉,大家都有點貪杯,要尋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飯館時,我腳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覺,頭腦亢奮卻清醒。我聽見我的同學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
學生時代結束,喝酒便名正言順了。畢業參加工作之后,一桌巨大的社會大酒席召喚著你,一般來說,繞開它是很難的,何況你不一定想繞開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無論走到哪里聚會、做客,那個聲音都會像空氣一樣追隨你,不同的人對那個聲音有不同的好惡,要么覺得它像蒼蠅,要么覺得它像福音。
但我在青年時代其實怕酒。飲酒之事,在我看來更像一種刑罰,所謂薄醉的滋味,竟無法與之重逢。如果一個人想起酒來,想到的是酒臭與嘔吐,不免令人沮喪,這是酒的遺憾,也是人的過錯。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識地將其歸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義”。具體地說,我認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沒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細節是勸酒。各地的勸法不同,各有規矩方圓,但基本目標是一致的——勸到客人酩酊大醉,勸到客人爛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稱其為喝好了、盡興了。
我在雜志社做編輯時經常隨團去蘇北采風。有一次采風途經六縣,六個接待方都對我們熱情如火,我們在每地停留兩天,每天必喝兩場酒。此地勸酒文化極其燦爛,燦爛得過分。每頓飯至少舉杯三次,不算多,但每次舉杯必須連飲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講究禮儀之人,每一頓至少要喝九杯。九杯屬于“多乎哉?不多也”的范疇,這不過是個基礎。當地人的勸酒技術不會讓一個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同鄉喝三杯,同齡喝三杯,屬相一樣喝三杯,姓氏一樣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別的要喝三杯。我記得當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愛面子,明明已經被嚇得不輕,卻強充好漢,無奈酒量有限,十幾杯二十幾杯酒喝下去,只好摸著翻江倒海的胃沖去廁所,沒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還記得那時候下蘇北,總是這樣一去一回,去的時候朝氣蓬勃像張飛,回來的時候病歪歪的滿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有一次,我坐汽車回南京,身邊的朋友告訴我,我一直在睡覺,夢囈的聲音很單調:“不喝了。不喝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復一年的酒,勝似人生的年輪,喝起來滋味不一樣,但總是越來越滄桑、越來越綿厚的。有一年,前輩作家陸文夫到南京開會,晚上大家聚餐飲酒。我看見他獨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獨,便熱情地走過去要敬酒,結果旁邊一個同事拉住我說:“千萬別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愛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
對于我,那是醍醐灌頂的一刻。原來一個人喝酒是可以與他人無關的,與傲慢無關,與自由有關。陸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態我至今難忘,如同坐禪。那種安靜與享受,不是出于對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愛了。
我愛酒多年,至今還經常奔赴各種酒席與朋友一起喝酒。無朋不成席,這是常識。但說到底,酒杯也是靈魂的容器之一。這容器的最深處,終究是一個人的快樂,一個人的哀愁,或者一個人的迷茫。很欣慰地發現,如今這也快成常識了。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我”記不住大舅喝的是什么酒,卻記住了三舅喝的是五加皮,是因為三舅家家境與我家相似,心里和三舅更為親近。
B.“我”第一次跟隨大學同學喝酒反映出“我”的從眾和虛榮,而第一次醉酒是在酒館尋找薄醉的體驗,反映了“我”附庸風雅的一面。
C.“我”當年下蘇北時遇到很多酒桌上的“恐怖分子”,這雖讓我當時苦不堪言,卻也意外地成就了我的酒趣,讓我愛酒多年。
D.作者說“無朋不成席,這是個常識”,是對“無酒不成席”這句俗語某種程度的否定,也是對陸文夫一個人飲酒的批判。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時間為經,回憶為緯,選取其記憶深處種種與喝酒有關的往事結體成文,以其自身好惡或事件對其影響的深刻與否來決定筆墨的分量。
B.文中詳細描寫大舅家燒紅燒肉,自己每每前去投石問路的細節生動傳神,火辣辣的目光和天籟般的聲音從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物質的匱乏。
C.文中敘寫的三舅、楊敏如老師以及黑龍江的同學等人物,雖然著墨不甚多,但都栩栩如生,極具個性和人間煙火氣。
D.文章行文猶如小徑漫步,不枝不蔓,敘事描摹簡約自然,即事明理要言不煩;語言或凝練,或形象,或幽默,或富含哲思,啟迪智慧。
(3)有人評價說蘇童的散文往往借自身生活或地方生活表達深沉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文化。請以本文為例,簡要分析這一特色。組卷:5引用:2難度:0.5
三、文言文閱讀(17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修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于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歷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嘗謂曰:“汝父為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修聞而服之終身。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說于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奉詔修《唐書》,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中子棐字叔弼,廣覽強記,能文辭,年十三時,見修著《鳴蟬賦》,侍側不去。修撫之曰:“兒異日能為吾此賦否?”因書以遺之。修卒,代草遺表,神宗讀而愛之,意修自作也。服除,知襄州。曾布執政,其婦兄魏泰倚聲勢來居襄,規占公私田園,強市民貨,郡縣莫敢誰何。至是,指州門東偏官邸廢址為天荒,請之。吏具成牘至,棐曰:“孰謂州門之東偏而有天荒乎?”卻之。眾共白曰:“泰橫于漢南久,今求地而緩與之,且不可,而又可卻邪?”棐竟持不與。泰怒,譖于布,徙知潞州。
