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中學直升班八年級(下)期末生物試卷
發布:2024/11/26 1:30:1
一、選擇題(本部分共25題,每題1分,共2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
-
1.生物小組的同學發放問卷了解初一年級學生的近視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調查法 B.觀察法 C.實驗法 D.文獻法 組卷:39引用:4難度:0.5 -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加碘液的目的是( )
A.便于展開材料 B.保持細胞形態 C.染色易于觀察 D.驗證含有淀粉 組卷:46引用:5難度:0.6 -
3.植物細胞中能夠控制物質進出的結構是( )
A.細胞壁 B.細胞膜 C.葉綠體 D.細胞核 組卷:16引用:2難度:0.9 -
4.同學們觀察單細胞生物草履蟲,下列相關描述錯誤的是( )
A.培養液表層的草履蟲數目多于底層 B.加入棉纖維可限制草履蟲的運動 C.滴加鹽粒后草履蟲會有躲避的反射行為 D.草履蟲能夠進行取食、繁殖等生命活動 組卷:18引用:1難度:0.6 -
5.西海(又稱積水潭)是近年修建的濕地公園,內有蘆葦、睡蓮、草魚、綠頭鴨等30多種動、植物,是人們運動休閑的好去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濕地中的所有生物構成該生態系統 B.該生態系統中不需要分解者 C.該生態系統中能量可以循環利用 D.該生態系統具有有限的自動調節能力 組卷:41引用:3難度:0.5 -
6.高溫干旱的非洲地區有一種沒有葉片的綠玉樹(又稱為光棍樹),枝條碧綠光滑。下列關于綠玉樹的推測錯誤的是( )
A.它的根系發達 B.蒸騰作用比較弱 C.枝條能進行光合作用 D.環境使其發生有利變異 組卷:5引用:1難度:0.5 -
7.我們食用的大米是稻谷加工處理后的精米(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水稻是一種裸子植物 B.水稻種子中沒有子葉 C.營養物質儲存在胚乳中 D.精白米能萌發長成幼苗 組卷:181引用:14難度:0.6 -
8.糧食是民生大計,我國自古就使用糧倉來儲存作物的種子。糧倉上需設置天窗來降溫散濕,原因是種子會進行(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騰作用 組卷:61引用:4難度:0.5 -
9.綠色開花植物能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水分從植物體內散失的“門戶”是( )
A.氣孔 B.葉肉 C.根毛 D.導管 組卷:83引用:6難度:0.3 -
10.在校園種植油麥菜的活動中,同學們發現并不是種植越密產量越高,株距適中時產量更高。主要原因是合理密植有利于油麥菜( )
A.吸收水 B.吸收無機鹽 C.充分利用光能 D.減少病蟲害 組卷:52引用:7難度:0.5
二、解答題本部分共7題,[]中填序號或字母,橫線填文字,每空1分,共45分。
-
31.胃具有暫存食物和初步消化的功能,攝食過量會使食物在胃中堆積引起消化不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制成的麥芽咀嚼片,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胃部消化。
(1)從結構層次上看,胃屬于
(2)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的活性能反映消化功能。可用如圖方法測定胃蛋白酶的活性:
①胃蛋白酶溶液搖勻后要進行37℃保溫,其目的是
②蛋白管兩端透明部分的長度值越大,說明胃蛋白酶的活性
(3)胃蛋白酶排出量也可以反映消化功能。為研究麥芽咀嚼片對胃部消化功能的影響,研究者選取了生長狀況相同的大鼠48只,隨機分為4組,以無菌水溶解麥芽咀嚼片制成不同濃度的溶液,連續12天飼喂大鼠。4小時后收集大鼠分泌的胃液,測胃蛋白酶排出量,結果如下表所示。組別 大鼠數量 連續處理12天 胃蛋白酶排出量均值(活性單位/h) Ⅰ 12只 ? 384 Ⅱ 12只 每日飼喂0.22g/kg的咀嚼片溶液100mL 411 Ⅲ 12只 每日飼喂0.44g/kg的咀嚼片溶液100mL 464 Ⅳ 12只 每日飼喂1.34g/kg的咀嚼片溶液100mL 637
②由結果可知,麥芽咀嚼片能促進胃部的消化功能,證據是
(4)有人說,既然服用麥芽咀嚼片能促進消化,生活中就可以隨意飲食不怕消化不良。你是否同意此觀點?并簡述理由。組卷:113引用:2難度:0.1 -
32.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麻雀是北京地區常見的雜食性鳥。夏、秋季節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為食,育雛期則主要以危害禾本科植物的鱗翅目昆蟲,如玉米螟、水稻螟等為食。鷹、隼等猛禽是其主要天敵,威脅它們的安全。
在地面覓食時,有些鳥類如喜鵲等能利用雙足在地面上交替行走,而麻雀卻只能利用雙足“一起蹦跳”。這是為什么呢?麻雀后肢細、短,足小且細,單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太小,支撐性較差;此外麻雀后肢脛骨與跗骨之間的關節角度固定(如圖1),無法向前伸直,所以很難完成單足行走的動作。但是雙足能繼續向后彎曲帶來的沖力,使麻雀可以輕松地跳躍。麻雀在地面覓食的風險性較高,這樣的蹦跳方式也使得麻雀可以較快起飛,逃離被捕食的危險。
為躲避天敵捕食,動物有多種多樣的反捕食策略,逃逸是鳥類最常用的反捕食手段。逃逸距離包括警戒距離、驚飛距離和飛逃距離(如圖2),其中驚飛距離是指捕食者(包括人類)接近目標個體并導致其逃避時,捕食者與目標個體之間的距離。
研究人員測量了分布在北京城區及郊區麻雀的驚飛距離,結果發現二者有較明顯差異。這對于鳥類的生存來說是有利的,可以使得它們在城市地區更容易獲得食物,同時也減少因頻繁逃逸造成的能量消耗。
研究動物的逃逸距離在保護生物學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能為物種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如生態旅游區的景觀規劃需要考慮到野生動物的逃逸距離,以確保野生動物安全的活動空間。
(1)麻雀是雀形目、雀
(2)麻雀育雛過程中對禾本科植物(玉米、水稻等)生長是有利的,根據文中信息,寫出一條與此相關的完整食物鏈:
(3)麻雀在地面覓食時,雙足不能交替行走,只能采用“雙足蹦”的活動方式,原因是
(4)自然狀態下麻雀遇到干擾會驚飛逃逸,從行為的獲得途徑上這是一種組卷:121引用:2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