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4/12/8 8:30:2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7分。
-
1.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機器學習是一種人工智能技術,它通過設計算法,讓計算機可以從有限的觀測數據中分析并獲取規律,然后利用“學習”到的規律對未知數據進行預測,從而幫助人們完成應用任務。運用機器學習解決應用問題,一般包含如下幾步:首先是對觀測數據作預處理,然后是從觀測數據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對特征進行轉換,最后是構建函數并利用它進行預測。
傳統的機器學習主要關注預測函數的構建,至于特征,則一般是通過人為地設計一些準則,然后根據這些準則從觀測數據中獲得。對機器而言,這可看作是一種“淺層學習”。由于淺層學習有時不能很好地獲得有助于提升預測準確率的特征,“深度學習”應運而生。
深度學習需要構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讓機器自動從觀測數據中學習到有效的特征,幫助提升預測的準確率。“深度”與數據處理過程的組件數量密切相關,深度模型的原始輸入與輸出結果之間有多個組件,每個組件都會對數據進行加工,并影響后續組件。當得到最終的輸出結果時,我們并不清楚每個組件的貢獻是多少,判斷每個組件對輸出結果的影響稱為“貢獻度分配”問題。以下圍棋為例,每當下完一盤棋,我們會思考哪幾步棋導致了最后的勝利或失敗,判斷每一步棋貢獻的多少就是貢獻度分配問題。該問題在深度學習中至關重要,解決起來也非常困難。
目前,深度學習大多采用“人工神經網絡”來實現。人工神經網絡內部包含多個層次,正好能滿足深度學習的“深度”需求。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快速發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從早期的五至十層增加到目前的數百層,這極大提高了特征提取與轉換的能力,也使預測的準確率隨之上升。
深度學習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諸多領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們要想在方興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機,牢固掌握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是必要條件。
(1)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機器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從數據中尋找到某種規律。
B.機器學習從數據中學到的規律可以用函數來表示。
C.機器學習完成特征提取與轉換后就可以進行預測。
D.淺層學習無需人工干預,完全依賴機器自主完成。
(2)根據材料一,下列對“深度學習”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可以更好地處理數據特征,更準確地預測。
B.數據處理過程中的組件數量會影響其深度。
C.數據處理過程中影響最大的組件不難確定。
D.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代表,已有廣泛的應用。
材料二
人腦神經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組織,包含幾百億個神經元。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沒有物理連接,它們通過突觸進行互聯來傳遞信息。神經元可被看作是只有興奮和抑制兩種狀態的細胞,突觸將一個神經元的興奮狀態傳至另一個神經元。突觸有強有弱,其強度可以通過學習或訓練來不斷改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個神經元的狀態是興奮還是抑制,取決于它從其他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量以及突觸的強度。當一個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量總和超過了某個閾值,細胞體就會興奮,產生電脈沖,電脈沖通過突觸傳遞到其他神經元。可以認為,在人腦神經系統中,每個神經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經元如何組成網絡。
受人腦的啟發,科學家構建了一種在結構、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擬人腦神經系統的計算模型,稱之為“人工神經網絡”,簡稱“神經網絡”。在機器學習領域,神經網絡指由很多人工神經元相互連接構成的系統,這些人工神經元一般被稱為節點,每個節點本質上是一個函數。神經網絡不同節點間的連接被賦予了不同的權重,每個權重表示一個節點對另一個節點影響的大小。每個節點的“興奮”或“抑制”,由來自其他節點的數據信息與節點間的連接權重綜合計算得到。
深度學習利用神經網絡構建模型,可以對數據進行更好的特征提取與特征轉換,從而得到預測準確率更高的函數。除了神經網絡模型,深度學習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網絡”等其他類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經網絡能借助相關算法較好地解決貢獻度分配問題,它成為了深度學習主要采用的模型。
(以上兩則材料取材于邱錫鵬的相關著作)(3)根據材料二,下列對人腦神經系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神經元是興奮還是抑制的狀態不全由其自身決定。
B.一個神經元接收到其他神經元的電脈沖以后就會興奮。
C.人腦神經系統中神經元本身不如神經元如何組網重要。
D.人腦神經系統啟發了深度學習中一種主要模型的構建。
(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工神經網絡在自然語言處理等諸多領域是無可替代的。
B.深度學習進行預測的能力與其模型的層次數量密切相關。
C.溝通不同神經元的突觸的強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變。
D.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被深度學習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
(5)根據以上兩則材料,說明深度學習“應運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經網絡在深度學習中的作用。組卷:166引用:7難度:0.5
二、本大題共2小題,共24分。
-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夫儒生,禮義也;耕戰,飲食也。貴耕戰而賤儒生,是棄禮義求飲食也。使禮義廢,綱紀敗,上下亂而陰陽謬,水旱失時,五谷不登,萬民饑死,農不得耕,士不得戰也。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必有水災;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必有亂患。儒者之在世,禮義之舊防也,有之無益,無之有損。夫禮義,無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須[1]禮義而成。猶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須不蹈者;身須手足而動,動者待不動者。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或無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戰所須待也,棄而不存,如何?