(節選自《宋史?歐陽修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說于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
B.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說于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
C.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說于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
D.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說于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者,指的是有學問的人,與《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的“學者”含義相同。
B.服除,即脫去了喪服,意為守喪結束,文中指的是歐陽棐為其父歐陽修守喪期滿。
C.誰何,盤詰、查問,與《過秦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的“誰何”含義相同。
D.牘,寫字用木片,文中指公文,與《陋室銘》“無案牘之勞形”的“牘”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陽修貶至夷陵初,反復閱讀自己往日處理的案卷,發現許多是非顛倒、錯誤判決的案例。
B.歐陽修為政力求寬簡,不炫耀治理政績,不追求名聲榮譽,所任職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適。
C.歐陽修深受其父生前斷治獄訟事跡的影響,一生重視以仁厚之心處理與民休戚的獄訟案件。
D.《醉翁亭記》的山水之樂、《伶官傳序》的盛衰之嘆,體現了歐陽修文章滋養身心的觀念。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汝父為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
(5)歐陽修的一生不僅福澤民眾,也“惠”及子孫。請結合選文概述歐陽棐哪些方面受到其父歐陽修的影響?組卷:6引用:2難度:0.5
四、古代詩歌閱讀(15分)(一)
-
4.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
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①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
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②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注]①蘄(qí)水:水名,流經湖北蘄春縣境,在黃州附近。②障泥:馬韉,垂于馬兩旁以擋泥土。
(1)下列作品與本詞在意境上類似的一項是
A.《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B.《念奴嬌?過洞庭》(張孝祥)
C.《望海潮?東南形勝》(柳永)
D.《揚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2)對序及本詞,下列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序中寫特定時間段的景物,擴展了本詞語句所展現的意境。
B.“彌彌”“隱隱”形象地表現出春水漲滿、層云淡淡的特點。
C.“溪”作量詞,將無邊風月融入一溪,化大為小,令人惋惜。
D.“杜宇”句以聲襯靜,表現空山月明、萬籟俱寂的春晨之美。組卷:6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5小題,15分)按要求選擇。
-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醫學角度說,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老年性耳聾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但普通人可以通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延長聽力良好的平臺期。例如經常鍛煉,保持機體的活力也會延長器官的活力。另外像高油脂類食物、煙酒,對聽力的損傷很大,要盡量避開。此外,李長青提醒,有些氨基糖苷類藥物可能會帶來耳聾的不良反應,但到底會不會出問題,跟每個人的基因有關,“有能力的話,我們建議大家去做一下基因篩查,如果確實對某些藥物有反應,就盡量用其他藥替代。”
下列句子中的“能力”與文中畫線處的“能力”用法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A.“能力有大小,但是,能力小不等于態度不好。這個題沒有做出來,說明你態度不認真。”張老師語重心長地教導陳浩然。 B.不少“小鎮做題家”大學畢業后,因為沒有能力承受一線城市高房價而忍痛離開一線城市。 C.“來來來,你有能力,你一個人把這塊石頭搬到馬路那邊去!”李明沒好氣地對一直喋喋不休的張三說道。 D.因為剛到這個單位不久,他對單位不大熟悉,認為自己暫時沒有能力管好這個團隊,所以婉言謝絕了項目主管的職務。 組卷:15引用:2難度:0.6
七、作文(60分)
-
13.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十月文學獎等國內外數十種文學獎項的著名詩人陳先發在兒子16歲要去美國讀書時,曾寫過一段告誡之語,勸兒子在生活中要積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無限而你唯一,你須積累起一種強悍的辨別能力,剔除蕪雜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應堅持的。
二、思力:習得一種方法,形成一種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為他人的判斷與觀點所擺布,不為世界的復雜而亂了方寸之心。
四、抗壓之力:不因挫敗而棄,不因重負而失去對生命的激情。
請結合你的生活經歷或感悟,從以上“四力”中任選一種或幾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組卷:2引用:14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