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15課 我與地壇(節選)》2022年同步練習卷(15)

          發布:2024/11/10 2:30:2

          一、選擇題

          • 1.對本文寫作特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6引用:4難度:0.7
          • 2.下列對《我與地壇》選段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兒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組卷:24難度:0.5
          • 3.下面對《我與地壇》選段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墻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后,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后再漸漸浮起月光,心里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組卷:25難度:0.7

          三、現代文閱讀

          • 9.課內現代文閱讀。
            合歡樹
            史鐵生
                  ①十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小時候的作文做得還要好:“老師找到家來問,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幫了忙。我那時可能還不到十歲呢?!蔽衣牭脪吲d,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話,對著墻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地白花的被子。
                  ②二十歲,我的兩條腿殘廢了。為了我的腿,母親頭上開始有了白發。盡管醫院已經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辦法治。但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找來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皠e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仿佛那東西能把殘廢人救出困境。“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她說,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這對于癱瘓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直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
                  ③后來她發現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蔽衣牫鰜恚龑χ魏梦业耐纫步K于絕望?!案悻F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她說,“你小時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她提醒我說。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④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幸獲獎,母親已經離開我整整七年。
                  ⑤獲獎之后,登門采訪的記者就多。我搖著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風正在樹林里吹過。
                  ⑥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親去世后,我們搬了家。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兒在一個大院兒的盡里頭。我偶爾搖車到大院兒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個小院兒。有一年,院兒里的老太太們終于又提到母親:“到小院兒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里一陣抖,卻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說,忙扯些別的,說起我們原來住的房子里現在住了小兩口,女的剛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光是瞪著眼睛看窗戶上的樹影兒。
                  ⑧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著。那年,母親到勞動局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含羞草”,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里長,竟是一棵合歡樹。母親從來喜歡那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歡樹卻又長由葉子,而具茂盛了,母親高興了很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過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我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再過一年,我們搬了家,悲病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⑨與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樹吧。這回,想搖車進小院兒真是不能了。家家門前的小廚房都擴大,過道窄到一個人推自行車進出也要側身。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伙說,年年都開花,長到房高了。這么說,我再也看不見它了。我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我搖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
            (節選自《史鐵生作品集》,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兒子作文比賽得了第一,母親卻說她小時候作文寫得還要好。母親的形象一開始就顯得率真可愛、孩子氣,這與后文中母親的偉大形象構成對比。
            B.作者選取了一生較為重要的三個轉折點——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來組織材料,突出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謂獨具匠心。
            C.文章前部分是追憶母親,后部分是思索合歡樹。前部分以時間為序,信筆而書,筆觸所至,無不滲透深情。兩部分銜接流暢,渾然一體。
            D.文章的語言平淡。作者內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噴涌,而如涓涓細流,真情蘊涵于平淡的語言中,感人至深。
            (2)本文一開頭就寫了“我”小時候與母親的一場小沖突。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特別的作用?
            (3)《合歡樹》是史鐵生譜寫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憶母愛之曲。文章為什么不以“母愛”為題,而用“合歡樹”為題呢?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看法。

            組卷:21引用:7難度:0.5
          • 10.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祝涕L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節選自郁達夫《故都的秋》
                  材料二: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______,______。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節選自史鐵生《我與地壇》
                  材料三: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br />——節選自蘇軾《赤壁賦》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注音、填寫在文中“□”上的漢字字形、以及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①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寺的鐘聲。
            ②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③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
            A.①“柘”讀作zhè②方框中應填“蘊”③“適”:享有
            B.①“柘”讀作zhè②方框中應填“韻”③“適”:合適
            C.①“柘”讀作zhé②方框中應填“蘊”③“適”:合適
            D.①“柘”讀作zhé②方框中應填“韻”③“適”:享有
            (2)下列填入文中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落葉或坦然安臥或飄搖歌舞,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C.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落葉或坦然安臥或飄搖歌舞,滿園中播散著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3)對下列句子的表現手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排比對偶比喻)
            B.(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排比對比比喻)
            C.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排比對偶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比喻對比擬人)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呈現的大都是身邊的凡人瑣事,但是這些事情中傳達著他對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誰能否認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在平淡中傳遞真摯的感情呢?
            B.認真感受北國的秋,關系到能否體驗出那種特別的清,特別的靜,特別的悲涼。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都是荷葉荷花與荷香,浸潤著作者的內心,令他遐想不已。
            D.小華同學登上泰山,連續發布朋友圈曬美景,引來好友的圍觀并得到他們的點贊。
            (5)對材料三文字的理解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段文字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來寫。主客問答是賦的傳統寫作手法,一般說來,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話從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見月出東山的景象,并看到這里的地理形勢,從而聯想到曹操的詩句和業績,生出積極入世的念頭。
            C.“客人”又聯想到主客雙方的現實處境,深感個人在天地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思想頗為消沉。
            D.這段文字將情、景、理有機結合,實質上是蘇軾貶謫生活中苦悶心緒的流露,但從全文來看,蘇軾并沒有沉浸在這種苦悶之中。
            (6)請結合三篇選文,談談自然景物對作者有怎樣的影響?

            組卷:27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