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偽說,貪官尊榮,故不足貴。夫志潔行顯,不徇爵祿,去卿相之位若脫躧者,居位治職,功雖不立,此禮義為業者也。國之所以存者,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禮愛義,率無禮義士,激無義之人。人民為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聞伯夷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風者,薄夫敦,鄙夫寬。此上化也,非人所見。
段干木【2】闔門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閭,秦軍聞之,卒不攻魏。使魏無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強國也,兵無不勝,兵加于魏,魏國必破,三軍兵頓,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闔門之士,卻強秦之兵,全魏國之境,濟三軍之眾,功莫大焉,賞莫先焉。
齊有高節之士,曰狂譎、華士,二人昆弟也,義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齊,以此二子解沮【4】齊眾,開不為上用之路,同時誅之。韓子善之,以為二子無益而有損也。
夫狂譎、華士,段干木之類也,太公誅之,無所卻到;魏文侯式之,卻強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譎、華士之操,干木之節也,使韓子善干木闔門之節、高魏文之式是也,則善太公之誅非也。使韓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則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為有功;是韓子不賞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論衡?非韓》)注釋:【1】須:等待,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戰國時魏國隱士。【3】魏文:魏文侯,戰國初魏國君主。【4】解沮:瓦解、渙散。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貴耕戰而賤儒生 賤:輕視 B.使禮義廢,綱紀敗 使:假如 C.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 防:防備 D.薄夫敦,鄙夫寬 敦:敦厚 A.上下亂而陰陽謬 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 B.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齊眾 C.此禮義為業者也 國之所以存者 D.人民為善 開不為上用之路 A.以儒名而俗行 名義上是儒生,行動卻跟一般人一樣 B.不徇爵祿 不為了爵位和俸祿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見 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責干木的操行、貶低魏文扶軾致敬
A.韓非認為儒生沒有用處只有害處,本文認為儒生很有用處,不應拋棄。
B.本文贊賞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軾致敬的做法,認為功勞很大,無法超越。
C.韓非認為留著狂譎、華士沒有好處只有壞處,因而贊賞太公殺了他們。
D.本文認為狂譎、華士與段干木是同一類人,對保全國家沒有什么用處。
(5)本文第一段體現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對立的事物之間也有相互依賴、相互促成的一面。請結合本段相關語句,用自己的話談談作者是如何闡明這一思想的。組卷:274引用:5難度:0.5 -
3.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注】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
【注】言:德。
孔子為什么把學習與道德修養聯系在一起?請從“六言六蔽”中任選兩個,用自己的話加以解釋。組卷:131引用:5難度:0.6
三、本大題共3小題,共26分。
-
4.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題。
和陶歸園田居(其一)【1】
蘇軾
環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
東家著孔丘,西家著顏淵。市為不二價,農為不爭田。
周公與管蔡【2】,恨不茅三間。我飽一飯足,薇蕨補食前。
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3】。
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
注釋:【1】此詩作于蘇軾被貶惠州時。一日蘇軾游白水山佛跡巖,夜聞其子蘇過誦陶淵明《歸園田居》,于是作此詩。【2】周公與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華顛:頭發花白。
(1)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環州多白水”四句寫景,寫惠州被群山環繞,幽僻而蒼涼。
B.“東家著孔丘”四句,寫出了當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風純樸。
C.“周公與管蔡”二句,設想彼此對立的人也會向往安居于此。
D.“我飽一飯足”二句,寫生活雖窮困,但詩人仍能感到滿足。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與陶詩都反映出詩人在遠離官場之后,歸隱田園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淵明,在抒寫田園生活時,表達了對勞作的熱愛。
C.陶詩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對仗,作者這首和陶詩也是如此。
D.本詩語言質樸而內涵豐富,正如作者評陶詩所言“質而實綺”。
(3)宋詩以理見長,蘇軾這首詩也有此特點,請分析詩歌最后四句說出了怎樣的道理。組卷:356引用:5難度:0.5
五、本大題共6小題,共65分。
-
12.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時代,每個人在特定時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個時代,有人慨嘆生不逢時,有人只愿安分隨時,有人深感生逢其時、時不我待……
請以“論生逢其時”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組卷:154引用:9難度:0.7 -
13.瓜熟蒂落、羽翼豐滿,這是草木鳥獸成熟的模樣;但對我們而言,真正的成熟卻不僅僅指身體的長成……
請以“這,才是成熟的模樣”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組卷:141引用:18難度:0.7