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章 身邊的化學物質》2021年單元測試卷(一)
發布:2024/12/24 4:30:2
一、單選題
-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氮氣約占空氣體積的21% B.稀有氣體能做保護氣是因為化學性質穩定 C.分離液態空氣獲得氧氣是化學變化 D.沒有二氧化錳作催化劑,氯酸鉀就不會產生氧氣 組卷:6引用:2難度:0.7 -
2.下列物質和氧氣反應后,能生成黑色固體的是( )
A.鎂帶 B.紅磷 C.銅絲 D.木炭 組卷:8引用:3難度:0.7 -
3.空氣是一種寶貴資源。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氮氣和稀有氣體都可作保護氣 B.空氣是由空氣分子構成的混合物 C.氧氣可以用作發射火箭的燃料 D.膜分離空氣法制氧氣的過程屬于分解反應 組卷:8引用:2難度:0.8 -
4.下列創新實驗,不能達到目的的是( )
A.
使用石墨棒作電極通電使水分解B.
驗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C.
驗證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D.
證明二氧化碳與水生成碳酸組卷:19引用:3難度:0.5 -
5.下列有關物質的性質、用途等說法正確的是( )
①銅可以作導線
②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來滅火
③氧氣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④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用作保護氣
⑤氖氣可用于測電筆
⑥空氣可用于制備氧氣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組卷:7引用:2難度:0.7 -
6.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不復燃,則氣體中一定不含氧氣 B.用帶火星木條可以檢驗出空氣中氧氣含量比呼出氣體中多 C.石蠟燃燒時的火焰,主要是因為石蠟蒸汽燃燒導致的 D.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要先點燃鐵絲上系著的火柴,火柴的作用是增加可燃物 組卷:13引用:2難度:0.6 -
7.關于自然界中的“氧循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自然界中產生氧氣的途徑主要是植物光合作用 B.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是通過物理變化實現的 C.自然界中通過“氧循環”維持了相對穩定的大氣含氧量 D.自然界中通過“氧循環”為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提供可靠的資源保障 組卷:582引用:15難度:0.6 -
8.已知在壓強為10lkPa時,液態氮的沸點是-196℃,液態氧的沸點是-183℃,液態氦的沸點是-296℃,利用液化空氣分離這三種氣體,隨溫度升高它們逸出的先后順序是( )
A.氧氣、氦氣、氮氣 B.氧氣、氮氣、氦氣 C.氮氣、氧氣、氦氣 D.氦氣、氮氣、氧氣 組卷:39引用:3難度:0.9
五、計算題
-
25.已知空氣中氧氣、氮氣的體積分數分別為21%和78%.求100L空氣中氧氣和氮氣各多少克?其中氧氣的質量分數是多少?(已知空氣的密度為1.293g/L,氧氣的密度為1.429g/L,氮氣的密度為1.250g/L)
組卷:45引用:3難度:0.5 -
26.醫學上常用雙氧水來清洗創口和局部抗菌。小美同學為了測定一瓶醫用雙氧水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取該雙氧水68g放入燒杯中,然后加入2g二氧化錳,完全反應后,稱得燒杯內剩余物質的總質量為69.04g。請回答下列問題;
(1)二氧化錳在反應中的作用是
(2)該雙氧水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組卷:65引用:27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