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3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2019年單元測試卷(山西省大同市)(3)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下列事實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br />
            選項 事實 微觀解釋
            A. 春天公園里散發出陣陣花香 分子在不斷運動
            B. 溫度降低,汽油的密度增大 分子的體積變小
            C. 氯化鈉的水溶液可以導電 有自由移動的離子
            D. 水在通電條件下生成氫氣和氧氣 氫、氧原子重新組合

            組卷:82引用:3難度:0.5
          • 2.某同學觀察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后,得出以下結論,其中不合理的是( ?。?br />

            組卷:29引用:3難度:0.7
          • 3.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海域成功試采可燃冰的國家,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用作燃料時 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組卷:37引用:5難度:0.6
          • 4.如圖所示為探究分子性質的小實驗。一段時間后,觀察到試管內滴在濾紙條上相同間距的   酚酞液滴從左到右依次變紅,而棉花沒有明顯現象。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h2>

            組卷:199引用:4難度:0.8
          • 5.下列是關于水蒸發致冷現象的解釋:
            ①水分子運動速度有大有小;
            ②剩余的水內能減少,溫度降低;
            ③剩余的水分子運動速度相對較?。?br />④速度大的水分子動能大,更易擺脫周圍分子的“束縛”,跑到空氣中。
            此解釋合理的順序是( ?。?/h2>

            組卷:242引用:6難度:0.6
          • 6.小明學了化學后,對抽煙的爸爸說:“吸煙有害健康,我和媽媽都在被動吸煙”。小明這樣說的科學依據是(  )

            組卷:24引用:5難度:0.9
          • 7.下列詩句中,不能體現分子在不斷運動的是( ?。?/h2>

            組卷:28引用:2難度:0.7
          • 8.把分別充滿紅棕色NO2氣體和無色H2的集氣瓶,按照圖A、B兩種方式放置,然后把兩瓶中間的玻璃片抽走,使兩瓶口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蕩),可觀察到A中兩瓶氣體的顏色很快趨于一致(兩氣體不反應),而B中需很長時間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不能由此現象直接得出的結論是(  )

            組卷:42引用:16難度:0.9
          • 9.如圖所示實驗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解釋的是( ?。?/h2>

            組卷:12引用:1難度:0.6

          三、實驗題:

          • 27.圖Ⅰ是小紅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在實驗時同學們聞到了一股難聞的刺激性氣味,于是小明對原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裝置如圖Ⅱ。

            【實驗操作】
            a.向B、C、E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5mL的蒸餾水,各滴入1~2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觀察溶液顏色。
            b.在A、D試管中分別加入2mL濃氨水,立即用帶橡皮塞的導管按實驗圖Ⅱ連接好,并將D試管放置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觀察幾分鐘。
            【分析討論】
            (1)圖I中儀器的名稱為
             
            ;
            (2)E試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3)進行操作b時觀察到的現象是
             
            ;
            (4)由此可以得到的實驗結論是:①
             
            ,②
             
            。
            (5)對比改進前的實驗,改進后實驗的優點是
             
            (任寫一點)。

            組卷:1419引用:42難度:0.5

          四、簡答題

          • 28.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1803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近代原子學說,他認為一切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實心球。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運動的α粒子(α粒子是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原子)轟擊金箔時(金原子的核電荷數為79,相對原子質量為197),發現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徑,甚至有極少數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堅硬不可穿透的質點而被彈了回來(如圖)。
            (1)有一小部分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徑,原因是
             
            。
            (2)大多數α粒子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原因是
             

            (3)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原因是
             
            。
            (4)按現在對原子、分子的認識,你認為道爾頓提出的近代原子學說中不確切的地方,用下劃線劃出,并在下方加以改正
             

            (5)金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中子數為
             
            。

            組卷:34引用:3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