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河北省衡水中學高三(上)第四次調研生物試卷
發布:2024/9/8 12:0:8
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其中,1~15小題,每小題2分;16~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
1.抗體酶又稱催化抗體,是一種具有催化功能的抗體分子。抗體酶將抗體的高度選擇性和酶的高效催化功能巧妙結合,在其可變區賦予了酶的特性。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該酶可以提高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B.該酶徹底水解后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探究該酶的最適溫度時,應先將酶和底物分別在一系列溫度梯度下保溫 D.低溫和高溫均會使該酶失活 組卷:1引用:2難度:0.5 -
2.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腺苷是一種重要的促眠物質。圖1為腺苷合成及轉運示意圖,為了高特異性、高靈敏度地記錄正常睡眠一覺醒周期中基底前腦(BF)胞外腺苷水平的變化,研究者設計了一種腺苷傳感器,并使之表達在BF區的細胞膜上,其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儲存在囊泡中的ATP通過主動運輸轉運至胞外 B.ATP可被膜上的水解酶水解,脫去2個磷酸產生腺苷 C.腺苷與相應受體結合改變其空間結構,從而使綠色熒光蛋白發出熒光 D.滿足實驗要求的傳感器數量隨著睡眠-覺醒周期而變化 組卷:16引用:4難度:0.7 -
3.如圖是“探究有活性的水稻種子呼吸作用”實驗的實驗裝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將種子浸透的目的是增加種子細胞中自由水的含量,從而增強種子的代謝作用 B.實驗開始時,紅色小液滴位于0點,在適宜條件下一段時間后,紅色小液滴將向右移動 C.紅色小液滴停止移動后,種子的呼吸方式是無氧呼吸 D.為證明紅色小液滴的移動僅由種子的生理活動引起,需另設放置煮熟種子的對照實驗裝置 組卷:0引用:2難度:0.7 -
4.大豆與根瘤菌是互利共生關系,如圖為大豆葉片及根瘤中部分物質的代謝、運輸過程。據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光合色素分布于葉肉細胞的甲中,可用紙層析法進行提取 B.TP是光合作用暗反應產生的有機物,在細胞質基質中合成蔗糖 C.根瘤菌中合成ATP的場所有細胞質基質、線粒體 D.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是在大豆根細胞的核糖體中通過脫水縮合合成的 組卷:1引用:2難度:0.5 -
5.細胞凋亡過程大致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細胞凋亡是生物體的正常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 B.細胞中與凋亡相關的基因不是機體固有的 C.吞噬細胞吞噬凋亡小體與膜的流動性有關 D.細胞凋亡過程與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有關 組卷:3引用:2難度:0.6 -
6.黃瓜為雌雄同株、異花受粉植物,果實有刺(A)對果實無刺(a)為顯性。現有一批雜合果實有刺黃瓜,分別進行如下處理,方案①:單獨種植管理(植株間不能相互傳粉),得到的每代種子再分別單獨種植;方案②:常規種植管理,得到的每代種子均常規種植。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方案①中F2果實有刺植株中雜合子占 23B.方案①中,隨種植代數的增加,果實有刺植株比例逐漸增高 C.方案②中F3果實無刺植株占 14D.不管種植多少代,方案①②中每代A、a的基因頻率均發生改變 組卷:6引用:2難度:0.6 -
7.枯草桿菌分為噬菌體M(遺傳物質為DNA)敏感型(S型)菌株和噬菌體M不敏感型(R型)菌株兩種類型,噬菌體M能特異性地侵染S型菌株。實驗小組用三組培養基分別單獨培養S型菌株、R型菌株和混合培養S型菌株+R型菌株,一段時間后,向三組培養基中接入噬菌體M,枯草桿菌的相對含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S型菌株能為噬菌體M的增殖提供模板、原料和相關的酶 B.混合培養后,R型菌株能使S型菌株轉化為R型菌株 C.混合培養過程中,S型菌株誘導R型菌株發生了定向突變 D.S型菌株的細胞膜上有能被噬菌體M識別的受體 組卷:0引用:1難度:0.7 -
8.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中有多個復制起始位點,可以大大提高DNA復制速率。某科研團隊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精細的DNA復制起始位點的識別調控機制。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DNA復制起始位點是解旋酶與DNA的初始結合位點 B.DNA的兩條鏈在復制起始位點解旋后都可以作為轉錄的模板 C.DNA復制時只能是從復制起始位點開始同時向同一個方向進行 D.將外源的尿嘧啶類似物摻入到新合成的DNA鏈中可鑒定復制起始位點 組卷:6引用:2難度:0.5
二、解答題(共5小題,滿分55分)
-
24.科研人員應用X射線、γ射線和亞硝酸、堿基類似物等多次處理玉米,獲得了位于玉米9號染色體上的抗蟲性顯性突變基因(以A表示)。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經對該抗蟲性玉米分析可知,玉米的抗蟲性與組成酶M的一個氨基酸(苯丙氨酸→絲氨酸)發生變化有關。
①該抗蟲性基因形成是因為堿基對的
②從基因、蛋白質和性狀關系的角度分析,該抗蟲性的表現機制是
(2)為進一步確定該突變基因在9號染色體上的位置,獲得了某一中間區段缺失的9號染色體。該染色體變異雖不影響減數分裂過程,卻能造成雄配子不育。該染色體結構的改變可能會使排列在9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的
(3)現有普通玉米(染色體正常)和抗蟲性玉米不含非抗蟲性基因a,9號染色體中有一條上述區段缺失的染色體)。利用這些玉米進行實驗,以判斷抗蟲性基因是否在缺失區段上。請簡要敘述實驗的基本思路:組卷:0引用:2難度:0.5 -
25.如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它們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同,經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個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物種a的兩個種群a1和a2由于地理上的障礙而不能發生基因交流,這種現象叫做
(2)由于a1和a2發生的突變和
(3)c和d雖然生活在同一區域,但已經不能相互交配,這說明它們之間存在
(4)在此過程中,不利變異被淘汰,有利變異得以保存和積累,從而使控制有利變異的基因頻率提高,導致生物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由此可見,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組卷:2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